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士余思复

e三明   阅读

■   李  宣  华

 

将乐县余坊乡隆兴村肖永华的祖屋厅堂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世德堂”三个遒劲大字,落款“余思复”。匾额下方两侧木柱挂着一幅联牌,上联书“遵孔圣遗书修齐治平必自诚正伊始”,下联书“守孟民家法仁义礼智由来孝弟为先”,落款“中邨余思复”。巧合的是,在距隆兴村不到7公里远的余坊乡集镇所在地余坊村,一位名叫肖年忠的退休干部家,也悬挂着一幅落款“中邨余思复”的联牌,上联“文章思妙当世”,下联“孝弟力追古人”。

这些匾额和联牌的书写,笔画洁净,雄浑劲美,古朴中透出深远意蕴。书写者余思复(16141693)是客家将乐县余坊乡人,他家就在与隆兴村和余坊村相邻的余源村,有着颇高的书法造诣。清代徐观海编撰的《将乐县志》记载说,“余思复,字不远,明诸生”,“益工书法,宁都魏叔子、桐城钱饮光并推重之”。清代李放纂录的《皇清书史》,称其“善书法”。 许多业内人士欣赏了他的书法作品后,认为其书写风格与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相似,讲求笔致墨韵,风格清润,“于率易中得秀色”。 (图为世德堂匾额)

1705540789937.jpg 

天道酬勤。余思复少年时学习勤奋,“嗜韩吏部书,日取考亭旧本,反复吟讽,至忘寝食”。明崇祯二年(1629年),他“以童子入县学为诸生”。成年后,余思复无意科举功名,读书练字,恣情山水。其事迹不仅在清代《将乐县志》有翔实介绍,在《福建通志》《安徽通志》《清诗纪事初编》《皇清书史》等重要文献资料中都有记载。

他在36岁和55岁时两度离开将乐,云游各地,先到江西,道经杭州、苏州,一路拜访名流,互相唱和,足迹遍布苏、皖、鄂、京等地。对此,清代《将乐县志》写道:客游江南,笪在辛一见奇其文,为延誉施愚山、王烟客诸名士,恨相见晚。游十八年,人为刻其《吴游草》,力赞之归。归后,立从兄之子士朴为后,婚娶毕,复游。

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喜好请人画像,并邀请名士题咏,蓬荜生辉,立此存照,以传后世。2008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曾上拍了一幅王翚于戊午年(1678年)所作的《霜林晚泊图立轴》水墨绢本画,上面就有余思复题写的诗堂:唐君画有宋元风,石谷拈豪兴趣同。似我与君晨雪后,溪烟岸树小船中。庚申(1680年)岁二月四日,与峙宗同舟自唐市还双凤里。过宿其家,出此画,因题之。(图为《秋林养鹤》图截取、图中加红框处为余思复题咏)

1705540804629.jpg 

20105月,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会专场,一幅宽30.3厘米,长97.5厘米的《蔬枰荷锄图》,估价高达数百万元。这幅图是明末清初江苏盐城文人、书家宋曹,请戴苍、王武、梅清合作完成的,反映宋曹向往陶渊明生活及思想状态的写照。这幅图的卷前卷后,累计有杜浚、归庄、纪映钟、闵麟嗣等20多位名士诗题,可谓名家云集。其中就有余思复题诗,款署:射陵宋先生示我蔬枰画及诸公题诗甚众,仆亦漫成一首,聊为笑尔。庐溪余思复书。(图为《蔬枰荷锄图》)

1705540824708.jpg 

201812月,北京保利书画拍卖会上展示的一幅由江苏太仓人顾见龙绘制的《朱柏庐秋林养鹤图》设色绢本手卷,笔法粗犷,设色艳丽。现场一位细心的将乐人一眼就看到了先贤余思复题写的题跋:舒卷随时任去留,云开彩色影浮浮。无心出处堆峰暗,白鹤行空映水流。满地匝阴无计扫,半天斜照片时收。长风卷尽少踪迹,一望分明万里秋。落款:柏庐道长兄玉照,余思复并书。

余思复的书法集名家之长,自成一体,在闽北将乐以及他云游所到之处,深受青睐,许多人慕名请他书写碑、联、匾额或条幅,墨迹流传甚广。现珍藏于山东荣成市档案馆的《董樵册页》是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史称“东海高士”的董樵,收集的其友人为其所作的诗、书、画、志作品集。书中收录了戴苍、赵士喆等23位江南名士之作,其中就有余思复的作品。郑午昌编著的《中国画学全史》,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美术史”,书中评析钱选的画作《紫茄图》时,特别提到余思复对这幅画的评价是“妙绝如生,每忆不忘云”,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余思复在当时的知名度。

与其书法相得益彰的是他的诗作。滋养他成长的故乡将乐,许多山山水水都曾被他吟诵入诗。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为“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玉华洞,余思复就多次游览,并为此赋诗两首:

(一)

茫茫古时洞,入者自何年。

白日秉烛游,石状多疑仙。

元化不可即,人代屡推迁。

坐久对樽酒,思之为惘然。

(二)

寒意生林壑,淡然来石门。

人间纷白日,洞里静黄昏。

采药昔何径,寻花今有村。

古来吟石鼎,敢和老轩辕。

余思复的诗,带着淡淡的“若有所思”感,情真旷达,深受邑中有名的才子肖正模、车耆奎、吴日彩、吴殿龄等人赞誉。比他年长12岁的宁化县客家名士李世熊,这位编撰出后来一度享有“天下名志”之称的《宁化县志》的大才子,对其诗文就甚是赏识,经常传信索取。一来二往,两人成了挚友。京城名士施闰章、王时敏与他相会,“皆恨相见晚”。官至御史的清朝著名书画家笪重光曾特别召见他。江西宁都的魏永叔,多次周折辗转,向他索取诗文,称赞他“其诗甚古,奇崛不驯之气,皆出之卒然,自是古人佳处”。清代乾隆年间沈德潜编选的《清诗别裁集》,以及著名文史专家钱仲联先生主编的清代诗歌纪事文献《清诗纪事》,均收录了余思复的诗作。(图为余世复手书这幅联牌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image.png 

有人说,余思复其书、其诗广受欢迎,广为流传,其间展现的深厚功底自不必说,更离不开他坦率大度的上乘人品。清代《将乐县志》这样描述余思复的为人:“生平不事产业,好施与;虽涩囊,肯周人乏,一日尽数金,无难色。尝有所往,有攘其行李以去者,竟泰然无忤。”他广交朋友,平生没有积蓄,但喜“济人急”,而且总是“金尽乃己。”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余思复寿终于故乡将乐县余坊乡余源村,享年80岁。去世出殡之日,他生前的诸多好友,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距离将乐县城上百里的余源村祭悼,表达深切怀念之情。

岁月浅浅,余思复留下的《中邨逸稿》《吴游草》《山居集》等著作,散发着淡淡书香,一半是诗意,一半是墨香,让后人有幸得以细细品咂并记怀。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将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