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建 军
黄慎,福建宁化人,清代杰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众所周知,黄慎一生有三次至扬州鬻画寓居的经历,第一次是雍正二年(1724年),第二次是雍正五年(1727年),第三次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
当时的扬州商业发达,富贾云集,“春风十里”“竹西佳处”“二十四桥”,这些造就了扬州风雅典丽的格致,集聚了无数的文人雅士。黄慎初次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往扬州的。在他看来,扬州繁华,文人雅士云集,书画会有很大的市场,而他自己也想在扬州一试身手。果不然,黄慎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就在扬州打开了一片天地。三年后,黄慎在扬州站稳了脚跟,思亲心切,于是于雍正五年(1727年)返回宁化,将母亲和家眷接到扬州。而第三次到扬州,黄慎是随好友杨开鼎自厦门启程前往的,其时黄慎已是白发苍苍的65岁老人。
纵观黄慎前后三次到扬州,第一次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前往扬州,第二次从实际意义来说其实是第一次的延续。只有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黄慎前往扬州是临时起意,可以说是一次意外之行,之前根本没有计划。对黄慎来说,尽管扬州是他的福地,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但千里迢迢再赴扬州并非他的本意。
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母亲年迈思归,黄慎于是奉母携家离开扬州回到宁化,期间为了生活,先后到长汀、连城、永安、福州、延平、沙县、古田、建阳等地鬻画谋生,与家人聚少离多。
乾隆十四年(1749年)春,黄慎收到当年在扬州结识的好友,时任巡台御史的杨开鼎邀请他赴台旅游的信函。杨开鼎,字峙堂,号玉坡,扬州江都人,乾隆四年登已未科二甲十名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授山东道御史,劾江南河道总督白钟山“匿灾不报”,白落职。李斗在《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称其“颇以劲直著名”,曾任巡台御史、福建汀漳龙兵备道,终湖南衡永郴桂道,所在均有善政。生平交友重气节,好周济贫乏亲友,优礼寒士,与黄慎有父执之谊。黄慎在雍正二年(1724年)年初次到扬州时,就与杨开鼎的父亲杨星嵝交往甚密,他曾在杨星嵝的双松堂作《写生山水图册》十册相赠。杨星嵝是个举人,家道殷实,对黄慎多有资助。其子杨开鼎工书善诗,常向黄慎请教,对黄慎的诗书画倍加推崇。虽然黄慎是杨开鼎的长辈,但因兴趣爱好相同,两人结交甚笃。
黄慎虽然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离开扬州回到宁化,一晃十多年,但他与诸多朋友都保持着书信往来,与杨开鼎更是时常鸿雁传书,诗书唱和。杨开鼎在乾隆初年,就作过两首七绝《寄怀宁化黄瘿瓢》寄赠黄慎,其一为“高徒传札到扬州,饭颗山头字字愁。十六年醒春草梦,莲花峰近雅歌楼”;其二是“闻有壶公不死药,醉来墨渖老头皮。传神曾得恺之笔,展卷空吟摩诘诗”。诗中表现出对与黄慎交往的怀念和对黄慎的敬仰之情。而黄慎的《蛟湖诗钞》中收入有关杨开鼎的诗篇就有九首之多,两人交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福建通志·职官志》记载,杨开鼎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十五年(1750年)八月任巡台御史。在当时,黄慎的书画已经通过他赴台的友人、门人、追崇者的宣传而被台湾文人所熟知,画作因此成为台湾许多画家临摹学习的对象。杨开鼎到台湾任职后,又对黄慎的书画推崇备至。尽管黄慎一生都未到过台湾,但是台湾早期的水墨画,却大都是黄慎的风格。可以说,杨开鼎对黄慎画风在台湾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收到杨开鼎邀请赴台的信函,黄慎对好友的深情厚谊甚为感激,连忙作了七言律诗《答杨侍御玉坡简招入台原韵》两首寄给杨开鼎,其一:“白首尊前梦里疑,昨宵书到感君知。节持龙虎排山日,牙建鲸鲵跨海时,早上蛮方风土记,遥传旧雨驿筒诗。廿年曾作扬州客,落拓谁怜泣路歧?”;其二:“曾记江南二月天,桃花历落柳三眠。终年行负蜗牛舍,一路春输榆荚钱。眼过繁华都逝水,鬓怜霜雪寄来笺。不须往事重相问,癯骨犹怀喷墨仙。”
随后,黄慎就一直在为赴台作准备,筹措旅资,毕竟此去台湾,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并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直到次年秋,也就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黄慎才开启赴台之旅,他从宁化出发,先至长汀,时任汀州知府的朋友曾曰瑛设宴为他饯行。据《南昌县志》载:“曾曰瑛,字芝田,一字常贞。清江西南昌县人。例监出身,由兴化通判升淡水同知。乾隆七年,闽大饥,曰瑛奉令入赣购粮,会粮价上涨,破产籴运,及时送赈,全活无算。乾隆十三年擢任汀州知府,至十七年,其间曾主持重修《汀州府志》。乾隆十八年任台湾知府,天旱祷雨,中暑卒。”
黄慎一路向东,经龙岩,南安,再从南安乘船过泉州,往厦门。当时秋高气爽,黄慎并没有匆匆忙忙赶路,而是一路走走停停,哪里有好景致他都会去游览一番,毕竟他是一个画家,需要不断地积累创作素材。
在龙岩时,他登古山,探险峰、绝壁,临深潭、瀑布,入怪石、密林,夜宿古山客栈,秋风飒飒,流水潺潺,不禁诗兴大发,作五言古诗《宿古山》纪之:“仰眦陟崇冈,抠衣步上方。海气蒸霞色,兰叶冷秋霜。石濑结残雪,草露揽群芳。高树恣游息,危磴生仿徨。礼兹圣贤像,垂手上慈航。毒龙谁可制?醉里参法王。”
途径泉州时,黄慎慕名游历了洛阳桥。洛阳桥长二里,为古代福建最大建筑工程。北宋仁宗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由泉州知州、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黄慎被其巧夺天工的技艺所折服,濡墨提笔绘下《万安桥图》(现由江苏镇江市博物馆收藏),上题友人,前宁化县知县许齐卓七绝四首。其一:“几年存想洛阳桥,千里闽天驿路遥。今日打从桥上过,一泓海水正漂潮。”其二:“百丈飞虹跨海长,凌空疑似赤城梁。寒潮洗出嶙嶙石,尽与鲛人摘蛎房。”其三: “垒址深渊事亦齐,流传‘醋’字语支离。不知皇祐工程大,来读莆阳太守碑。”其四:“一道中分晋惠疆,凭栏万顷正茫茫。五湖宝带曾经过,那得蜿蜒此许长。”
许齐卓在乾隆八年、九年任宁化县知县时与黄慎结交,在乾隆十三年任建阳县知县时,应黄慎所请写《瘿瓢山人小传》,与黄慎常常诗书唱和。这几首诗应该是许齐卓任德化知县游历洛阳桥时所作,没想到黄慎当年拜读过许齐卓这几首诗竟然记忆犹新,一字不落题写下来。由此可见,黄慎的记忆力过人,可以说是达到过目不忘的地步。
十数天后,黄慎到达厦门,住于玉沙坡海关小馆。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的百年间,厦门玉沙坡和台南鹿耳门是海峡两岸的唯一的一对渡口。当时大陆赴台必须在玉沙坡登船,而从台湾回大陆也得在此下船。黄慎在候船渡海期间,常常流连海滩,眺望蔚蓝的大海,看海鸥在大海上自由飞翔。风平浪静之时,大海如绿毯;狂风暴雨之时,大海又浊浪排空,汹涌澎湃,这一切,在黄慎眼里都仔细入微,成为他笔下的形象。期间,他作了两幅画,一为写意《双鹭白石图》,一为《琵琶盲妇图》,鬻之聊补旅资。当时,黄慎把厦门称作“海上”“海门”,把玉沙坡称作“沙洲”“玉沙洲”。
这里有必要提一提《双鹭白石图》与题记。该图绘两只白鹭,一只正面纵身而立,俯首,一只左横身立,两喙相近,似正发现食物,准备啄取。双鹭身躯留白,寥寥几笔勾画羽毛,淡墨若有若无;眼、喙、双足均用浓墨,笔墨极简,而意足神完。双鹭背后横两巨石,在后者用浓墨渲染,呈灰色;在前者用浓墨涂刷。墨分深浅,与白鹭映衬,形象鲜明,极见匠心。图右上角草书题记:“乾隆庚午小春,至海关、海上玉沙洲,夜闻潮水汹汹雷轰,岛屿石裂。忽忆坡公云:‘流水文章,笔力道劲。’方信能移人情。后看鱼鸟性咸浩荡自得,沷墨图之,以纪其意。”黄慎是一个善于思考和顿悟之人,他从杨开鼎曾经和他说过的话,与眼前波涛汹涌大海中鱼鸟的浩荡自得悟到为文为画的道理。
就在黄慎在厦门等船赴台之际,杨开鼎因母亲去世从台湾回扬州奔丧,乘船至厦门玉沙坡登岸。那天黄慎若不是见有客船靠岸,到码头探问情况,正好遇到杨开鼎下船,那就会和杨开鼎失之交臂,很有可能费尽周折到了台湾又会失去和杨开鼎相会的机会。
两个好友相见,不禁唏嘘不已,黄慎更是心潮难平,挥笔写下《由汀州曾刺史芝田饯,至鹭门,将渡台,不果,途逢玉波侍御》一诗:“饯出东门歌《路难》,酒阑钟歇海潮残。丈夫有志金台杳,壮士空余铁骨寒。老我儒冠催鬓短,凭君簪笔重豪端。相逢车笠天涯路,始信今朝古道看。”根据《厦门志》记载,黄慎将这首诗题于一座寺庙的墙壁上。只是此庙早已圮毁,无处可寻。
杨开鼎要回扬州奔丧,问及黄慎打算,黄慎也说不清自己接下去要往何方,他这些年四处鬻画随意性很大,走到哪算哪。原想去台湾,想不到杨开鼎这时却因丁忧离职回来,对黄慎来说无异是兜头泼了一盆冷水。杨开鼎心中也是有些愧疚,便邀黄慎与自己同行,再到扬州去鬻画。杨开鼎的这个主意让黄慎一下动了心,扬州可是黄慎心心念念的地方,如果不是母亲当年故土难离,他奉母归乡,自己这时应该还是在扬州。平心而论,扬州的氛围和创作环境比黄慎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好,也是黄慎声名鹊起的福地。经杨开鼎这么一说,黄慎就决定随朋友一道同行,再赴扬州谋发展。
于是,黄慎随杨开鼎一路至赣州后,乘船沿着赣江、长江水路,向扬州进发。黄慎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奉母携家离开扬州回乡至今已经十五年,可以说,这次扬州之行是他计划之外的临时起意,之前并没有这个打算。
如果不是杨开鼎丁忧离职,黄慎就去了台湾,那么他对台湾画风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但是他要是没有跟杨开鼎重返扬州,也许“扬州八怪”的名头有可能没有落在他的头上,是得,是失?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是天意。
是年除夕,舟船泊停南昌城下永昌门外,黄慎与杨开鼎在船上过了一个年。寒风习习,冷月照见两个癯瘦的身影。杨开鼎因母去世,心中悲伤,黄慎陪好友在舱里围炉夜坐,饮了几杯浊酒,起身出舱,立于船头,此时赣江两岸灯火阑珊,除夕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璀璨的烟花在夜空炸响。黄慎诗意大发,就在船上作七言绝句《庚午除夕与杨玉坡侍御舟中作》两首。其一:“永昌门外木兰舟,送腊高烧溯上游。剪烛话君思旧日,松盆火暖学扬州。”其二:“篙师量酒拜新年,守岁家家不夜眠。儿女忍寒无裋褐,候门时望客归船。”此时的黄慎想到家中儿女在翘首等待父亲,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还乡,心中不免也升起阵阵心酸。
过完年,舟船启程,到达江西湖口。湖口是江西唯一一个可以通江达海的县城,水运十分发达,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鞋山镇鄱湖,双钟胜帝都”之美称。一路舟车劳顿,在黄慎的建议下,杨开鼎与黄慎拜访了黄慎在扬州结识的好友吴湘皋。据《江西通志》《会昌县志》载,吴湘皋于雍正十二年杵上官意,从江西溧水县罢官,馆于溧水城之东南隅。数年后归里,掌教濂溪书院。好友相见,自然分外欣喜,免不了盛情款待一番。黄慎也是一番感慨,作七言律诗《途中留别吴湘皋明府》以纪之:“半生作客客多年,何日归耕改蔗田?裘帽独冲湖口雪,图书又上秣陵船。故人官罢门罗雀,贱子途穷席割毡。犹有交情两行泪,直随流水到江边。”。
尽管好友盛情相留,但杨开鼎毕竟是千里迢迢奔母丧,不宜久留。两天后,两人又上船顺鄱阳湖北行。
船至苏州,传来一个消息,此时的乾隆皇帝南巡驻跸苏州,按大清礼制,地方官员要前往觐见,身为巡台御史杨开鼎随即带黄慎上岸进城。黄慎是初次到苏州,又闻圣上驻跸苏州,心里自然激动,不禁感叹:“乍入姑苏境,行台识紫宸。诏随鸳鹭晓,跸驻翠华春。吴越江山秀,秦淮烟月新。欣逢锡难老,长养太平人。”
据《清史稿 高宗本纪》载:“十六年春正月辛亥(正月十三),上奉皇太后南巡。二月丙子(二月初八)奉皇太后渡河,阅天妃闸。丁丑(二月初九)阅高家堰。乙酉(二月十七)幸焦山,乙丑(二月二十一)驻跸苏州。”
黄慎此时却有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他要向皇上进呈自己的画作,当他把这个想法向杨开鼎提出来后,杨开鼎感到十分吃惊,但他也知道黄慎是一个率性之人,大凡文人墨客都希望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肯定,黄慎乃一介布衣,他也脱离不了这个俗套。杨开鼎明白黄慎的追求后,从反对到支持,而且见黄慎衣着单薄,便在苏州城内为黄慎买了一件貂皮大衣以御寒,觉得如果黄慎进呈画册万一有幸得皇上召见,也不至于显得寒酸。黄慎十分感激,作《杨侍御献赋赐貂锦》纪之:“碧海辞珊树,红云捧玉宸。波随龙艇静,花发凤楼春。珥笔朝天旧,金貂湛露新。久怀补衮术,长羡钓璜人。”
至于黄慎给乾隆皇帝进呈了何画,没有确切的考究,但黄慎晚年所作七古《述怀》中有句:“只今老矣丹青笔,曾绘仙娥近御炉。”可以推测黄慎当时进呈皇上的画作中有仙娥一类的神仙人物,这也是黄慎的擅长。另外黄慎在一帧画册《卧观〈山海经〉》中,钤有一方白文“臣慎”长方印,这是极为少见的,由此可以推断黄慎曾有过向皇帝进呈画册的举动。纵观黄慎一生历史,只有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奉皇太后首次南巡,驻跸苏州时,黄慎正好跟随杨开鼎到苏州观光,才有此机遇。
但黄慎的一腔热情并没有得到重视,自进呈了书画后,却石沉大海,到皇上离开苏州,黄慎也没有得到反馈信息,这让黄慎感到十分失落和沮丧。在杨开鼎的安慰下,离开苏州,沿着大运河朝扬州进发。
《苏州府志》载,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抵苏州,驻跸苏州织造府行宫。庚寅(二月二十二)驾至虎丘。时乾隆帝下谕:“顷者入境以来,白叟黄童,扶携恐后,就瞻爱戴,诚意可嘉。”奉旨:“进诗之少詹事习寯、编修叶长扬、庶吉士韩孝基,著各赏缎一匹、貂皮两张。召试进献诗赋诸生,钦取一等五名,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吴县人张宗苍献《吴山十六景画册》,御笔每幅题诗一首,命充画院供奉。”
“三月戊申(三月十一),又奉上谕:‘朕问俗省方,翠华所至,黄耇台背,策杖欢迎。优恤高年,推恩宜渥。著该督抚查明经过州县,男妇七十以上者,照从前恩诏之例的赏赉。’”
“四月辛未(四月初四),奉旨严宏滋、徐扬、张宗苍著名赏锻一匹。”
从《苏州府志》记载可以得知,黄慎进呈画册以后,并没有像吴县画家张宗苍那样得到乾隆帝的赏识和待遇,这大概和乾隆帝对书画的欣赏和爱好水平有关,或许黄慎独成一体的以草书入画,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没有得到乾隆帝的赏识。而张宗苍所献《吴山十六景画册》,乾隆帝不仅在每幅画上御笔题诗一首,而且还下旨送画院供奉。这在当时对作者来说是极大的荣耀。而且65岁的黄慎,也不能享受“男妇七十以上者,照从前恩诏之例”的赏赉。
可以说,在当时黄慎是失落的,也是沮丧的,这从他后来的七古《述怀》中可见一斑,他对此曾不无惋惜地慨叹:“可怜盛世成肥遁,孙弘六十之遇长欷歔。”但他没想到的是,几百年后,他的画被后人追崇若狂,这何尝不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幸?
乾隆十六年(1751年)烟花三月,黄慎终于第三次到达扬州。
此时是扬州最美的季节,满城春和景明,琼花如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街柳陌,游人如织。瘦西湖上的一抹轻烟,似擅长山水的画家的神来之笔,所有声画,都带上了千呼万唤、犹抱琵琶的朦胧之美。一别十五载,往事历历在心头,那瘦西湖上熟悉的二十四桥明月夜、风光旖旎大明寺、碧水悠悠的古运河,宛若自己笔下的画,一帧帧在脑海里闪现。在黄慎的眼里,扬州城依然风姿如故,宜清风、宜明月、宜微雨,宜柳絮,宜诗、宜酒、宜书、宜画,令人留恋沉迷。扬州对黄慎来说,变得既熟悉又陌生,难怪他在《维扬怀古》中会如此感叹:“水关凫舫接,不到几回春。为问新巢燕,今非旧主人。紫箫歌巜白纻》,花幰想芳尘。惟见邗沟外,垂杨翠可亲。”
黄慎寓居杨开鼎的双松堂,生活上得到杨星嵝和杨开鼎父子俩的关照和帮助,解决了食宿问题,使他得以安下心来创作。黄慎这一次到扬州,一共生活六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书画,为成为“扬州八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第三次临时起意到扬州,很有可能百年后的“扬州八怪”就另有其人。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慎71岁时,听从朋友的劝告,离开扬州,叶落归根,启程回乡。或许,如果不是朋友的提醒,黄慎也有可能和他的画友金农一样,客死他乡。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供职于中共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