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馨香漫乡间 ——记中仙诗社扎根山村91周年

e三明   阅读

■   肖丹   罗姮

 

2023621日,趁着赶圩的契机,一场以“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尤溪县中仙镇举行。活动由尤溪县禁毒办、中仙镇政府和中仙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

活动现场,中仙诗社社员们挥毫泼墨,行云流水间,“全民禁毒 共享幸福”等词句跃然纸上;诗作者们立于诗展前讲解创作理念;志愿者们将原创书法作品分送给群众,朗朗上口的诗词引得大伙当场吟诵……一时间,诗香弥漫田园乡村。(图为诗社成员进校园教授书法和诗词)

1705485451954.jpg 

这是今年以来,中仙诗社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工作而开展的第3场活动。该诗社成立至今已有91年,一直致力于在基层搭建平台,让许许多多具有诗歌梦、文学梦的人重拾创作激情,用文字参与乡土建设,一起弘扬正能量。如今,诗社已发展为当地农村文化活动的特色平台、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

 

以诗会友聚乡贤

中仙诗社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1932年。那时,中仙学子池其芝、池兰芳等人曾在福建省立第二中学读书,积极参加文学团体诗社活动。受到诗社精神的熏陶和影响,这批学子学成归乡后,便联手成立了中仙诗社,吸引了不少诗朋吟友加入。据《中仙乡志》文化篇记载:“民国二十一年中仙成立诗社,社址设在溪龙寨池其芝家。”

“据了解,当时,乡里每年春节都会办诗会,台溪乡等周边乡镇,以及永泰县等县内外文人雅客也赶来参加赛诗,十分热闹。”中仙诗社社长池金寅介绍,前辈们以诗钟(七粹)的格式进行和唱,并按诗词的优秀等级,相继评出状元、进士、秀才等7个等次,然后将优秀诗稿手抄成册,乡民们便以手抄本传咏,这项活动沿袭至今。

解放初期,中仙诗社虽然被解散了,但仍零星保留着一些诗会活动和诗词作品。“文革”期间,当地的诗会活动被迫全部停止。直到1979年以后,诗会活动才渐渐恢复开展起来,并相继涌现出一批热爱诗词的“草根知识分子”,带动了当地诗词创作活动逐渐活跃。

如今,因诗友们创作热情高昂,许多中仙籍在外工作的人员也坚持诗词创作,并时常返乡参加诗会的活动。池有良是中仙籍退休老干部,常年生活在南平市延平区,虽离乡多年,但一直关注着诗社的发展。2002年,他给诗社写了一封信,详细询问了诗社的近况,并附了4首自行创作的纪念“中仙诗社成立70周年”的感怀诗。

如今,随着发表诗词的渠道增加,如赛诗会、诗词专栏、《竹乡情韵》诗集、专题美篇、微信公众号等等,这让诗社成员间更有凝聚力。(图为乡民们在欣赏文化栏上的诗作)

1705485464146.jpg 

“病毒‘新冠’猛突降,全民阻击免遭殃。华人自有金箍棒,敢教疫魔无处藏。”这是疫情防控期间,由社员张久凤创作的《打赢疫情阻击战》。2020年春节,因线下不能聚会,社员们就在微信群里闹元宵,并相继创作了30首强信心、助抗疫的诗词作品,由此可见诗社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的诗社不讲地域性,只要你喜欢写诗就可以来参加。我们也时常收到其他县市诗词爱好者寄来的作品。”池金寅说。

如今,诗社的成员有百余人,年龄最大已至耄耋之年,最小的只有10多岁,涵盖县内外。这些人中有退休的厅处级领导、县直部门和乡政府的干部,有中小学高级教师、县乡医务人员,也有学生等。大家时常聚在一起写诗作对,其乐融融……有诗友欣吟:“吟朋会聚赛诗场,老凤新稚唱和忙。搜刮枯肠齐奋力,弘扬国粹创辉煌。”

池金寅介绍,目前,《竹乡情韵》诗集已出第八期,每期都能选录500800多首(副)诗词对联作品,其中不乏上乘佳作。

社员张和敢退休前是县农办的党委宣传委员,现在虽然居住在城里,但只要诗社有活动,他都赶回来参加,并写了不少诗作。他说,诗社里多是乡贤,通过参与活动弘扬正能量,也是为家乡发展助力。

中仙镇文旅办主任张是均也是诗社成员,他告诉记者,现任社长池金寅退休前是县广播电视台记者,他善于出题目抓亮点,把握创作的方向,特别是抓住重大事件和重大节庆日举办主题活动,让诗社释放新的正能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乡贤加入。

1705485478668.jpg 

 

 因事而作扬正气

2000年起,中仙诗社每年都会创作一副紧扣镇中心工作的主题对联,用于贴在镇政府大门两侧,以引导和激励全镇人民团结奋斗。

其中,“中天丽日,经贸繁荣贯沙厦;仙域福临,民生改善筑莆炎。”“中华世泰,追梦复兴担使命;仙域景荣,潜心改革建新村。”“闽中福地,后发先锋,建功新时代;如画中仙,前行勇毅,奋进新征程。”……这一副副由中仙诗社创作的对联,既体现了镇党委的责任担当,又提出政府贯彻“全域旅游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期许。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逢节日庆典等活动日时,中仙诗社便踩着时代的节拍,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出诗刊、送春联、猜灯谜……以吟诗作词、弘扬正气的方式在中仙镇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临街文化。

“即使是民间宗族的庆典活动,诗社也积极将其引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上。”池金寅说。

“每次临近节前要出诗刊时,总有不少乡亲问我,这一期的诗刊什么时候出?大家都等不及了。”社员池珠华说。对于每期诗刊,他都会亲自铺纸研墨,将征集到的诗稿一一誊抄后,再张贴到镇区的文化栏上,数十年不辍,乐此不疲。

2016年,为做好全县各乡镇的宣传推介工作,尤溪县广播电视台相继为各乡镇量身打造《乡村大舞台》专场演出。在策划中仙专场活动时,中仙诗社便提出以“银杏故乡 诗画中仙”为主题,不仅该建议被采纳了,由诗社策划的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以“中仙”两字冠顶征集对联的互动节目,更使整场演出活动达到高潮。

2018年,为配合当地政府申报“中国竹家居用品之乡”,中仙诗社举行了以“竹”为主题的诗联征集活动,相继收到池英美所作的《竹筷》:“孪生兄弟貌寻常,一日三餐合力忙。苦辣酸甜皆首试,只为众庶口生香。”等诗联作品,被媒体广泛采用。此外,诗社编写的6期《竹乡情韵》诗集,也全面展现了当地深厚的竹文化底蕴,为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图为中仙诗社举办庆典活动)

image.png 

同时,中仙诗社还以“承国学经典 写时代颂歌”为宗旨,积极引导成员用诗歌和联句高唱主旋律,通过诗音传党音。其中,2019年,诗社举办以“扫黑除恶”为主题的诗词征集活动,共收集到相关诗词作品60余首,并举办诗词赏析会,编印作品分发给镇区群众,为扫黑除恶营造了浓厚氛围。

“明恩义,当知足,莫蛮从。忠贞品德须敬,雪里有苍松……”这是社员池英芬创作的《水调歌头·奉劝》。

“一生农业在泥田,沐雨梳风不计年。足踏田畴行本职,情融稻菽任当肩。村前常顶炎炎日,陌上相随袅袅烟。不畏辛劳科技授,为民乐享舜尧天。”这是社员郑再张结合自身农技人员的身份所创作的《农村农艺人》。

……

在中仙诗社的努力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词佳作应运而生。

 

热心教育启后人

在中仙诗社社员池珠华的家里,总能见到一些学生练习书法的身影。池珠华已经办了10多年的免费书法培训班,间隙还教授创作诗词,他已记不清自己带出过多少位学生。

“虎年事事吉相逢,万户千家喜气添。华夏腾飞新世纪,兽王添翼搏云天。”这首《虎年感怀》诗,便是池珠华的一位学生所作。

“中仙诗社本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么多年来,乡民们一直支持、认可我们,我们也要做些事情,回报乡民们。”池珠华说,“陪着孩子们练书法,作诗词,这让我感到很快乐。”

此外,中仙诗社每年都会到校园、各村开展诗词讲座,讲解诗歌创作技巧。自2019年起,诗社还受中仙中学邀请到学校开课,教授书法和诗词创作等内容。课程报名人数期期爆满,学校不得不限制名额。

此外,在诗社的浸染下,不少镇青年干部职工不仅成为了诗社的“忠实读者”,还开始学习诗词创作,并积极参加诗社的征稿活动。

“偏僻山区换旧装,云飘深处有仙乡。松青竹翠同掀浪,果熟稻丰共溢香。四季峰峦多锦绣,一年气候适温凉。平安建设民心聚,新镇振兴策划长。”“90后”青年干部纪贤冬,根据自己在镇区工作的经历作了一首《印象中仙》。

“婷婷玉立水池塘,根植淤泥污不沾。应学青莲身自洁,花开瓣落仍留香。”新入职的青年干部张心如围绕“存正心 守正道 养正气”为主题的家廉文化,创作了一首《咏莲》。

社员池英芬、池珠华等还各自编写了《茅舍闲吟》《山乡拾趣》等诗词小册,重在描写家乡生态风貌、乡土民情和优良的家教家风等,颇受当地乡民们的喜欢。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中仙诗社继续前进和努力的方向。” 池金寅说,“我们希望能培养、提高乡民们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下一代对格律诗词的兴趣,把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乡村的文化振兴做点实在的事。”

池金寅说,中仙诗社始建于中仙村,扩大于中仙镇,现交流于尤溪县内外。受益于诗社浓厚的文化底蕴,中仙村已相继走出17位博士,50多位硕士。

 

(本文作者供职于尤溪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