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三明诗歌蠡测

e三明   阅读

■   林  日  上

 

由于各种机缘巧合,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如莘七娘、蔡襄、李纲、海瑞、袁宏道、董其昌等历史人物,在三明留下了少量诗词作品,却平添了几分三明文化底蕴。

【五代】惠利夫人

妾身本是良家女,

幼习女工及书史。

笄年父母常爱怜,

遂选良人作鸳侣。

五季乱兮多寇盗,

良人被命事征讨。

因随奔逐道途间,

忽染山岚命丧夭。

军令严兮行紧急,

命既殁兮难收拾。

独将骸骨葬明溪,

数尺孤坟空寂寂。

屈指今经二百年,

四时绝祀长萧然。

未能超脱红尘路,

妾心积恨生云烟。

【注释】爱怜:《临汀志》作趁岐(岐:岐黄术,即中医术)。遂选:一作为选。独将:一作遂将。数尺孤坟:《临汀志》作夜长孤魂。寂寂:一作寂寞。

惠利夫人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江西人氏,俗名莘七娘,生卒年不详。她随夫出征闽国,因夫在明溪染疫身亡而留在明溪。生前,莘七娘乐善好施,常以自己所学医术和所知草药,为当地百姓驱痛治病,受到当地人爱戴,死后亦葬明溪。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朝廷敕封她“惠利夫人”,赐其祀庙“显应庙”。每年六月十一,当地百姓敲锣打鼓,巡游夫人神像,场面壮观,时人称为“六月会”。

《月下吟》传说为一过路书生夜宿莘七娘墓旁驿馆时,听到月下有女子吟诵此诗而题于壁上。从诗的内容看,显然非惠利夫人所为,而是在其去世200年后一个书生所作。古人想象力丰富,多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神话、诗歌、故事等体裁创作,从而使得其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月下吟》属于叙事诗,颇具诗史性特点。诗中前三分之二篇幅,都以主人公身份和口吻,较为详细地交代了莘七娘身世与整个事由经过。最后四句,则点明成诗的大体时间,并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莘七娘尚未入仙籍的不平与敬重之情。

 

【宋】蔡襄

远远青青叠叠峰,

峰前真宰读书翁。

半岩冷落高宗雨,

一洞凄凉吉甫风。

溪隐豹眠寒雾露,

木凋风宿旧梧桐。

九龙山下英雄气,

尽属君王宇宙中。

唐末,黄连镇有对从华亭县逃荒而来的樊姓夫妇,一天夜里梦见一小女孩喊救命,第二天外出街坊,见一小店吊着一条红鲤鱼,即买下放生渔沧潭。这条红鲤鱼,乃东海龙王之女,龙王为报答拯救小女之恩,按小公主之意赠送一仙丹给樊夫人服下。次年,樊夫人生下一子,取名令宇,号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并封樊侯。樊侯五十岁时,奉旨征讨江西曾常侍叛乱,转战至清流境内罗城之凹,一举歼灭了叛军,自己亦为国捐躯。宋初,叛贼死灰复燃,兵犯樊侯故里。在此危急关头,天空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四面山头隐约刀枪林立,战鼓齐鸣,杀声震天,为首大将正是樊侯。他骑着高头骏马,身穿铁甲银袍,手持方戟,率领大军从天而降,直冲贼军,吓得众叛贼抱头逃窜、死伤大半。从此无论什么兵匪,不敢来犯。于是,大家便在樊侯故居旁修建一座大庙,曰渔沧庙,内塑樊公和众菩萨像,还将诰封“渔沧感应王”及“唐银青光禄大夫樊公之神位”置于庙中,供人祭拜与瞻仰。在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的400多首诗词中,未见《渔沧庙》诗,但蔡襄出生于仙游,在福州、泉州、漳州一带为官多年,虽无可考,但完全可能写有《渔沧庙》一诗。因这一带确有“渔沧庙”,明人伍晏写下的《渔沧庙》诗:“渔沧之下潭水流,渔沧之上云悠悠。行云流水自今古,荒城故垒行人愁。龙为蛇兮鼠为虎,腥毛臭骨皆尘土。游魂寂魄无所归,时傍寒蛩泣秋雨。”可为佐证。蔡襄《渔沧庙》叠字连绵,用语雅洁,意蕴深远,意境苍古,气势不凡,足显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胸襟,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

 

游洞天诸胜

【宋】李纲

星河光耿耿,风露净涓涓。山吐三更月,人游半夜船。

乱萤飞熠耀,宿鹭立拳联。尽心忘归棹,衔杯酌碧莲。

乘槎疑犯汉,御气欲登仙。但有诗千首,何妨谪九年。

 

七峰迭翠

【宋】李纲

先得朝阳一段红,

何年鸣凤在梧桐?

行舟若到弯环处,

知是沙阳第一峰。

 

罗汉岩

【宋】李纲

篮舆清晓叩禅扉,

山路云深翠湿衣。

谁使峰头双练瀑,

空蒙散作玉花飞。

将游栟榈

【宋】李纲

栟榈百里远沙溪,

水石称为小武夷。

列岫笼烟红削玉,

澄潭浸月碧生漪。

猿猱饮水联修臂,

樛木连云拥老枝。

天下幽奇多僻壤,

真疑造化恶人知。

 

宣和元年(1119年),京师大水,李纲在《治水疏》中上奏道:“比年以来,工役寖多,仰食者众,岁以侵耗,遂至殚竭”,要求朝廷“凡营缮工役,花石纲运,有可省者,权令减罢。”因此而触怒朝廷,被“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寓居沙县兴国寺西客房,取居室名“寓轩”,意即“人生无非大观世界一寓客,不妨随寓而安”,并著有《寓轩记》。当时,沙县临河而居的人,一般门前贴有“门对七峰山叠翠,户临十里水平流”对联,依此李纲将《寰宇记》中沙县“七朵山”,改称为“七峰叠翠”,并将这段“十里平流”称为“太史溪”。对此,李纲在《沙阳诸景》诗序中写道:“七闽于天下为远地,而沙县左僻,虽多佳山水,人罕知之。余谪居于此,爱其溪流澈而濒溪。七峰联如屏障,前此未有名之者,余尝莅居太史氏,而窃居是溪也,适得故人诗云:‘夜随太史泛闽溪’,因目其溪曰太史溪。最东一峰名曰朝阳峰;最西一峰名曰碧云;朝阳峰之西一峰最高,曰妙高;妙高之西一峰有道士居之,曰真隐;碧云之东一峰,上有岩桂,至秋着花,香扑邑中,曰桂花;桂花之东,两峰相属,对凝翠阁,曰凝翠东峰、凝翠西峰。”“以上七峰各创亭于上,岁久隳废,异时好事者肯构以增游览之胜,当以诸峰之名名之。”明嘉靖本《重修沙县志》也记载,七峰中有二阁八亭,为观澜阁(真隐峰举之下)、涵清阁(在朝阳、妙高两峰之间)和碧云亭、桂叶亭、凝翠东亭、凝翠西亭、环秀亭、真隐亭、妙高亭、朝阳亭。清初,在真隐峰顶,还建有真隐塔,俗称东门塔。在真隐峰、凝翠东峰之间,有古渡口,相传为唐末邓光布将县治由古县迁至凤林岗杨篢坂(即今凤岗镇)时所置,亦称将军渡。

李纲谪居沙县,报国雄心犹在,虽处“弯环处”,但他并不牢骚满腹,知其人生有“第一峰”。所以,公务之余,李纲聚朋呼友,游山乐水,尽看“玉花飞”,以“何妨谪九年”之心境,而怡然自得,静待朝庭风云变幻与人生际遇。以上所择取的李纲四首诗,均是描写三明自然风光之作,皆意境优美,形象生动,并从中隐约地透露出了作者某种迎“春”之思,亦不失历代山水诗精髓。

 

游归上之滴水岩

【明】海瑞

露磴盘纡郁万岑,

碧峰飞映翠华临。

鳌飞玉栋浮云烂,

鹊隐琼岩对雪深。

石顶有泉时滴滴,

洞门无日昼阴阴。

簿书多暇偏乘兴,

潦倒樽中月满簪。

【注释】诗题一作《游滴水岩》,当为海瑞任南平县教谕时游归化滴水岩所作。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前些年明溪县政协编写、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明溪历代诗文选》在注释此诗时云:诗题一作《游滴水岩》,当为海瑞任南平县教谕时,游归化滴水岩所作,从诗题和“鳌飞”“鹊隐”等词可印证(归化滴水岩在归化县归上里,有鳌石、隐鹊岩等景),且从“簿书”一词,可见此诗作于海瑞任职期间,而非作者出仕前或罢官居海南期间所作。1553—1557年,海瑞任福建延平府教谕,“簿书多暇偏乘兴”,得闲与友人出游几十里外的明溪滴水岩,并写下《游归上之滴水岩》诗作,其于情合理,与实际应也相符,较为可信!

送洪子崖之归化县

【明】袁宏道

小邑无官长,登临费履綦。方言从事译,山景隶人知。

廨舍巢鹦鹉,乡田贡荔枝。岚光侵簿牍,长日但围棋。

【注释】洪子崖:即洪都,字子崖,江苏青浦人,进士,明万历二十六年任归化知县。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无学,号石公、六休,湖北公安县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万历十九年,袁宏道造访泉州李贽,两人谈禅之后,“始知一向掇拾陈言,株守俗见,死于古人语下,一段精光不得披露。”从此,他决心“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发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后来,又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艺术创作主张,反对一味追求缺乏真实情感的复古模拟。他的《送洪子崖之归化县》诗,即是他赠别友人洪都,赴归化上任之作。洪都,字子崖,号九霞,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万历二十六年任归化知县。在诗中,作者以为归化“小邑无官长”,定然是“岚光侵簿牍”之一派田园风光。因此,他建议友人,在公务之余,尽可“长日但围棋”,实现其诗意地栖息。全诗自然流畅,心性自见,较能体现袁宏道的“独抒性灵”诗学主张。

 

步礼部尚书田一儁

《游洞天岩》韵而作

【明】董其昌

洞入灵岩景倍幽,

香林宝地足遨游。

缘溪秋草同僧寂,

一路山花散客愁。

怪石昼悬苍树迥,

飞泉晴带白云流。

斜阳未尽登临兴,

更欲乘风到上头。

董其昌34岁参加会试,以二甲第一名中进士,并作为七品闲职“庶吉士”留翰林院,再接受三年继续教育。对此,董其昌在《容台文集》里写道:“在昔己丑(1589年)之岁,庶常吉士二十有二人,天子命少宗伯田公为师。”田公,即田一俊(儁),大田县梅岭村人,字德万,号钟台,明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时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管翰林院,不久转任左侍郎教习庶吉士,成为董其昌老师。田一俊“谆切不倦,时与讲求经济与立朝大节,无不人人顾化者。”又以正直著称,乃“萧然寒士”,却不幸于1590年病重,连上三道奏折恳请回乡养病,但皇帝皆未应允,于翌年病逝京城,虚年52岁。是年闰三月六日,朝廷赐“祭一坛,特给全葬”,诏赠礼部尚书,谕“文洁先生”。因田一俊逝时,儿子才11岁,归葬大田成了难题。因此,翰林院学子商议,选派一人护送,但只有董其昌不顾“解馆”后个人前途大事,慨然答应前往。此举令人赞叹,接替田一俊官职的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能,以高丽黄笺纸相赠董其昌;太仆寺少卿邢侗,为其赋诗《松江董吉士玄宰以座师田宗伯丧南归,慨然移疾护行,都不问解馆期,壮而赋之》送行。董其昌自己也在《邢子愿法帖序》中写道:“余为庶常时,馆师田公宗伯病且剧。同馆议以一人行者,余为请急,卒成挂剑之游。子愿太仆曾为近体一章,推余意气。”当时,董其昌感仰田一俊人格魅力,于是年4月从京城出发,由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经衢江、武夷山、沙县,到达大田时,约为农历八月“秋气”还“未深”。护送先师棺椁及其家人回乡,使得田一俊能归葬大田城东门外杨树林,这既是尊师,更是义举,难能可贵。

《步礼部尚书田一儁〈游洞天岩〉韵而作》是作者护送先师归葬大田时,步田一俊《游洞天岩》诗韵所作,一为步韵,二显尊师,它应是作者护柩南归整个过程的描述。京师离闽中路途遥远,闽浙一带又多山路崎岖。由此可知,董其昌当年护柩南归有多么艰难,好在“一路山花散客愁”,闽中优美的自然山水,尤其驱赶了画家一路的“客愁”,以致在事完返回京城时,还一路“斜阳未尽登临兴,更欲乘风到上头。”

三明诗词创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继古而承今,2018年,三明市诗词学会成立,先后组织会员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开展了万寿岩古人类文化遗址、全国精神文明发源地三明文明城市创建采风和创作等活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三明当代文化建设,诚应作为自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努力方向。

 

(本文作者系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