■ 肖 胜 龙
龟山书院(又名道南祠)是将乐古代众多书院中的代表性书院。原址在将乐县城北门外,封山脚下,现古镛镇龙池社区龟山新村。杨时逝世后,南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礼部尚书、将乐人冯梦得以“龟山先生载道而南,为师儒宗”的名义奏请朝廷建立龟山书院。
朝廷同意了冯梦得的奏请,南宋皇帝度宗赵禥还亲笔书写了“龟山书院”匾额,同时还下旨:要求延平郡和将乐县划拨田亩,以田租作为经费,供养到龟山书院来学习的士子,并优恤杨时的后裔。(图为“宋大儒杨龟山先生故里坊”残块)
将乐当时的知县黄去疾,奉旨选择在杨时故居旁一个名为“资圣院”的寺庙附近建立了龟山书院。咸淳三年十一月,开始动工,到第二年的仲春,书院建成。建有礼殿、立雪堂、讲堂、斋舍等。他亲自编辑了教材,经常利用政务稍闲的时候,到龟山书院去讲学。他还于咸淳庚午年(1270年),编成《龟山先生文靖杨公年谱》。这是刊行于世的第一部杨时年谱,是研究杨时的重要资料。《将乐县志》载:“黄去疾,邵武人。咸淳间知将乐,创龟山书院,集简册,政暇与士子讲习,仍取龟山纪年订之,题曰;《年谱》,行于世。”
为了让人们方便到龟山书院学习、瞻仰,宋咸淳三年(1267年)黄去疾在县城到龟山书院的必经之路——龙池溪上修建了一座桥,取名叫“龟山桥”。桥墩下镌刻石龟。从此,学习的士子、拜谒的人们在龟山桥上来往,诗书的诵读声和膜拜的香火青烟在龟山故居和龟山书院缭绕、飘荡,这情景被人称为“龟山弦诵”,纳入将乐八景之中。
此后,龟山书院兴废交替。元初,这些建筑在战乱中被烧毁,知郡母逢春重建。明成化初年,朝廷下旨修建道南书院。御史腾昭、副使何乔新决定把书院迁回县城北龟山。新建的书院中有飨堂,后门额上书“道南祠”,还建有走廊;前面建有仪门,左边有房子数间,给管理事物的杨时子孙居住。明万历十三年巡按监察御史杨四知为将乐县城北郊道南祠《龟山书院》题写的楹联为: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联额:程氏正宗、乐山乐水。
龟山书院教育继承和薪传了杨时的学说与精神,在宋、元、明、清数朝。随杨时的身后地位不断提高而兴盛。其风气沿延至民国、至今,存而不息 。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将乐县私立龟山初级中学创办,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八月,将乐县私立龟山高级中学创办。校歌云:“龟山故里古镛州,海滨邹鲁理学源流。山明水秀风景清幽,巍峨学府金溪头。四方俊彦负笈共潜修,切磋磨琢,三育是求。建国始基,舍教学其奚由?愿吾辈己饥己溺,先忧后乐展鸿猷。伟矣哉!龟山高中,辉光闽北,万古千秋。”虽然时代已经发展,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已经与旧书院的迥然有别,但从歌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龟山高中的办学理念和对龟山书院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将乐县作家协会会长。将乐县杨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