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觉 民
林敬恒同志离开我们几十年了,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却不平静,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依恋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令人神往,但一切依恋的语言都会随风飘去,而我对敬恒同志的依恋,却是终身难忘。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希望来到人间,一般都要经历七八十年的风霜雨雪,而敬恒同志离去时,年仅46岁。在三明凡是找他看过病的工人农民与干部,无不为他那精湛的医术而叹服,凡是与他相处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忠诚,正直、淳朴而钦敬。
三明市第一医院原副院长、外科主任医师林敬恒同志,福建仙游人,1949年以优异的学业,毕业于湘雅医学院,他医学基础理论扎实,精通英语,外科临床实践经验丰富,1956年参加卫生部胸外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师从吴英恺教授,回到协和医院后,在李温仁教授领导下,创建我省第一个心胸外科专业。其他普外、泌尿、肿瘤、骨科他都擅长,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福州医务界就颇有名气,素有外科“全才”之美誉。1960年5月,他遵循毛主席的教导:“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服从省委决定,放弃福州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参加三明工业建设,他是三明市第一医院主要创建人之一,是三明临床外科的奠基人。
筹建医院 倾注心血
1959年2月,他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三明医院筹建小组”陪同李惠副厅长前来三明参加院址勘察工作,几经筛选,最后选定现院址,他向李惠副厅长建议,征地要多一点,要考虑到将来医院的发展。(图为1960-1961年建院初期门诊病房综合楼)
1960年5月,他调来三明时,医院基建尚未完工,万事开头难;医疗工作白手起家,各项工作从零开始,他向党组织建议,必须边基建边筹备边开展工作,从而组建了基建、医疗两个小组,由易惠正、邱德高等同志统筹基建工作,他负责医疗工作。当时他和其他医务人员,都暂寄城关原三明县医院(现三院)上班,除完成医疗工作外,几乎天天都要步行到列东,了解基建进度,同时派出10余名医生护士,分赴上海中山医院、福州协和医院进修,他自己则奔波于福州、上海、北京等地,购置医疗设备与图书,当时购置外文图书订外文杂志,需要卫生部发的购书证,而且只限于医学院,他找省厅领导,将医学院购书证借给三明先用,他亲自向省委及卫生厅领导写信,从省内外调来一批医疗技术骨干,如陈钟德(内科),刘丽恩(小儿科),丁宝玉(妇产科)、叶元赞(五官科)、陈宝琛(外科)、许羡珠(内科)、章志安(病理科)、郑文琼(内科),直到1965年,市一院已具备科室齐全、技术力量较强的综合性医院规模。(图为1960年建院时简易门诊部)
抢救病人 不知疲倦
他以白求恩为榜样,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地负责,1960年5月,他和爱人方毓坤医生及全家,刚从福州搬家来三明,风尘未去,三钢两名工人被钢水烫伤、灼伤面积达70%-80%,Ⅲ度40%-50%,伤势严重,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抢救能行吗?有人建议立即送上火车转福州大医院,他毫不含糊地说:“伤员伤情危重,不能转院。”他亲自指挥清创包扎,抗休克治疗,将二楼外科病房,临时改成灼伤隔离病房,他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急需药品器械及技术力量支援,省卫生厅连夜派干部赶来三明,同时,从上海、福州请来专家,许丰勋(上海长海医院)、薛英杰(上海瑞金医院)、郑锡康(福州总院),殷风峙、张文萱(福州协和医院),前来指导协助抢救工作,他和其他医务人员,日夜守护在病人床边达九天九夜,没能很好合上一眼,在总结会上江一真同志说:“从工人到领导,对你们这次抢救工作是满意的,我代表三明工人阶级向你们表示感谢,特别是林主任和方医生,顾不上整理搬家的行囊,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
对危重病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全力抢救。1960年7月的一天傍晚,接到明溪县卫生科呼救电话,梓口坊一位妇女难产已两天,生命危在旦夕,他立即率领妇产科、麻醉科医生及手术室护士,带着手术器械包,急救药品,静脉输液装置及脚踏吸引器、氧气瓶,坐上救护车飞驰般地向梓口坊进发,到达梓口坊已晚上10点,病人滞产已两天,阴道流血不止,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但胎儿心跳尚可闻及,怎么办?送明溪或三明都要在盘山公路上颠簸,而且需要时间,他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在病家大厅木板床上做剖宫术,没有灯光用农民照明的汽油灯,手术医生用碘酒酒精消毒手后,穿手术衣戴消毒手套,麻醉师给病人快速输液、吸氧。由他自己主刀,在局麻下行剖宫术,经过40分钟的紧张战斗,母子均平安得救,这一夜村上的群众也都没有睡觉,亲眼看到濒危的产妇和婴儿获救后,都异口同声地说:“三明医院医生医术真高明。”术后他和其他医护人员轮流守护在病人床边,直到明溪县医院医生来接班后,才离开梓口坊返回三明。
1962年元旦前夕,他正准备去看电影,接到尤溪县医院电话告急,一位水电站工人在施工中胸腹部被压伤,处于严重休克状态,要求他前往协助抢救,他和麻醉师坐上救护车马上出发,车子在群山峻岭的盘山公路上奔驰,到达尤溪已是深夜一点,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奔向病房投入抢救,病人病情危急,胸腹部压伤,左侧肋骨骨折,开放性血气胸,腹腔抽吸有鲜血、面色白、心跳缓慢,他吩咐将病人立即送手术室,在气管内全麻下剖胸探查,见心包积血填塞,剪开心包开窗引流,心跳马上变得强而有力,膈肌、肝破裂进行修补止血,他与县医院医护人员,紧张战斗到凌晨五点,使这位工人的生命从垂危中挽救过来,恢复健康出院,重返工作岗位。
本院一位医生年迈的母亲,因胃出血在福州省立医院抢救,该院医生不敢为她做手术,他闻悉后与这位医生商量,速去福州将他母亲接来手术治疗,当病人在福州上火车时就打来电话,手术室做好一切准备,当火车到达三明站,救护车就将病人接来医院,直接送往手术室,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在全麻下开始手术,由他主刀,方毓坤医生当助手,经一小时的紧张战斗,手术结束,病人转危为安,术后恢复良好。
1961年,内科病房一位重症肌无力病人,呼吸困难,必须每隔二小时注射一次新斯的明,才能维持自主呼吸,病人痛苦万分,家人也感到绝望,他在内科查房时,提出做胸腺切除手术,但手术麻醉都有很大困难,省内当时尚未开展这种手术,他翻阅国内外文献,然后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手术方案,需要劈开胸骨,没有胸骨锯用骨刀代替,麻醉要浅全麻,不能用肌松剂,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通畅,供氧,病人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出院那天病人含着热泪对他说:“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63年,内科一位严重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病人,昏迷已达七天七夜,最危急时自主呼吸只有4-6次/分,靠麻醉机呼吸囊手控辅助呼吸,他带领抢救小组全体人员,守护在病人床边七天七夜,当病人清醒,血压、脉搏、呼吸恢复正常时,又并发胃内大出血,用多种方法均不能止血,他大胆采用胃内冷却法,使出血止住,病人恢复健康出院。(图为1964年国庆,纪念建院4周年全院职工合影,林敬恒(第一排从左往右数第八个))
1965年冬天,他和高秀英副院长率领三明市第一医院首批医疗队,开赴明溪县最边远的夏坊公社,这里因交通不便,长期缺医少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是第一次经受这种艰苦环境的考验,从枫溪到夏坊,医疗器械、氧气瓶和行李,农民用独轮车推着,他和其他同志一起步行,要爬山越岭四十华里,才能达到夏坊分社卫生院,他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为农民解除痛苦,共施行手术l2l例无并发症,其中包括巨大甲状腺腺瘤、甲亢、胃、胆囊等手术。当医疗队离开夏坊时,上百名群众夹道欢送,称医疗队的同志是“毛主席派来的医生”,“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林敬恒同志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在三明干部群众中广为传颂,特别赞扬他舍己救人的胆略与善于化险为夷的本领,这种胆略与本领,来自他渊博的医学知识与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感。自从他调来三明后,福州许多病人还慕名前来找他就医,如省轻工业厅设计院黄计远院长,特地来我院外科住院,请他做胃切除手术。此外,永安、南平、建阳、邵武、龙岩、漳州等医院,经常请他会诊,协助开展脾、肾静脉吻合,肺、食道、二尖辨狭窄闭式交界分离等手术,他无私传授技术与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精 神,受到闽西北山区人民群众的赞扬。(图为1964年门诊,病房及院容院貌)
思维敏捷 敢为人先
他向市委张维兹书记汇报工作时说:“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发展永恒的主题,我院尚处于筹建阶段,各方面条件差,也要抓住这个主题不放,但要结合三明的实际情况。”他提出首先建立创伤外科,并以手外伤、灼伤、骨科为重点,派方毓坤医生(1950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赴上海华山医院进修一年,师从顾玉东教授,回院后积极开展工作,建立省内第一个手外科专业。(图为林敬恒(第一排从左往右数第三个))
1964年,他从英国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报导,单人高压氧舱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新生儿复苏及其他缺氧性疾病,1965年9月,在省轻工业厅设计院与省农械厂的协助下,国内第一台单人高压氧舱在三明市第一医院建成,他第一个进舱试压后,很快投入临床使用,初步治疗53例病人,如新生儿窒息、小儿肺炎、破伤风、灼伤,脉管炎、神经性耳聋等疗效显著,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专家曾来院参观,1966年3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高压氧医学鉴定会上,得到会议的认可和与会专家的肯定,《单人高压氧舱的临床应用》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1966年6期。
1963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为改善医疗科研条件,他通过市委领导同意,用外汇购进两台日本欧林巴斯双目显微镜,一架德国徕卡照相机,为临床医疗科研创造条件,当时在省内是绝无仅有,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还开展胃内冷却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从动物试验到临床使用,他都亲临现场指导,有时还要将动物设备用车运到冷库去做试验,最后由药剂科配制一种生理冷冻液,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撰写论文在中国医刊发表。
言传身教 培育新人
他分管医疗工作,处处以身作则,从看门诊、查房、换药、雾化吸入、吸痰、手术记录书写,他都亲自动手,他说:“衡量一个医院的水平,主要看两条:一是医疗质量与服务态度,二是要出成果出人才。”他要求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头三年要刻苦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年达到主治医师水平。要求医学院实习生,除完成病历书写和其他医疗处置外,还要做化验三大常规,受到医学院领导肯定,并在省内其他教学医院推广。他要求外科主刀医生,要在麻醉台上书写手术记录,然后护送病人,他还语重心长地对下级医生说:“外科医生在无影灯下展示的,不仅是精湛的技术,还要有人格的魅力,有时一个细小的操作,就可能与生命划等号。”一个好的外科医生,除了手术做得好,真本领还要看他的诊断水平,不仅要熟悉解剖,还要掌握内科心肺功能病理生理知识,才能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强调“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他经常给下级医生做手术示范,给年轻医生讲业务课,他是业务副院长兼外科主任,除完成手术查房看门诊,每周还要参加内科、小儿科、妇产科查房,了解各科工作情况,及时向下级医生讲述国内外各科新动态,组织疑难病例讨论,他要求别人要做的首先自己做好。经过他几年的言传身教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批年轻医生茁壮成长;如:叶一泉、孙本枢、陈朝辉,林宏明,张明诚、黄德壁、张学文、张瑞霞、黄哲贞、郭良耀、朱贤道、宋清鑑,陈梁英、陈伟华、欧文湖、林鸿侠、邱昆辉等,成为临床各科学术带头人,这是他留给市一院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与他共事10年,受益匪浅,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良师益友。(图为林敬恒副院长与康复患儿合影)
林敬恒同志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胸怀坦荡,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正确的坚持,错了的勇于承担责任,以身作则,待人宽厚,手不释卷,追求新知,是我们临床医生学习的榜样,他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但他那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仍在三明群众中传颂,三明人民怀念他。然而历史总是那样无情,正当他风华正茂、为党的事业发挥作用的时候而离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告慰的是经过几代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市一院已建成集医疗、保健、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明市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三明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全民健康注入强大的动力。
(本文作者1958年4月,从福州军区转业来到三明参加建设,参加筹建该院。退休时系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2014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