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正一: 让苏轼击节叹赏的将乐才子

e三明   阅读

■   李 宣 华

 

(一)

诗联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将乐古代旅游诗词图选》,读一下书名便知这是本刊载古代才子佳人赞美将乐人文风光的书籍。比如书中“将乐风情”一辑,就选载了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行香子·赠廖正一》: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不,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表,略从容。

古代文人骚客聚会,喜欢烹茶品酒,吟诗作乐。苏轼是四川眉州人,从他的这首词来看,他和廖正一的交情非同一般,喝酒尽兴后,又拿出上好的“密云龙”茶来款待,并十分用心地赋词相赠。令人不禁心生疑问,这个受赠词作的廖正一有着怎么样的来头?要知道,这个写词相赠的人可是集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发明家、美食家、政治家等诸多头衔于一身的北宋大咖苏轼!按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对其的评价来说就是:“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怜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俨然就是天才、奇才!

那么,此廖正一究竟为何方神圣?清代徐观海修纂的《将乐县志》“卷之七·选举”一章里对其有段记载,文字寥寥:“子孟季子,登元丰二年己未时彦榜。有传,见《名达志》。”这惜字如金的几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呀?其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廖正一是廖子孟的第三个儿子。追本溯源,廖子孟是廖淳的长子。说到廖淳,很多将乐人就不陌生啦。他是北宋时期,将乐龙池团的人,曾登宋天禧三年(1019年)王整榜第二名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就是榜眼,这可是三明境内有史可查的第一名榜眼,对于小山城来说,没那么简单。

这里不妨再来个补缀。廖姓在将乐不算大姓,但是确实是将乐的名门望族,人才众多。徐晓旺主编的《福建通史》第二卷载,唐末五代福建共有作家41人,出了64部著作。这不多的作家里面,就有一位出自将乐,他叫廖贲,写有著作《乐真清淡集》。据将乐县志记载,晋至清代,将乐廖氏中,有10人考中进士,66人任七品以上官员。其中,廖标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获丙戌榜第一名(当时没有设置状元)。

将乐学者吴福瑞在《将乐文萃》一书中写道:廖淳一家祖孙三代六人中,有五人登进士第,而且廖淳父子二人都“榜眼及第”,另有一人钦授馆职,在政坛和文坛皆有名声。

细细考究,再行梳理,方知,廖淳家书香门第,人才荟萃:廖淳和大儿子廖子孟都考中了榜眼,孙子廖正一就是那个“在政坛和文坛皆有名声”之人。

现在,问题又来了,祖国幅员辽阔,天下同名同姓者多了去,苏轼以词作相赠的廖正一,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要找寻的这个出生于将乐龙池团的廖正一?对此,清代徐观海修纂的《将乐县志》“卷之八·名达”一章给出了答案:“廖正一,字明略。元丰二年进士。元祐中,召试馆职。苏轼得其策,击节叹赏。常居言路,著直声。出知常州,蔡肇称其‘汪洋之学造微,瑰玮之文绝众。’后谪信州玉山监务而卒。自号竹林居士,所著有《白云集》”。

 

(二)

在宋代元祐(1086年—1094年)文坛上,廖正一确实名气不小,当年与廖正一一同考中进士,后任户部、吏部员外郎,兼编修国史的蔡肇,对其 “汪洋之学造微,瑰玮之文绝众”的评价就已足够高,加之又有大文豪苏轼“击节叹赏”,令其他的很多评价都黯然失色。可惜时事弄人,廖正一所著的《白云集》已经失传。不过,也不要过于颓丧,《全宋词》有收其《瑶池宴令》一首,不妨欣赏一下:飞花阵阵,春心困,寸寸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愠。残妆粉,抱瑶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未解幽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和恨。

词风细腻,一丝隐隐作疼的“娇恨”伴着汩汩流淌的山中溪流,偶尔激起浪花一朵般,“新韵”可感,功底跃然纸上。《全宋诗》也有收入廖正一的诗,共七首,其中一首《咏梅》就写得非常清灵,相思之苦让人读后动容:

惠兰芳草久睽离,

偶占春光此一枝。

自许轻盈输粉白,

何人闲丽得邻窥。

寒欺薄酒魂消夜,

月下垂帘梦破时。

幸有暗香襟袖暖,

江南归信不应迟。

有细心的读者兴许会发现,廖正一的诗词怎么写的都是儿女情长?特别是读了他的《题汝坟壁》:阿怜二十颇有余,秀眉丰颊冰琼肤。无端欲作商人妇,更枉方寻海畔夫。感觉这就是一首赤裸裸的为官妓而作的低俗的言情诗呀。其实,这么说是偏激的。因为,在宋代,官妓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携名妓出席各种宴会并不会遭到百姓唾弃。凡官府举办宴会、军中举行仪式、文人墨客举行应酬,召官妓歌舞助兴、弹唱说笑,都是当时潮流的,不能以风流和花心论,更不能说以此入诗词就是低俗。

与风流倜傥的苏轼一样,廖正一也是率性洒脱之人,大才子遇到小才子,往往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廖正一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登进士第,元祐初任华州司户参军,经同知枢密院事安焘推荐廖正一进入馆阁任职,并被召参加学士院考试。苏轼就是在此时发现廖正一的文采和天赋,对其“击节叹赏”的,按照时下的话说就是有些相见恨晚。从此,廖正一成了喜好结交朋友、慷慨大方的苏轼家的座上宾,每次邀请廖正一来讨论文学方面的事时,他都要拿好茶好酒款待。有了这层关系,廖正一和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这“苏门四学士”学习切磋技艺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三)

上文说过,廖正一,字明略,号竹林居士。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就写过一首《赠明略》,对其赞赏有加:廖候言如不出口,铨量古今大如斗。度越崔张与二班,古风潇潇笔追还。

在黄庭坚所著的《藏书阁诗词》中,也收录了两首与廖正一应和的诗词。《次韵晁补之、廖正一赠答诗》中四句这样写道:十年山林廖居士,今随诏书称举子。文章宏丽学西京,新有诗声似候喜。另一首是《再次韵呈廖明略》:吾观三江五湖口,汤汤谁能议升斗。物诚有之士则然,晚得廖子喜往还。学如云梦吞八九,文如壮士开河间……

这些诗词对廖正一的文学造诣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福建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艺术的东西像永恒的太阳和月亮,永恒地照耀。他曾在一次讲座中深有感触地说起一件事:他听小学里的孩子朗诵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突然感到非常羡慕孟浩然。“作为诗人,太幸运了,他写这个作品最多花上10分钟,他一共活了51岁,骨头早化成了灰,而即兴写的20个字,过了一千年,艺术生命力依然鲜活。”非常遗憾的是,受苏轼及其学子点赞的廖正一所著的《白云集》没有存世,很多佳作就这样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时空中,令后人遐思无限,一声叹息。从这一方面说,也是其“艺术生命力依然鲜活”吧。

荣也苏轼,枯也苏轼。廖正一一生风清气正,为官敢于大胆谏言,刚强正直。崇宁三年(1104年) ,蔡京为相,专横跋扈,司马光、苏东坡等众多人被列为“奸党”。作为“苏门”重要成员,廖正一忝列其中,受到牵连,被贬为信州玉山监务,在悲愤郁郁寡欢中谢落人生之幕。

但历史不会忘却。在将乐县博物馆,廖正一的生平简介在展厅一隅高高地悬挂,仿若一束光在绽放着他应有的光芒。

 

(本文作者系将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