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 烩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汉民为完成国家科研项目《福建戏剧史》,5年前带着研究生与陈则慧在陋室会晤,并索取了相关的资料,2023年再次要求其提供创作经历和获奖成果等8000字的简述,作者应约操刀记述了陈则慧翔实的创作经历。(图为多年前的陈则慧生活照)
陈则慧与戏剧的结缘,是谁也无法想象到的。此君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残了左腿的同时,父亲被打成右派加现行反革命,锒铛入狱,母亲离异改嫁,从城镇流落到了贫困山乡。1966年他小学毕业,数十遍查对古田二中的录取名单,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直至五十年后,再遇当年的班主任苏玉桂(1988年评定的全国特级教师,福建省政府第一批奖励优秀教师,她是第一位上台领奖的人)才告诉他,不是他的成绩原因,是成分问题被刷下的。陈则慧的学历,永远定格在小学毕业上。
文革开始后,他就开始了打工生涯,打过石子,修过马蹄,当过木工、篾匠,理过发、补过鞋……什么他都干过,就是吃了上顿等下顿,严冬寒夜,他曾经在身上拼过一块块破棉絮,冻得无法入眠,但还是有梦,梦想着当作家。白天到处打零工,夜晚点墨水瓶自制的油灯,翻看着废品收购站换来的破四旧中埋没的好书。可他就小学毕业,而且还有2次失学后插班跳级。记得1970年,古田二中张迦南老师,1964年在《福建日报》发表过“什么天什么地,什么天什么地”的四句28个字的民歌,被当地百姓尊为诗人。因为陈则慧求教过他,他在课堂上有感而发:“像这样的人想搞创作,难!”
也因为这句话,激励了陈则慧,给公社义务做宣传报道好几年,有时几乎每天县广播站都有他的新闻报道,1971年《福建日报》就有了他的“豆腐块”。1974年12月26日《福建日报·武夷山下》小半版的篇幅刊发了陈则慧以笔名向峰的散文《夜渡》。虽然处女作给了他动力和方向,但《福建日报》只给了2个还没巴掌大的采访本作稿费,这能当饭吃,能挣到“饭碗”吗?于是,他参加了多次县文化馆的创作活动,写了无数的小戏、快板、数来宝等等,只有1975年的评话参加了地区汇演被选拔参加省汇演。多次的挫败,曾担任过闽侯专区日报总编的谢伯龙,时任宁德地区文化局干事,1973年专程到古田县大桥公社看望了他,跟他一起切磋剧本的得失,还给他带了两本方格稿纸(据说当年被评为县优秀通讯员也就奖两本稿纸)。“文革”后,谢伯龙平反后离开宁德,最后在省委组织部离休,离休后再成家时,陈则慧闻讯还专程到屏山省委宿舍祝贺他。(2000年陈则慧在北京与戏剧名家曾献平)
粉碎“四人帮”后,陈则慧觉得文艺的春天真的来了。那时,他写了闽剧大戏《艺苑风云》,林汉湘导演,古田县闽剧团隆重上演。时任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的柯子铭看后,说,这个戏我看着看着想鼻子酸一下,作者就是没让我酸。若干年后,后来柯子铭当上了文化厅副厅长,还开玩笑问他,创作出让我鼻子酸的剧本了吗?
就因为没读过几年书,除了革命样板戏,也没看过几场戏,一有时间他就恶补文化知识,恶补艺术课。老片复映,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他居然在古田影剧院连看了36场,好在他混在县文化局,看戏看电影不要买票。
也在那时节,正逢越战后,他创作了一个现代戏,一共3折,在宁德地区创作学习班上,负责辅导宁德的省戏研所老师陈友鸿,出了主意:“你把三折写成一个小戏不是更好?就写跨国夫妻抱着孩子生死别离。”于是,陈则慧回古田后根据老师的点拨,很快便完成了小戏《北仑情泪》,由县剧团排演参加地区专业汇演。重点叙说中越关系破裂,北仑河岸一对跨国组合的家庭,遭遇棒打分离,控诉了越南不人道的行为。此戏真的酸了许多台下观众的鼻子,此时一个剧目没得到好评的老作者作诗戏虐陈则慧“自是无情不下泪……”云云。评委陈友鸿是“始作俑者”,自然为陈则慧站台,当时福州来的评委、著名闽剧编剧林飞先生,怒斥其是“自己成了不会下蛋的老母鸡,还咕咕叫着诅咒他人孵了好蛋”。陈则慧几十年后成了走向省外的小戏得奖写手,与陈友鸿先生的启蒙有着巨大的作用。(陈则慧早期的小戏)
此后《北仑情泪》选登在1978年的《闽东文艺》(后入选1979年省戏研所选编的《创作剧目选》)。其时,宁德地区撤销地区文工队组建宁德地区越剧团,地区文化局干事倪国振告诉陈则慧,说局务会已经研究决定他为越剧团编剧,叫他静候正式通知。陈则慧以为这次真的咸鱼翻身了,万万没想到,古田县文化局婉拒了上级,说陈则慧不能走,这人,我们县里需要。
干了多年的临时工,出了成果,觉得他在县剧团打幻灯可以,每夜2毛夜餐2两粮票,转正一时还不行。于是,陈则慧只能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经友人介绍,到沙县外贸公司为种菇技术员。好好种蘑菇,能挣到工钱,还能帮助农民发点小财,有什么不好?空余时间,他想到了古田老编剧张永华先生交待的,曾经同属南平专区的沙县越剧团有个老朋友叫梁中秋。张永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个到北京参加汇演的小戏《课外5分》获奖,而且还出版了小册子。要比二中老师张迦南强过不少,人家还是只读私塾的艺人,跟福师院毕业的真没有可比性。(当年简洁的节目单)
说起梁中秋(《三明文史》曾刊载过《梁中秋的戏剧人生》)还真冤,1957年在浙江龙游当了“右派”,戴着帽子到福建,到1978年要求平反,宣传部打开他的档案给予落实,没想到档案没有他被打成右派的文件,浙江只是口头宣布他是右派,害他白白当了22年右派,还害得他妻离子散,每每调资还调不到。于是他想提早退休,让受连累多年的女儿补员。他离职就意味着沙县越剧团就没编剧,便让陈则慧当了他的“接盘”,好让他放飞他余生的前程。(《龙凤双飞》剧照)
到了1981年,三明地区闽剧团邓超尘因要求调一级当时只有2%名额的工资,以为自己曾经编过福州红极一时的现代戏《贻顺哥烛蒂》,要挟团领导,不给他调资,他就打报告退休。负责艺术工作的闽剧名丑林可清当即回应,你不干可以走人。邓超尘以为剧团没他不行,真的打了报告,团长真的就给批了。
当时全省地市剧团唯一享受副处单位的三明地区闽剧团没编剧还真的不行。其时主持工作的指导员刘友德想到了他曾经呆过的沙县,趁着沙县还没给陈则慧转正,就挖了墙角,半哄半骗让陈则慧到了新单位。1982年,其时蔡怀玉主编的《福建戏剧》刊发了陈则慧的评论文章《闽剧音乐应改革》一两千字的短文,才17元的稿费,就换来了闽剧音乐界的叫骂声,说是毛都没长齐也乱“弹”哆来咪。执着的陈则慧,还是创作出了古装戏《曲江怨》《龙凤双飞》《千金买骨》(又名《九方皋买马骨》),改编了《康王告状》等一批获沿海一带观众好评并叫座的剧目;创作了现代小戏《分家》等获奖剧目。若干年后,省人大代表、养鱼专家邹明泉跟陈则慧在政协共事时就说:“我早就看过你写的戏了,幻灯上的名字叫‘向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认识他的人,才叫他“向峰”,陈则慧自己觉得老是向着山顶爬,太累了,什么时候是个顶啊,还是老爹留给自己的名字,就别好高骛远啦。
陈则慧是在粉碎“四人帮”后福建省文化局在漳州召开的第一次文艺创作学习班上认识了“文革”前就在省戏研所工作的陈茂松。当时的漳州体训基地还很简陋,一道屏风,一个食堂隔成了两个,一边是我们这边的剧作者(当时哪个也不敢称剧作家),另一边是郎平和她的队友们,差异的是她们每天伙食是4.8元,我们是1.2元,但是1.2元的伙食,像陈则慧拿着0.8元误工补贴的农民作者来说,是天天都比过年好了。当时班上有泉州王人杰(后为泉州市政协副主席)等人,南平有王文绪等人,福州有张英慧、池敬嘉等人,龙岩有林国良等人,宁德有陈则慧和左夷山等人。几十年后,名扬大江南北的王人杰等人已在天国继续作秀,我后来问陈茂松,当时怎么没见大剧作家郑怀兴(后为省文联副主席),茂松先生说,他从部队复员后没赶上学习班。陈则慧真感叹他的无奈,1979年到2023年,短短几十年,有的人一直跑在前面,有的人远远地离开了队伍,像他这样一直在队伍的末端,曾经掉过队,如今还跟着太阳走。
1982年陈则慧在省文化局又巧遇了陈茂松,没想到茂松先生成了省群众艺术馆《通俗文艺》的主编。其时,为了组稿,《通俗文艺》开了一期作者学习班,就在不远的黎明村简陋的招待所。他说:“你要跟团演出没空,偶尔在这边混混也行,帮忙带一带学员。我是专业创作的临时工,来的学员都是通俗文学写手,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当年30天的同学所剩不多了,学员没个把成名,倒是老师显赫,到后来高不可攀。一个是负责戏剧的责编范碧云,后来成了文化厅副厅长、后任省文联党组书记,另一个是老方,是株州调回的歌舞编导,福州下杭街的,后来也成了省文化厅纪检组长。而当时的领导陈茂松,还是一般般的文化干部。据说,当年评定职称,需要考古汉语和英语,陈茂松当年戏研所的同事陈友鸿、张鹏等资深戏剧家都主动放弃了评聘高级职称的机会,全省只有陈茂松古汉语考了98分,谁都望“他”兴叹。那期学习班陈则慧没呆几天,为了应付,整天不见人影,就花2天写了个小戏,范碧云组长当时很生气,这不是应付了事吗?其实,质量还是不错的,因为当时福建长乐一带沿海走私猖獗,叫做“走大沙”,陈则慧取材于此,说是一女青年看到未婚夫走了邪路,要他投案自首,在未婚夫家人怒斥下,女青年当众表态愿意在他出狱后与他一生相伴。陈茂松年后说,这小戏还很不错。
有人曾经肯定,福建写小戏的人,是最不吃香的人。福建历来重视大戏,小戏只有群艺馆文化馆的业余作者去折腾。陈则慧写小戏,有他的苦衷。陈则慧在三明闽剧团倒腾了几年,终于修成正果,1985年被省人事局破格录用了,一夜间从农民工变成了国家干部,几夜晚他都在梦中笑醒。可是好梦不长,1987年4月,三明市闽剧团宣布撤销。几年后,时任市委书记周厚稳问市委办主任,《福建日报》怎么好久都没有三明闽剧团的演出广告了?市级剧团撤消,市委书记居然不知晓,悲哉剧团。陈则慧则更为悲哉,两次分配,都没有分配出去。他选择了上访,其时从省领导降级到三明市任副市长的陆东明接访。批示了:“因为残疾人难安排,正因为是残疾人才要安排。”其时的市政协主席郑成辽从联络科长刘振伟(后为市政协副秘书长)反映的情况中得知后,亲自过问了陈则慧的问题。
过后,陈则慧改行了,在市文化局先是服务老干部,后又作起了文字工作。不当编剧,也能风生水起。1994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省文化厅副厅长庄晏成在会上表彰:全省文化宣传工作最好的三明,三明最好的写手是陈则慧。1994年“5·2”洪灾,陈则慧走了全市受灾县,《中国文化报》周末版头条以大半版篇幅刊登了陈则慧三明文化人抗灾纪实《英雄高唱洪波曲》,至今无人超越他的分量。当时文化局长武丹拿着报纸跟时任三明市委副书记蔡奇汇报,分管精神文明的蔡奇当即表扬:你们这是在全国宣传了三明。(图为当年简洁的节目单)
还在市文化局办公室搞行政工作的时候,搞戏的心始终没死,那些年,省委何少川副书记在将乐农村试点文明建设“创十星·评十户”,就在如今的将乐县常口村,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还在常口喝过擂茶,至今记忆犹新。陈则慧几经周折,到那深入生活,创作了小戏《福星高照》。1997年永安市文化局组织精干艺术力量排演了此戏。当时省群众艺术馆的导演专程到三明二招会议厅观看了彩排。领导征求意见时,省馆导演说,此剧不仅仅是参加省里会演的问题,关键是怎么上北京献演。
陈则慧听后,很开心,两个月后,满怀信心带队去厦门参加福建省首届小戏小品比赛,万万没想到,好题材好剧目居然会莫名其妙地败北,连优秀奖都没拿到。
1998年,不信邪的陈则慧在其时市文化局长吕荣华的支持下回归了戏剧创作,还负责了剧目创作室的工作。1998年,陈则慧根据“文革”时期的传闻,创作了知青题材的悲喜剧《鸳鸯湖情事》,说的是那特殊年代闽西北山区鸳鸯湖农场的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下相识了农村的青年。粗犷又富有细腻情怀的田地瓜,爱上了娇美又富含小资情调的苏娅;释放着天性母爱的铁姑娘白茶花时时呵护着城里来的书生般弱小的“眼镜”。他们相识相爱相恋着申请结婚,造反派出家的农场革委会主任,只因自己是剩女,也因为阶级仇恨,硬将农场出身的另一对恋人与那对知青强行搭配,拆开根正苗红的田地瓜和黑五类子女苏娅的结合,与优秀社员白茶花组合,让苏娅与眼镜成家,作为可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代表。红与红,黑跟黑配对,成为全县革命婚恋的“典型”。两对被拆散婚姻的苦命鸳鸯,无奈之下,奉“命”成婚。洞房之夜,四人在被逼到绝路上后,居然在绝路想出了生计,以地下走婚的形式,维护表面上的婚姻。难堪的是婚后两对人都生下了子女,四人只能夜幕中做夫妻,双方子弟只认名义上的爸爸。更难的是,眼镜在学大寨修筑山塘水库中牺牲,苏娅代替白茶花成了“寡妇”而真正的寡妇白茶花在丈夫死后感受到了田地瓜阶级兄弟间的真情,最后以合法“夫妻”的身份,要求田地瓜与苏娅撇清关系,要弄假成真,恳求苏娅回城……鸳鸯湖演绎让世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折射出了荒唐岁月的荒唐情事,让圈内人拍案叫绝。时任福建戏剧艺术研究院负责人的著名评论王评章肯定地说,这是福建有史以来,不是概念化编造出来的戏文。陈则慧又一次“意料之外”,是否因“木秀于林”,此戏在省内无疾而终。
2000年,陈则慧带着这部剧稿参加了中国剧协和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联手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剧作家创作研修班。其时主办研修班的中国著名戏剧评论家曾献平,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中,叫大家先不要自我介绍,以独特的相貌技巧,八九不离十地叫出了各位陌生学员的名字。更让他欣喜的是,《鸳鸯湖情事》得到了曾献平的赏识,更难得的是已离休的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剧本》月刊主编颜振奋看了剧本后用淡淡的闽南口音说,不是因为我是永春人,说福建的剧本好。陈则慧此后跟颜老成了忘年交,受益匪浅。《鸳鸯湖情事》在中国戏剧文学奖评奖中,获银奖第一名,与金奖擦肩而过;2001年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戏剧选《彩虹集》(王正主编),由广东等地的专业剧团搬上了舞台,也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不仅仅是《鸳鸯湖情事》让他感到创作难,这剧本再好,三明也没有剧团上演。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戏剧滑坡,剧团解体。三明上不了大戏,只能写些小戏。
写小戏,小戏也不容易。陈则慧曾经写过一个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小戏《天伦情泪》,尤溪县闽剧团在沿海一带演出时排演这出小戏,在哪儿排哪儿有人掉泪,后来参加省戏剧会演,借省艺校福州闽剧班小舞台演出,省里的评委有鼻子酸,有掉泪,就是不给奖,因为福建的奖项是留给大戏的。
2001年,由邓晨曦先生主导的省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六届水仙花戏剧会演,陈则慧将其改编为独幕话剧《回春》惊艳亮相,拿了创作一等奖。
又三年后的省文化厅的全省戏剧会演,大田县高甲戏剧团演出了陈则慧的小戏《冤家会》,说的是养鸭专业户被自称是他女人在集市买了吃激素饲料的鸭子,上门讨说法。假老公上门认“妻”,寡居的女人看见貌似高墙内出来的光头骚扰她,惹毛了她,要将光头扫地出门。最后才晓得光头是来帮助她治疗病鸭,引导她致富的好人。一出唱做念打俱全、悲喜相间的小戏,赢得了满堂彩。另一出沙县越剧团上演的古装小戏《假酒真情》,说的是做官的发小荣归故里,老农送出了一坛假酒。官员见发小非要开酒坛痛饮,一番纠葛后老农道出苦情:三年干旱,沙溪两岸稻谷绝收,连假酒都是井底打出的苦水。官员含泪饮用了苦水……一段感人肺腑的戏文,让无数观众点赞。
2004年,吴新斌接棒省剧协,举办第七届水仙花戏剧奖,陈则慧决定将《假酒真情》借道出山,获得了专业组仅有的一名优秀编剧奖。同行陈德荣没话找话笑他,“是因为没人参与,你才得了唯一的优秀创作奖。”硬是楞了一会儿的陈则慧回答,怎么同期有8个优秀导演奖?难道他们导的不是戏?(图为作者也出了个辑子)
也许因为陈则慧爱炒“冷饭”,省艺术研究院掌舵人王评章似乎是“恨铁不成钢”,2005年2月,他也应邀出席省文联、剧协在厦门的颁奖会,似笑非笑地问:你陈则慧除了到处卖“假酒“,以后还准备卖什么?
泰宁县梅林戏剧团也演过陈则慧的小戏《冤家》,2004年在山东博兴参加中国剧协举办的“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由于技不如人,拿不到白金奖,还拿不到金奖,只拿了个银奖。
成名后的陈则慧小戏《审婴记》和《冤家会》分别于2007和2010年被山西临汾搬上蒲剧舞台,赢得蒲剧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有的演员还说,是剧本问题。其实,陈则慧就想佐证,同样的艺术品,为什么在人们的眼中,评判怎么就不一样?多年后,无锡市拿了陈则慧的剧本《天伦情泪》参加全市会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后参加江苏省会演,获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九届“五星工程奖”金奖。
几年后的2009年,中国剧协发展中心和滨州合办“董永与孝文化题材影视剧作品征集”陈则慧的大型现代戏《春问》获奖,他再度来到山东博兴,中国剧协副秘书长周光向受众介绍:陈则慧等五位,都不是全国很著名的作家。几百部应征作品,筛选出五部,也是相当不容易了,况且这五位获奖者都不是山东的作家。
也因为山东博兴的小戏节,陈则慧认识了中国剧协的周光老师,给了他莫大的帮助。周光,也跟陈友鸿、陈茂松等省戏研所的老师一样,他们是出工、出力,不要“分红”的,不像现在有的老师,你去请教他,他一发现好题材就要跟你“合作”,而且还要给他“第一作者”的名分。(图为抗日小戏《陌路情仇》)
有的人看不起小戏,其实小戏创作不比大戏容易。2005年,陈则慧应约为大田县参加市政法文艺汇演写个小品,他写了个盗牛贼的小品,演出后效果不怎么的。但又觉得题材不错,改写成了个小戏。说的是一个农民丢了耕牛报案,民警觉得误判了案子,认为老农无理蛮缠。在另案中,发现了老农确实丢了牛。于是,民警买了牛补偿老农的损失。想来写去,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于是,他斗胆请教了中国剧协的周光老师。没想到,周光老师收到邮件就提出了意见,说,此戏无解。我真不甘心到此败北。一连五天改写了四稿,周光老师一见到稿子就回复意见,直至第五稿,说,这下成了。《买牛记》几易其稿写成了:闽西恰逢胡总书记到八一村视察,农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曾经丢了牛的老农,脖子上挂着牛角,带着老婆翻山越岭去盖洋牛市买牛,路上巧遇了穿便服牵牛的民警,老农突然想起,前些天乡派出所处理了一个违纪的民警,莫非是他解甲归田?因为曾经丢牛就是这老兄接警的,找不回牛还受了一肚子气,于是有意捉弄他,说他买的是肉牛。民警有意借坡下驴,请老农将这头牛牯调教成耕牛。老农喜出望外。民警走时表示歉意,是当时没有火眼金睛,让他丢失了牛,让他将牛角赠送给他,留个纪念。如获至宝后的老农不假思索摘下了牛角相送。他老婆看穿了他的旁门左道,骂他不能去忽悠脱下警服的人。老农突然想起,当过民警的贼眼真犀利,能看穿我买牛的钱塞在牛角中,把牛角要了去,里面的钱比买牛的钱还多啊。就在老农捶胸苦痛时,民警返回头,从牛角中抽出了一串又一串的钞票还给老农,说了真话,耕牛换牛角是为了为民保平安的警钟长鸣,他要带着牛角到新的单位上任……
过后不久,《剧本》月刊的编辑范小宁来电话,问陈则慧《买牛记》的创作过程,是否借鉴过其它剧目。陈则慧能听不明白吗,他立马回答:你去问周光老师就好了,他知道《买牛记》的创作全过程。
范小宁和周光在同一楼办公,周光副秘书长分管的剧协创作中心还有一份内刊《小品小剧本创作园地》,该内刊多次采用陈则慧的小戏小品,对他知根知底,自然不存在剽窃和抄袭的污点。《买牛记》刊载《剧本》月刊2006·8,是三明市迄今为止唯一被《剧本》采用的剧作,2007年上海市优秀小剧节目原创作品征集,《买牛记》获三等奖。2008年获省委宣传部新农村小戏小品征文创作奖。
陈则慧一生几起几落,但始终没有在低谷中自暴自弃,没钱也能找点小钱喝点小酒,没事也能找个题材写写小品小戏,查查网上的征文,打发日子。就连受过他些许恩惠的人还会背地骂他:“这人的那条腿怎么就不断掉?”可他的那条好腿偏偏断不了,说是上帝观照过的,要让失落的人绝处逢生。他肯定明了激流勇退也是英雄,可是他能硬扛还是硬扛。
2007年,山西《蒲剧艺术》杂志第四期刊载陈则慧小戏《审婴记》。
2008年,陈则慧创作的大型戏曲《情满鸳鸯湖》,获省文联、省剧协举办的第九届水仙花戏剧奖(剧本类)三等奖。
2010年,陈则慧的小戏《假夫盘“妻”》在江苏宜兴全国剧本征集中入选,消息还没在《中国文化报》公布,此剧就投入了排演。
2010年,陈则慧创作大型现代戏《山哈娘》获首届“铜锣湾”杯“孝问苍生”孝文化征文大赛·戏剧影视剧本类优秀创作奖。
2010年,山西《蒲剧艺术》杂志第一期刊载陈则慧小戏《冤家会》。
2010年,陈则慧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山哈”人家》在天津市纪念曹禺百年诞辰剧本征集获优秀奖。
2011年,陈则慧小戏《老农“供”县长》获江苏省剧协、昆山市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农村小戏征稿二等奖。
2011年,陈则慧创作的大型现代戏《畲山金凤》获省第25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入围奖。
2011年,陈则慧小戏《寻找足迹》获保山市面向全国征集歌颂杨善洲文艺作品优秀奖。
2011年,陈则慧小戏《认妈》获孝义市第二届“孝·义”年俗文化节小剧本征集优秀奖。
2012年,纪念陈寿诞辰1780周年,陈则慧创作的大型历史剧《西山翘楚》入选全国征集歌舞情景剧文学剧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结集出版《千古一志》。他说,老祖宗是修三国志,他是戏说陈寿的艰辛,陈寿是他的老祖宗,他几次修改都跟剧中人一起流泪。
2012年,陈则慧小戏 《妈妈……妈妈》在兰州市第五届“和谐兰州杯”小戏小品剧本征稿大赛中获优秀奖。
2013年,陈则慧小戏《村官断案》,获贵港市“和为贵”小戏小品剧本征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013年,陈则慧小戏《鲜花次第开》在徐州面向全国现代戏征集中获三等奖。同时获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组委会优秀创作奖。
2014年,陈则慧小戏《寻鸭戏“妻”》获大理州小戏小品剧本征集一等奖。
2014年,陈则慧小戏《您就是我亲妈》获河南省“中国梦·敬老情”原创文艺作品征稿铜奖。
2014年,陈则慧小戏《冤家对头》在中国梦·民族风·冬奥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康保二人台剧本征集大赛铜奖。
2014年,陈则慧小戏《楚歌声声》获内江市廉政文艺剧本征集二等奖。
2015年,陈则慧小戏《邻里冤家》在安徽池州优秀剧目创作评选中获三等奖。
2015年,陈则慧小戏《您就是我亲妈》获重庆秀山“短剧小品”剧本创作大赛一等奖。
2015年,陈则慧小戏《陌路情仇》获上海地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创作征集活动入围奖。
2016年,陈则慧小戏《嫘祖垭丝丝路》获“嫘祖故里·美丽安远”主题文学作品征集优秀奖。
2019年,陈则慧剧本《嘉陵江牛事》在四川元素剧本征集中获三等奖。(图为那年《假酒真情》的剧中人)
陈则慧一生痴情地追寻探求舞台艺术的景致,以此陶冶人生。纵观陈则慧的剧目,有如下几个特点:1.是自幼听老农讲古多了,他所写的大戏小戏故事性特强;2.是那年月只有8个样板戏在乡下放映,在广播中播,他熟读精解其中精美的唱段。以致他笔下的主要唱段,拎出来就是朗朗上口且能独立成章的一首歌;3.是传说他的女人缘特好,与表导演的缘更好。他写的戏为演员提供广阔空间,节节得心应手,喜欢;给作曲感受词生音符,思维信手拈来,喜乐;让舞美拨开用武之地,感触景从心生,喜气;促导演大胆解放思想,手足不受束缚,喜爱;剧情每每意料之外,有滋有味,更讨观众喜悦;4.陈则慧一生好酒,常常是朦胧中看世界,他的作品也有着朦朦胧胧的似与不似之中的美,无论是他写的故事、他写的人物、他写的唱词,都带有酒味,甘醇可口,经得起品味琢磨,让你感悟点什么。不像有的小品、有的桥段,观众乐过笑过就忘了。
早就听说戏痴要封笔了,退休后还是不见得他要金盆洗手。不过,陈则慧在退休前后就很少写戏了,戏剧迟早要全归博物馆“封箱”,谁还作无用功的蠢事?不过,这些年,他除了写戏,还写了百多个微电影剧本和微广播剧,全国有26个省有他的影视剧本获奖,微广播剧《小村官断案》还获过全国二等奖。戏痴的知识全是戏剧积累的,退休后的几年他真的没有全闲着。《守望源头》入选2016年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影视项目库后,2017年福建省文联向全国征集“福建海洋文化题材电视连续剧大纲”,《海丝香魂》荣登榜首;2017年电影剧本《山哈娘传奇》入选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获“专家特别推荐作品”(入选《台港文学》2019增刊),《较量》入选2018年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闽海追梦凤求凰》入选2019年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因为他对党和祖国爱得深沉,在国庆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期间,他的散文《连家船女的情思》《女汉子许光园》等在福建以及全国征文中获优秀奖。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