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聚首话沧桑

e三明   阅读

■   吴  刚  毅

 

眼前,看到老朋友头发花白,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相见时叫不出对方的名字,人与名字对不起来,只好自报姓名。思考追忆,慢慢地才在脑海里浮现。其中来自香港的郑绿树,是永安一中六七届高中生,19691月首批在西洋公社福庄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落户。姜禄香是他同班同学,两人结婚后在福庄土堡居住5年多,女儿郑燕玉就在这土堡出生的。1974年他到香港打工,2018年他曾回到福庄看望土堡,面对将要倒塌破烂不堪的模样,他很伤心。得知老朋友相聚福庄,他激动不已,与退休干部福庄人邢真山积极筹备,忙着给各位打电话,有的不顾自已有病直奔福庄。装扮后的土堡热情期待各位的到来,看到修旧如旧的土堡郑绿树很兴奋,土堡历经沧桑见证历史发展变迁,这一生与土堡有着特殊的情缘,于是他当即与爱人商定各捐1000元。曾获央视星光大道福州十强歌手、福州知青艺术总团的骨干林斯元最近有演出任务,厦门老年大学从事瑜伽教学任务重的王晋闽等放下时间特赶来参加感恩行动,这是福庄知青,经历半个世纪后相聚的情景。(图为福庄老知青集会时的合影)

21.png

 

老朋友走在一起是缘分。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恩情无穷期。2023423日,40多位早、中、晚三批老知青相聚于福庄,拜访看望当时的老房东、生产队长。因离开太久,如今有的已进入耄耋之年,一时认不出来,当听到一些老人不在人世时,各位知青十分怀念,深感遗憾。“我们永远忘不了是在农村学会煮饭、洗衣、砍柴;永远忘不了是在农村学会种地;永远忘不了是福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养育我成长”这是他们在交谈中的共同声音。下乡时正值“农业学大寨”年代,农村条件艰苦,但社会风气良好,农民吃苦耐劳,热爱集体,团结奋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创业氛围浓厚。我们曾亲身参加过农田基本建设、建设机耕道、兴修水利、架桥修路等。带队干部孙玉成等组织知青上山砍木头建知青房,搞副业创收购买缝纫机。在知青点的洋尾村把独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路面桥。有的还学会了犁田、插秧、做田埂等技术活。有的成为生产队的劳动能手骨干,享受一等工分制待遇。“通过几年的锻炼,我能挑200斤谷子从洋尾到土堡近两公里远的河边电站加工。”黄顺凯说,男的体力好不服输敢打拼,重活累活照样干。“20多年前我到福州购买压路机,一个电话,罗苏健、付安东、林斯元他们马上开车来接我,忙前忙后热情招待,事办完后用车送我到车站。”福庄邢志淼说,这是知青和我们在一起劳动几年时间所结下的感情。“我离开福庄几十年,与生产队长邢寿坤一直保持联系,现虽然他不在人世,可与他的儿子邢绍天也有来往。”于占清说,三队的农民对知青都很关照,过年过节有好吃都忘不了大家。“福庄知青与农民关系融洽,很勤劳本分。帮助举办村民夜校、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为小孩子补习功课。”原大队党支书吴武义对知青的肯定。当年林和碧插队第一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曾参加过三明市在尤溪后楼的手扶拖拉机耕地比赛。和碧与当年的生产队长吴火结成肝胆兄弟,数十年时间来往不间断,过年过节或是两家红白喜事必到。(图为演出节目有歌舞《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美丽的大草原》、小品《半担花生》。)

22.png 

屹立在巴溪岸旁的土堡叫会清堡,正面建有书院,是福庄标致性古建筑。土堡始建于1763年,因年久破损,几经修复。1934年,红七军团北上抗日途经福庄在会清堡驻扎过。解放前当地穷苦的人都曾在此居住过,这是时代的产物,土堡的福气孕育了福庄许多后代的优秀子孙。(图为福庄洋尾知青点)

23.png

 

莫道花凋春色远,往事如烟依旧在。老朋友已进入古稀之年,有的正在奔八。曾经的辉煌都已成为过去,我们虽年老了,但我们经历的事情多,人越老越值钱,越老越宝贵。人老了要做有智慧健康的老人,生活不能斤斤计较,保持心态平衡,淡泊名利。人老了要适当找事做可延缓衰老,既要不服老又要承认老。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凡,只要自己奋斗追求过,失败又何妨。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必然的真理。“欲望越小越幸福”“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凡事想得开,要善待别人,融入社会,淡看人间名利,远离凡尘中的牵累,热情拥抱老人最宝贵的生命——宁静。座谈时,林斯元、邢永照为大家高歌助兴,宏亮厚重饱含深情的歌声给大家以美的享受和难忘的记忆。

聚首时光美好又短暂,来去匆匆。老朋友在一起不分彼此,能见面叙旧就足矣,开心就好。相聚费用一律AA制不浪费。叙旧交谈中认为通过在农村体验参加劳动,才更深刻理解到劳动伟大光荣,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真理。尤其要明白“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愿让“感恩”传承后代,也愿知青老朋友情谊长存。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1976年至1977年是福庄知青的带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