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志 忠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起至八十年代中期,祖国大陆和台湾在海峡两岸相互展开了激烈的广播战、空飘战和海漂战,打起一场旷日持久的 “政治战”“宣传战”“攻心战”,斗争势如水火,你来我往,异常激烈,双方都试图想通过这“三战”瓦解对方士气,达到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目的,这三大战役打得如火如荼,历时近四十年,形成台湾海峡一道特殊争战景观,人们称之为国共两党在海峡上空展开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里着重回眸一下两岸开展的空飘宣传品之战及祖国大陆对台湾空飘海漂宣传单的历史。
空飘宣传单指的是祖国大陆军民通过风筝、气球向台、澎、金、马空飘去的各种各样的政治宣传品,主要是纸质印刷的宣传单,这些犹如家信的宣传单向台湾同胞生动形象地传达了祖国大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设成就,社会变迁,自然景观,乡情家事等最新动态讯息,准确传递大陆全方位信息,鼓励台湾各界人士,特别是喊话“蒋军官兵”弃暗投明,起义投诚大陆,回到祖国怀抱的政治攻心语和家书警语。台湾方面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向大陆空飘同样内容的宣传单,对大陆同胞展开“攻心宣传战”,大部分内容都是攻击、抹黑祖国大陆。上世纪五十年代双方开始的宣传战都以这互损互怼的方式,但都是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框架之下,剑拔弩张地进行。
弹指一挥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深深地烙上时代特征的“心战品”宣传单已成为涉台的记忆、历史的文献、珍贵的史料和不可多得的收藏品。海峡两岸攻心战中留下的政治宣传单等物品是见证两岸关系七十年变迁的最好佐证,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真实写照,是当时隔绝往来中唯一一种沟通载体。
相互空飘宣传单的时代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盘踞在台、澎、金、马,继续与大陆人民为敌,两岸开始处于对峙的局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处心积虑叫嚣要借机“反攻大陆”,但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蒋介石气急败坏,1950年开始一方面组织小规模武装、特务小队对大陆沿海采取武装袭扰,杀害沿海无辜人民群众,破坏新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制造大陆沿海局势恐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对大陆开展攻心战,主要有广播战、空投战。尤其是福建沿海形势十分紧张,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应对台湾蒋介石反动集团的严重挑衅,从1950年开始,福建沿海一线711个乡镇的民兵实行了联防联网,建立了800个民兵海防哨所,每天有1.09万名民兵集群应对,有与驻军并肩作战沿海岸日夜巡逻的,也有负责空飘海漂宣传战的,福建沿海成了对台政治斗争与对台宣传战的主战场。
1950年元旦刚过,台湾的“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便从金门开始向大陆空投大量反动反共宣传品。面对台湾方面咄咄逼人的政治攻心战、宣传战,大陆东南沿海军民团结一致,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针锋相对地开展各种有效应对措施,反击台湾蒋介石集团的政治宣传攻势,瓦解对方的空飘战、攻心战。同年初,大陆亦在石狮设立空飘气球站,这是大陆沿海最早应对台湾方面的宣传站,向台湾和金门空飘去了大量的宣传品。1951年,福建省委海防工作委员会成立,军民结合,从军事、政治、宣传等方面同台湾蒋介石反动集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随后的1952年,福建晋江县也开始成立了边防办公室,在晋江塘东和同安的大嶝、小嶝设有宣传站,积极配合当地驻军开展对台政治宣传的反击战,并建立“空飘海漂”机构,强力应对台湾的攻心战,全力开展对台湾和金门的政治宣传,压制敌方的猖狂攻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五十年代起,祖国大陆和台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空飘” “海漂”等形式的宣传战。大陆方面“空飘”的工具主要是风筝和气球,解放初期受印刷条件落后的制约,空飘宣传单大部分纸质也不太好,防水性很差。晋江、同安沿海的妇女民兵全被组织起来,制扎风筝筹措器具,一旦风向和风力合适,数百只风筝便像大雁一样成群结队载着宣传单飞向金门。早期宣传单内容大部分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犯下的滔天罪行,特别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盘踞台湾后,岛内社会民不聊生所发生的各种悲剧惨剧事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规划、建设成就等;“海漂”工具五花八门,百姓用过的酒瓶、玻璃瓶、罐头盒等都装上宣传单等宣传品,只要是能漂在海上的器具,全部派上了用场,成为大陆对台开展宣传战的武器之一,通过海上的潮汐原理及时把宣传单等宣传品漂送过去。
大陆对台空飘宣传单成效卓著
大陆对台空飘斗争过程,最突出的先进典型代表莫过于厦门 “英雄三岛”,当年地处同安的大嶝、小嶝、角屿三岛,与金门相隔最近。1953年10月的一天,小嶝岛的女民兵、乡长洪秀枞接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要把一批“对敌宣传单”空飘到金门岛。洪秀枞带着小嶝全岛女民兵,想方设法,除了使用风筝外,简易的竹筒、小船和海漂气球也都成为洪秀枞带领小嶝岛民兵施放宣传单的工具,他们因地制宜,克服困难成功地把这些宣传单飘落到驻守金门岛的蒋军和百姓手中,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任务,劝诫了不少蒋军官兵投诚大陆,洪秀枞的事迹通过报纸广播很快传遍神州大地。195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专程来到福建拍摄一部名叫《海防民兵》的电影纪录片,详细介绍小嶝岛负责“空飘海漂”的洪秀枞的生动事迹,女民兵洪秀枞对台斗争感人的故事通过影片,感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红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介绍洪秀枞的报告文学《女乡长》一文还入编了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1964年年底,洪秀枞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前往北京,开会期间与时任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基层代表一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接见。第二天,《人民日报》等首都主要报纸都报道了“毛主席、刘主席和人大代表在一起”的新闻,并在头版刊登了两幅大照片:一幅是毛泽东接见陈永贵、钱学森时的握手照片;另一幅则是刘少奇与洪秀枞的握手照片,轰动全国,反响极大。1966年“文革”开始后,洪秀枞遭到了批斗,1969年洪秀枞被下放到厦门市第一百货公司当售货员,直到1978年获得平反。
除了福建沿海民兵通过“空飘海漂”向台湾、金门、大担、二担散发宣传单之外,福建前线部队也通过炮击向对方送去了大量宣传单。据《福建海防史》记载:福建前线部队在对金门发射实弹的同时,还向金门发射宣传弹,散发《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和《再告台湾同胞书》等文告,及时揭露美国的侵略阴谋,阐明中国政府对台湾海峡局势的严正立场和实施炮击的宗旨。在双日和其他不打炮的日子里,解放军战士和沿海民兵、人民群众,利用刮东北风的时机把各种宣传品飘放过海,给金门岛军民送去大陆同胞的关怀和期待。据统计,1958年我军向金门发射宣传弹近6000发,空飘气球2000多个,散发宣传品16500公斤。以后每年平均向金门发射宣传弹1万发左右,散发传单约500万份。1961年12月中旬,遵照中央军委关于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稳定,不主动打击金门国民党军的指示,福建前线部队主动停止了实弹射击,只在当日向金门地区发射少量的宣传弹,金门国民党军除偶尔打点零炮外,主要也是打宣传弹回击,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十七年之久。
到1958年时,小嶝岛民兵把数以百万计的宣传单空飘到金门岛。 “8·23”炮击金门时,三岛居民与当地驻军并肩作战,向金门“空飘海漂”了大量政治宣传品。据资料记载,光是小嶝岛一个乡,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就空飘海漂气球、风筝、竹筒、瓦罐等9000多个,带各类宣传品95万份到金门;从1981年至1982年,福建沿海地区晋江县围头、塘东,同安大嶝、小嶝、何厝、前哨,莆田的忠门文甲,长乐的梅花、漳港,连江的琅岐等十个对台宣传站就通过“空飘海漂”送礼品、宣传单70余万份,塑料袋1.8万多个,风筝900多只,送去大量政治宣传品、土特产及工艺品等。据晋江有关部门统计,从1958年到1960年,晋江沿海民兵和空飘站共对台湾、金门施放风筝3663只、竹筒2754个、竹排10只、宣传品124万份、礼品373件,安全到达率高达93%,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海峡两岸的“空飘战”中,祖国大陆一开始就占有一定的优势,在这种强烈的“心战”攻势之下,仅是1953年一年当中,就有39名金门守军“投诚大陆”,有效地瓦解了敌方的民心士气,取得了对台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当时空飘到台澎金马的不仅仅是政治宣传品,当中也夹杂着许多“安全证”,上面写着“投诚起义,保证人身安全”。其中一名叫做贺业城的山东籍士兵,原本是金门守军27师79团1营1连的中士班长,偷渡到小灯嶝岛时,身上带着我们空飘过去的“安全证”,自称看过大陆空飘的13种宣传品。
台湾不惜血本向大陆空飘宣传品
在对大陆的“宣传战”中,台湾方面一开始就表现得财大气粗,用飞机空投心战品,用大气球配合空飘宣传品。刚开始台湾飘过来的宣传单的内容,大部分是印有国民党党旗和所谓的“中华民国”国旗等旗帜和一些惯用的反共口号内容的宣传单,吹嘘“反攻大陆”的特别计划 “成功案例”和丑化攻击大陆的方方面面;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方面也变换了宣传内容,开始宣扬国民党在台湾的建设“成就”和对大陆时局带有偏见的反面评论,以及谩骂祖国大陆的反动标语,这些口号标语听起来极其难听刺耳,但没有出现一丝的“台独”内容。
1959年在台北召开的国民党八大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提出“心战政战”要加大力度展开;在这一年的元旦,他还对“反攻大陆战略”做了具体的部署。就在这一年,台湾在本岛和金门分别设立了两个心战大队,同时在韩国还设有一个特别分队,开始用以扩大对大陆宣传战的范围,增加对大陆的传单散发数量和开展对大陆攻心的力度。从1962年起,台湾方面开始不断加大向大陆空飘宣传品数量,大陆“文革”开始后,台湾方面对大陆的传单散发数量品种逐步增加。从1966年起,台湾方面又改变了空投办法,开始施放高空气球,一个个灌满氢气的特大型的气球有十几层楼高,装满了心战传单、日用品、面条大米、肉类罐头等,缓缓飘向大陆上空,这种景象有时非常壮观。随着蒋介石父子对空飘的重视程度加大,台湾方面施放的气球也越做越大,甚至开发出一种搭载量可达400磅的高空气球,空飘覆盖范围可达江西、湖南、河南、贵州、四川等省,最远的飘达西藏、新疆,风力大的时候,甚至可飘达印度和中东国家。有一次,以色列国家通讯社甚至发布新闻,声称发现由亚洲空飘来的政治宣传气球,严重影响到他们国家航空飞行安全。当时,印度政府甚至把台湾空飘到他们国土上的气球和携带的宣传品等物件运到纽约联合国总部,控告台湾当局及国民党集团侵犯他们国家的领空,闹出了国际笑话。
当时,金门太湖畔三溪桥旁的“光华园”就成为金门守军实施空飘的一个重要地点,也成为台湾政要和所谓“国际友人”窜台的重要参观点,据说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金门窜访时,还专程来到这个空飘基地,得意洋洋地拿着空飘气球与守军士兵合影留念。总之,从1970年以后,台湾方面又加强了空飘基地设置,从金门扩展到台湾花莲、屏东等地区。仅仅在1974年一年,台湾方面就向大陆散发了1.8亿张蒋介石的个人戎装照片。当然,大陆这边民众一经发现这些空飘宣传单落地,就立刻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及时没收处置,也有一些流落民间。
从互飘宣传单发展到“糖衣炮弹”
两岸“空飘海漂”宣传战开展从未间断,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陆和台湾方面都意识到,单纯投放宣传单的效果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加以改进提高。于是就有了“糖衣炮弹”的空飘海飘物,台湾飘来的“糖衣炮弹”,主要是日常用品,如毛巾、牙膏、肥皂、香水、背心、尼龙丝袜、收音机等。在大陆“三年困难时期”,台湾的“糖衣炮弹”尤以食物为多,连糯米饭都有,河北唐山发生强烈地震时,台湾方面还飘过来不少大米和面粉。
福建沿海的泉州、厦门和内陆的三明、龙岩、南平的民众在野外时常会发现“天上掉馅饼”现象,就是从台湾方向飘过来的宣传单和食品。大陆飘向台湾的“糖衣炮弹”,则是上等的土特产品,如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河南杜康酒、上海中华烟、广东月饼、山西老陈醋、浙江金华火腿、西湖龙井茶、名贵中药材和福建铁观音等等。“他们飘过来,我们也要飘过去啊。”曾在厦门从事对台工作的空飘参与人员回忆说,在两岸心战最热闹的60年代,全国各地送往厦门的物资,都由他安排分发,再被调拨去沿海空飘点,空飘海漂到金门,送到台湾同胞手中。遇到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空飘站的工作人员还会有选择地飘去节日物品和祝福语,送去祖国大陆的温暖和亲朋好友的真情实意。驻闽部队画家李舒云经常深入海防前线,了解对台空飘典型事例和真实场景,于1972年经过精心构思创作了国画《风筝越海》,以对台空飘斗争为题材,突出海岛前线女民兵英姿飒爽的形象,创作出了海边的礁石上,六位全副武装的女民兵正在向台湾施放风筝,还有的在放飞气球,风筝和气球上拴上了醒目的宣传标语“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展示了大陆政府收复台湾的决心,也送去了祖国人民对台湾同胞的亲切问候。画面构图生动,人物栩栩如生,笔调清新简洁,作品极具感染力,成为当时对台空飘战的艺术力作,备受关注。同年《风筝越海》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30周年全国美展》,1976年又被福州军区政治部选送参加全军美术展览并获奖。《风筝越海》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大陆向台湾空飘宣传品的斗争故事,成为李舒云的代表作,也是那个时代对台空飘斗争的一个真实写照。
大陆对台空飘工作持续不断,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空飘气球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可覆盖台湾全岛。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为了加强对台湾全岛的政治宣传工作,中央军委设立了三个大型对台空飘气球站,其中两个设在福建,由福州军区直接领导,负责对台北、台中地区的气球空飘工作;一个设在广东汕头,由广州军区领导,负责台湾南部地区的气球空飘任务。并把苏联军队支援我军的仅有的两辆制氢汽车,给石狮空飘站和汕头空飘站各装备一辆,用以提高空飘气球的制作产量和质量。空飘汽球作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高空汽球,可飞至4万英尺高;另一种是中空气球约飞1万英尺,载重度不同,都用白色塑胶袋膜制成气球,空飘气球的限制必须在天候视野良好,早期计算航程时间利用纯酒精、计时表设定时间引爆,宣传单等宣传品就会自动散落目的地。据资料显示,进入70年代后,大陆对台空飘宣传品数量有了明显提高,每年空飘数均在几十万件,1974年35万多件,1975年有近12万件,1978年有40余万件,1982年有6万件。据厦门胡里山炮台网站介绍:从1958年到1976年,胡里山炮台也承担向小金门、大担、二担空飘海漂的任务。官兵们把传单贴在风筝和气球上,或者塞进木筒和酒瓶,密封后让它随退潮的海水漂到对面金门岛。还有在大竹排上钉上诸如“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金台和大陆同胞是一家”之类宣传标牌,让它在海上一同随风漂过去。传单的内容则是关于南京长江大桥、鹰厦铁路等祖国建设新闻。此外,还写上优待台湾投诚人员的相关政策,说明只要弃暗投明,大陆政府就会给予特别的物资奖励。
两岸互飘宣传单是既敌对又互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光到了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世界格局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国建交直接影响到台海地区的形势,台湾当局如惊弓之鸟;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通商等;国防部长徐向前即日发表了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的声明后,这场持续三十年的台海“空飘大战”渐渐落下帷幕。1985年,福建前线驻军宣布停止向台湾和金门、马祖诸岛“空飘海漂”宣传单宣传物;台湾方面也于1984年宣布,全面停止对大陆的炮击,随后也停止了对大陆的“空飘海漂”作业;从1989年起,台湾方面也开始全面停止向大陆“空飘海漂”宣传品。海峡两岸持续几十年的紧张气氛从对峙走向缓和,并逐步呈现互动、良性发展趋势,两岸同胞相互往来探亲访友的局面开始呈现。
在两岸处于战争对峙的年代里,“空飘海漂”宣传单等宣传品这种独特的联络方式,使得海峡两岸出现了一种“既隔绝又对话”“既敌对又互往”的微妙局面。两岸民间通信断绝,互不往来,但空飘、海漂宣传单等宣传品,让双方传递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和军事图文讯息。尽管有的内容是攻击谩骂,但双方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政治宣传,开展攻心之战;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奇特甚至是唯一的资讯传递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对岸的士兵和民众通过这些宣传品了解到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知道了“北京十大建筑”,大陆发展“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内地民众也通过一些私下流传的台湾宣传品,看到了后来台湾的“十大建设”,并且第一次见到了台湾著名歌手邓丽君的精美照片,起到了一定的互动作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在农业科技、电子科技方面取得进展,确实比大陆领先。这个时候他们就利用空飘气球向大陆投送过来“复兴基地台湾的精致农业”“台湾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等宣传单告诉大陆民众;大陆也不甘示弱,1972年初,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试种成功,大陆便及时制作了“我国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成功”宣传单和宣传卡片,向台湾同胞空飘过去。双方你来我往,相互展示工农业领域等方面的成就,好比书信往来,让两岸同胞都能暗暗相互了解对方的信息。台湾大学何辉庆教授把这个现象称之为“两岸特殊的书信形式”“两岸对峙时期特殊的通信”,著有《海峡两岸通邮史(1875-2008)》,专题论述了有关两岸空飘宣传单的两岸特殊邮史。
大陆对台空飘宣传单题材的种类
大陆对台湾实施空飘宣传单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初期,祖国大陆经济凋敝,社会落后,百业待兴,大陆应对台湾的宣传战比较原始,据当时参与空飘的人员回忆,受印刷条件的限制,大陆飘向台湾的宣传单大部分都是采用蜡板刻印,内容以劝降为多,印刷以黑白为主,满纸都是文字没有图片,印刷数量不大,这种宣传单现在很难看到,称呼用语也是“蒋匪官兵” “国民党反动集团”“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等;1956年后,随着大陆经济的恢复发展,印刷条件的改善,对台湾空飘的宣传单开始图文并茂,并有彩色印刷;到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宣传单彩色印刷质量也越来越好,称呼用语也改为“亲爱的台湾同胞”“亲爱的台军官兵弟兄们”“和平解放台湾”等,更加柔性,更加友善,更可接受。这些宣传单生动具体地向台湾同胞传递祖国的各方面信息,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攻心效果。
那么这些对台“攻心战”的宣传单是由哪个单位编辑制作出来的?据当时参与者介绍,初期是由福建前线部队政治部联络部制作,后来中央指示:组稿工作由各省市台办协助组稿,提供素材,编辑印刷全部由福建前线驻军担当。为此,驻闽部队专门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对台宣传单编辑室”,负责编辑设计各类题材的黑白、彩色对台宣传单,供给沿海空飘站,对全国各地被采用的图片每张都发给作者稿费,作者都会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对台湾宣传单编辑室”邮寄的“对台宣传图片用稿通知书”,一般采用一张图片发给稿费十元,所以稿源相当充足。1984年开始,福建前线对台宣传单编辑室还编印《对台传单通讯》内部刊物,发给全国各省、市(区)台办通讯员,及时介绍对台传单制作先进的人和事,内容有:“黄植成、李大维对改进对台传单宣传意见”“台湾同胞对台宣传品的反映”等等。
组稿内容根据不同时期政治形势需要而征集素材。1956年各地政府号召工作人员:“发动国民党军政人员亲属利用写信方式对台湾进行政策宣传和人心拉拢,共同做好和平统一基础工作。”各个年代宣传的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鼓励蒋军士兵弃暗投明,投奔大陆,实现祖国统一是永恒的主题,目的在于瓦解对方的士气和斗志,这方面大陆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据当年参与对台制作空飘宣传单的人员介绍:对台空飘宣传单时间长,制作的传单品种有千余种之多,有纸片、活页、画刊、小报、小册子、卡片、年历和照片等,内容形式多样;尺寸大小不等,有横版有竖版,有单面印刷也有双面印刷,文字精炼,图片清晰。根据本人多年来所收藏的数百种各个时期对台宣传单来分析,大陆对台空飘宣传单的主要题材内容大约可分为八类:
重大新闻 这类题材主要以政治时事为主,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种活动消息,如:“毛泽东主席会见马科斯总统夫人”“毛泽东主席会见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朱德委员长会见商震先生和夫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夫人到达北京” “华主席会见苏丹尼迈里总统”“华主席会见台湾同胞”,背面还印有“祝台湾省军民同胞新年好”的祝福语等。
建设成就 这类题材主要以大陆在经济建设、文艺体育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如“我国又建起一个新油田——大港油田”“我国尖端科技高速发展—从原子弹到人造卫星”“我国建成二万五千吨级浮船坞——黄山号”“北京新建的居民住宅区”“祖国农业连年丰收”“成昆铁路畅通无阻——边疆建设大发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前进中”。这方面题材相当丰富,各行各业,各省各地区都有。
风光特产 这类题材的宣传单制作也比较多,以清晰照片为主,祖国大江南北,各地主要景区名胜都涵盖。如:“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 “北京颐和园”“福州鼓山风光” “杭州丝织” “海南椰雕” “福州寿山石雕” “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瓷器”等,应有尽有。
台胞故事 这类题材主要辑取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代表和新中国建立前夕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官兵、政府要员、知名人士,当时他们在大陆的幸福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让岛内广大台湾同胞了解他们在祖国大陆的生活有保障,日子过得美满幸福的真实写照。如“高山族同胞在大陆”,通过写实照片的形式介绍台湾高山族同胞罗木通和沙波尔两家在大陆的幸福家庭,来说明骨肉同胞受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和关怀;“获特赦释放人员章微寒幸福生活”,章微寒原是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浙江站站长,1957年特赦后当上了浙江省政协委员,一家人过得十分幸福;“同胞五兄妹幸福成长”“生在台湾宝岛长在祖国怀抱”“王子章跟共产党走晚年幸福”“台胞叶挺英的一家”等,以真实生动的台胞事例来说明新中国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弃暗投明 这类题材是对台政治宣传攻势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陆就鼓励国民党官兵投奔大陆,回到人民的怀抱,一直没有间断,这是大陆政治“攻心战”瓦解敌人所要取得的成果。如“起义归来,受到祖国人民欢迎和奖励”采用漫画形式,图上有一名台湾飞行员和一架飞机归来,受到解放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场面,背面还写有“窜犯大陆只有死路一条!”“金门蒋军四面被围,要找生路只有投降!”“解放军优待俘虏”“爱国一家,不分先后——曾天节欢迎徐廷泽”“光辉的前程---黄文刚起义二十五年”“美蒋武装特务黄亚土、吴士龜主动投诚受到欢迎”“主动缴械投诚受到人民政府宽待”等。做好一个人的宣传,鼓励一大群,影响一大片。
歼灭蒋特 这类题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比较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对少,但震慑力强,不论台湾派来多少帮特务武装,大陆军民就坚决干净歼灭它。如:“山东海阳地区军民全歼美蒋武装特务独立第十二纵队”“广东澄海军民全歼美蒋武装特务第八十一支队”“浙江省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接见自动缴械投降的美蒋武装特务”“江苏省射阳县军民全歼美蒋武装特务独立十八纵队”等,据金门岛的守军后来回忆,他们看到这类宣传单后,分配任务时,心惊胆战,生怕有来无回。
家书传情 这类题材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出现得比较多,类似劝降书,有母亲写给儿子的,有妻子写给丈夫的,有下级写给上级的,还有同事写给同事的。鼓励蒋军官兵勇敢起义投奔大陆。如:“亲人盼你们早归来——蒋军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张星源的侄女张保祥写给他的信,她希望叔叔在解放军炮击金门时,能率部起义归来。”背面还配有“蒋军军官们:你们的命运已到最后关头了!希望你们当机立断,率部起义,为祖国立功”“原蒋军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亲笔给胡琏的信”他劝告“胡琏为金门十几万军民着想,为着未来的孩子着想,当机立断,高举义旗,投向祖国怀抱!”“魏树如给儿子魏兆雄的亲笔信”“儿子汪镇蜀给父亲金门蒋军少将汪起敬的亲笔信,并祝新春平安!”“山东堂邑常持珽给他的族弟金门蒋军六十九师师长常持琇的亲笔信”“蒋军金门防卫部副司令马安澜的故乡亲人祝马安澜新春欢乐!并告诉马安澜的姐姐安老太太生活很好!”“新春寄语,蒋军金门防卫部政治部副主任梁汉的妹妹梁树英写给梁汉的亲笔信。祝春节愉快,早日回家团聚!”“节日传佳音,浙江葛宝乡老太太给她儿子、蒋海军两栖部队登陆第一舰队司令许承功的亲笔信”盼望早日相聚。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宣传单内容大多数转为在台澎金马寻亲人的家信。
岛内丑态 这类题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得比较多,都是当时台湾国民党统治下社会发生的种种丑态,主要是根据当年台湾的新闻事件和当地报纸的报道而改编的。如:“台湾车祸何其多”?据蒋帮“交通部长”高玉树供认,1972年台湾省发生车祸竟达12302起,有2046人死亡,16183人受伤。台湾报纸说,台湾交通事故死亡率,比欧美国家高出二、三倍。“在蒋帮统治下的台湾,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彰化贫妇哭饥寒”,图说台湾彰化市59岁的老妇李月,长子因病死亡,次之犯肺病因家贫无力求医而流浪出走,这个“孤苦无依的贫妇”困居在家,足踝肿胀溃烂,连续几天没有进食,在地面打滚,呼天抢地喊救命。李月的悲惨遭遇,是台湾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墙上画饼——批蒋介石集团炮制的小康计划是欺人之谈”,背面印有:“台湾只有得到解放,回到祖国的怀抱,一千六百万台湾同胞才能和祖国大陆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过上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大陆题材的宣传单加入宣传战之列,如:印有毛主席最新指示、毛主席语录、大陆出台的对台最新政策的贺年卡、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广播节目时间调频表,各省市(区)举办的与台湾有关的事件纪念活动新闻报道,国际突发的重大事件等等,亦有制成宣传单飘向台湾。
大陆对台空飘宣传单的史料价值
综上所述的这些政治宣传单不论是什么题材,随着时光的流逝,“空飘海漂”的停止,今天,我们都把它看成是两岸对峙时期的“特殊邮史”,尽管没有硝烟的“心战”依然存在,但当年暴风骤雨式的做法已成为历史,往事难以忘怀,记忆永留脑海,一张张一片片镌刻有时代烙印的宣传单业已成为档案馆里独特的珍贵史料。
这些跨度近四十年,大小不一的宣传单,设计精美,主题鲜明,选材经典,用语奇特,时代感十分强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既反映了当时空飘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亦表明了两岸同根同源同文的“一中立场”。
面对这些多彩多姿的宣传单,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它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来告诫新一代的台湾同胞,让他们根深蒂固地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搞台独的人是痴心妄想,必将碰得头破血流,身败名裂;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可动摇、两岸关系发展不可逆转、中国完全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这些宣传单的内容用语尽管有点过时,其中有的言辞话语今天看来有些别扭,可在当年的政治背景下还是起到绝好的对台攻心作用。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大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文化、军事水平今非昔比,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大陆手中。表面上“空飘海漂”的传统“攻心战” “宣传战”已经熄灭,但祖国统一事业尚未完成,两岸之间看不见的科技战、信息战、文化战、攻心战却依然存在,有时受到岛内一些台独分子的鼓噪,暗战时而还会更加剧烈,我们要坚定信心,洞察一切,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重视运用和研究这些对台宣传单所起的历史作用,使之成为新时代对台斗争的铺路石和借鉴法,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三明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