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慧 丰烩
曾有相当级别的老领导过问:南平有人说罗从彦是沙县人,有的专家也这么说。笔者认为这是误解,罗从彦是剑浦(今延平区)人,这是有历史依据的。罗从彦(1072—1135年)生于北宋,卒于南宋,距今已有900多年,在这漫长岁月里,其籍贯不免有异议。罗从彦是宋代大儒,闽学四贤之一,当然,从罗氏宗谱、方志以及文人著作都会涉及他的生卒年与籍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县域、不同的传记都有可能将名人“四分五裂”。如《北京晨报》所载,韩国MBC电视台日前播出“朱元璋出生之谜”节目。说罗从彦是沙县人,事出有因,早有异议。
明代福建《八闽通志·人物》载:“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南昌)避地南剑,因家剑浦(南平),后徙沙县。”明嘉靖《延平府志》《南平县志》这三部省、府、县志,罗从彦的家史均是相同的。方志是地方的官书,一般来说重于秉笔直书,或许会出差错,但造假的可能性较少。“因家剑浦”就是说罗从彦家在剑浦。明代的志书离南宋也有几百年了,这些史料来自何处呢?可能出自李侗的罗先生墓志铭。罗从彦的门人李侗写的《豫章罗先生墓志铭》这篇文章,详尽地讲述罗从彦的家史,可以说罗从彦到底是哪里人,墓志铭便是最好的答案。铭文曰:“先生之先,系出祝融之裔炎伯,其弟炎仲国于罗,厥姓遂仍之。数十传而后,或徙江之豫章,逾周而汉而唐,会有乾符之乱,各镇分制,而王审知实制乎闽,因择七姓随乎节铖,罗居其一。数传来,惟罗最蕃衍,迁徙靡一。于是或沙或剑。而剑宗为先生远祖京成公。初居剑郭,久之,复居溪南篁乡。其曾大父文弼,大父世南、父神继,奕叶潜鳞,代有齿德,以故积美厚,而发祥宏,先生出于其间。”李侗撰写的这一段墓志铭,写了罗氏从远古传说时代的三皇之一祝融讲起,讲到罗氏的由来,至罗从彦先祖因乾符之乱(黄巢起义),唐末跟随王审知入闽,为入闽七姓之一,避地南剑州,当初住在剑郭,即州内城与外城之间,也就是现在的市中心区之内。很久以后,又搬到水南篁乡,今东坑的罗源村(或篁路村),罗源顾名思义便是罗氏的源头。李侗的墓志铭,还写了罗从彦的曾祖父至他的儿孙的名字。李侗是延平四贤的三传弟子,罗从彦学生写的墓志铭,还有什么史料能比这更能印证罗从彦不是南平人呢?
追 根
有争议,说明在乎这个历史人物。宋代“理学四贤”中的杨时,出生于将乐,罗从彦、李侗出生于南平,罗从彦年幼时即迁居沙县,朱熹则出生于尤溪。“四贤”均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杨时的学生罗从彦,罗从彦的学生李侗,李侗的学生朱熹,上世纪七十年代,将乐、建宁、泰宁、沙县、尤溪等5县的行政区域由南平地区划到三明辖区后,三明成了名符其实的“理学之地”。
在三明一个大山里,有一座先贤祠,内供“闽学四贤”。其中,四贤之一的罗从彦是三明市沙县人。据《沙县志》载,罗从彦“字仲素,先世自豫章避地南剑,因家剑浦(即今南平市),后徙沙县”。
但据《闽沙罗氏族谱》载,唐元和十五年,罗周文出任沙县尉,居城西罗家巷,成为罗姓迁沙始祖,罗从彦为罗周文的第十二世孙。据悉,在很早以前,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二程(程颖、程颐)理学的学者,经过数代师弟长期艰苦努力,在学术上建立了有别于濂、洛、关学的独立学派,即是闽学。在这一学派中,最著名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史称“闽学四贤”。
四贤当中,杨时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话;其中成就最大的朱熹则是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对后世学者有着巨大的影响;李侗虽一生穷困潦倒,但因为朱熹乃出其门下,知道的人也不少;唯有罗从彦,除了学术界,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罗从彦,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十三日生于南平罗源里,他一生“忠君爱国之倦倦”(《罗豫章先生集》)。随杨时从学,“伛侍二十余年,尽得不传之秘”(沈涵《罗从彦传》)。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理学,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朱熹说“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惟仲素一人而已”。故宋史有他的列传。
罗从彦九岁时随家迁居沙县,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十五岁时在和仁坊县学就读(该书院始创于宋庆历二年)。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二十九岁时到将乐含云寺拜见杨时,经杨时介绍,他变卖田产作旅费到洛阳拜见程颐,请授《易经》。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四十岁时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杨时门下学习。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四十五岁时收南平李侗、婺源朱松为学生。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他四十六岁赴毗陵(今江苏武进)杨时门下求学,“授学经年,尽裹其书以归”。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四十七岁,“筑室罗浮山中绝意仁进”。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四十八岁写成《语孟师说》。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五十三岁应学生朱松邀请赴尤溪作《韦斋记》,六年后朱熹诞生此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五十五岁,著《遵尧录》成。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十六岁成《中庸说》。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十一岁,以特赐“进士”衔,官授广东博罗县主薄。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六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后判官遣人护送灵柩回闽。至武平县时遇劫匪,停灵开元寺,后门人李侗捐资归葬于罗源里,也算落叶归根。淳祐七年(公元1246年)南宋理宗皇帝追赐谥号“文质”,故后人尊称罗从彦为“文质公”。
溯 源
“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万深。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外寻。”(《罗豫章先生集·观书有感》)。
罗从彦一生不耻下问,孜孜不倦,以儒家的“仁”学为本,将儒、道、法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去其所短,取其所长,直接继承了二程以“穷理”为主的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说,创立了他富有自己个性的静中观理即主静说,在伦理上为封建统治者立下了汗马功劳。
程颐说“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应万物之理”(《遗书》);程颢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遗书》)。“人安重则学坚固,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学既优则可以仕,士既优则可以学,优裕、优闲一也”(《二程语录》)。再看看杨时,他说“天地乾坤亦是异名同体,其本一物,变则名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亦此物也。天下万物理一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杨龟山先生集》)。
中国传统文化的祖师爷孔子在《大学》中所说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宋代理学从二程到杨时,一脉相承地传承了儒家传统文化,他们基本上是一条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作为他们的学生,罗从彦也不例外,他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理”。他说“天地之先也是理”(《中庸说》);“有理而后有物”(《议论要语》)。在理论方面他提出静中观理,尽心知性,思而有道,道为至高之性善,故立言必先立德。在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方面,他遵循儒家的“性本善”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注重“仁政”和法治的统一。
他说:“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不足以通天下之情。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后世荒淫之君所谓不善,故君不知民可畏,而知民可虐,民不知君可爱,而知君可怨,是君民为仇也,安得无颠覆之祸。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有风俗。
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贵实而不贵名。
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实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二者不可偏也。
立朝之士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然三者未尝不相赖也。
士之立身要以名节忠义为本,有名节则不枉道以求进,有忠义则不固宠以欺君矣!”(《罗豫章先生集》)
以上引文可全窥罗从彦的理学思想,其中他在五十五岁以前的见地,主要是儒家的“仁”学思想,其中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并继承接受了杨时理学中“格物致知”的那些有辩证法思想的闪现。因此罗从彦这一时期的理学思想是积极上进的。罗从彦到晚年后成了道家思想的传播者,在思想上倾向于老子的“清净无为”学说,认为清净无为才符合于天理,逆者则反,他虽然崇拜“王安石以高明之学卓绝之行”(《遵尧录》),却支持范仲淹的“易女之配终身不变”,这是消极的。总之,罗从彦的理学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其主流是积极进取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他虽然“忠君爱国”却又“绝意仕进”,这正是他思想矛盾的写照。
台湾罗氏宗亲对罗从彦先祖的爱戴,彰显了尊儒敬祖的精神。2004年12月,沙县成立了罗从彦文化研究会。成立时,台湾罗氏宗亲代表也来了,并参加了罗从彦学术研讨,打开了海峡两岸罗从彦宗亲文化和理学交流的大门。
罗从彦是李侗的老师,李侗又是朱熹的老师,这是为世人所知晓的。近年来,罗从彦成为海峡两岸宗亲文化交流的“新秀”,则较少被人们所了解。一代大儒以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的学问,牵起了海峡两岸宗亲文化乃至理学交流的新桥。
以罗从彦及理学为媒的两岸文化交流,发端于2004年。
罗从彦是一面旗帜,他的思想把台湾罗氏宗亲,甚至赖罗傅宗亲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建设美好家园。2012年2月15日,沙县举行罗从彦诞辰940周年公祭活动。来自台湾的16位赖罗傅宗亲代表欢聚沙县,与沙县的赖罗傅宗亲代表以及有关人士一起,共同纪念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罗从彦。
2011年,沙县罗从彦纪念馆组织40人的罗从彦文化交流团赴台恳亲游,在台湾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仲素公祀祭祖盛典和台湾罗姓族亲会,亲身感受了裔孙对先祖罗从彦及理学精神的传承。台湾赖罗傅宗亲总会理事长罗丰裕在沙县纪念罗从彦诞辰940周年大会上深情地说:“我们先祖几百年前由沙县辗转移民到台湾,筚路蓝缕,拓荒创业已有数百年历史,今天我们终于回到老祖宗的故乡——沙县了。”
问 底
罗从彦是南平人还是沙县人?作为四贤故里确实要搞清楚,因为对罗从彦的争论不仅有人说,而且现代的官书也是这么记载的,如1992年版《南平市志》和1992年版《沙县志》都将罗从彦列入人物志,分属南平人和沙县人,这二部志书均由省上专家审定验收的,专家的误审将给未来研究者和罗氏后裔,留下永不消失的争端。罗从彦究竟是哪里人?应由历史来论定。
1992年新编《沙县志》载:“罗从彦,字仲素,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先祖原居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故世称豫章先生,为罗先生迁沙始祖。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沙县尉,罗周文的第12代后裔”。这史料笔者推测出自沙罗罗氏宗谱,罗从彦家庭在沙县确有分支,而且沙县的罗氏,宋明时期出了很多人才。如罗畸,熙宁进士(罗从彦的同祖父堂兄弟)、罗博文,嘉泰进士(罗畸之孙)早年曾随李侗游学,官至四川参议官。
也因为新编《沙县志》省略了罗从彦出生地和迁居史,更没将李侗将先生安葬于罗源地的史实予以勘明,忽略了李侗为罗从彦所作的墓铭志,引发了诸多的争端。
两部志书的认定,就不能杜绝世人的质疑,专家没有武断,街变巷议更难避免。甚至现代官书也记载罗从彦是沙县人呢?其实并不矛盾,史书佐证,罗从彦出生于延平罗源里无疑,九岁后随父母迁居沙县也是真的。
南平和三明两地年复一年都在祭祀先贤罗从彦,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先贤出生的地方,还是生活过的热土,两地乡亲一代又一代接续,缅怀先贤,这是中华儿女最质朴的情怀。
不可否认,沙县为了宣扬罗从彦做了大量的工作。沙县城关西门外建有一座“豫章贤祠”,贤祠内悬挂清康熙御笔“奥学清节”。1993年,豫章贤祠开辟为罗从彦纪念馆,2005年5月确认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原先纪念祠乃修建于罗从彦先生的故居处,周边还有颜乐斋、寄傲轩、濯缨亭、邀月台等建筑,与洞天岩的旖旎风光浑然一体,是先生重要的藏修场所。
2017年7月,沙县罗从彦纪念馆修缮保护工程启动,工程投资2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翻新修缮屋面瓦片、地面砖和东西抚廊两边墙体及外墙,对虫蛀损坏木质进行技术性修补。同时新增消防、水电等设施,进一步确保文物安全。
(作者阿慧,系市文旅系统退休干部;丰烩,三元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