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县(区)农业发展历程

e三明   阅读

■   邓  孝  祺

 

三元县(区)行政区划和地名经过多次调整和更名,三元原属沙县辖境,其地名由来已久。远在唐代,因当地有一安氏产下三胞胎,长曰龙元,次曰狮元,末曰豺元,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为三元。宋时乃为沙县二十二都的一个小村庄,直至明代中叶才辟墟设镇,明清设三元里,民国后设三元镇。民国28年,从沙县划出设立三元特种区。民国29年,增划毗邻的沙县、明溪、永安县部分地方设置三元县,三元镇改称三民镇。1950年解放时称三民镇,属三元县梅列区所辖。1954年,三民镇改称城关镇,仍属梅列区。1956年,三元、明溪两县合并,各取冠首一字,故称三明县;1959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辖城关、中村、莘口、岩前、雪峰、盖洋、夏阳、胡坊8个农村人民公社。19618月,城关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城区办事处,下辖城关、列东、列西3个分社;1963年,与明溪县分开建置,改称三明市,隶属三明专员公署;1970年地辖三明市下辖城区办事处与陈大、岩前、莘口、中村4个公社管委会和荆西镇政府。1983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设置市辖县级三元和梅列行政区。20216月撤并原梅列、三元两行政区,设立新三元区,下辖14镇和7个街道,陈大镇、洋溪镇、莘口镇、岩前镇、中村乡、列东街道办、列西街道办、徐碧街道办、城关街道办、富兴堡街道办、白沙街道办、荆西街道办。

三元县(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与改革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纯农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城郊型现代农业的过程,现介绍如下:

一、三元县(区)农业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三元县(区)农业发展经历四次改革历程:

1)第一次改革:土地改革

1950128日三元县解放,1950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根据全国统一部署,1951年土改开始,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历经二年土改结束。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土地改革的结果及伟大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这就使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获得了解放;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第二次改革: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3年三元县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7年三元县大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

3)第三次改革: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1958年三元县(区)成立人民公社,19844月结束人民公社,完成公社改乡(镇)、大队改村的农村体制改革工作。

结果: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一股“共产”风。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一些重大问题。

4)第四次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1年,三元(原称三明市)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823月基本完成。

二、三元县(区)农业艰苦创业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三元县农业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艰苦创业和摸索下,不断积累经验,从无到有,从纯农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类良种全面推广,各类技术全面普及,产量从低到高,规模从小到大,从追求“高产”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发展历程。

(一)三元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程

19645月开始广泛宣传“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逐渐改善。196710月,受“文化大革命”运动波及,农口各单位工作受阻。1969年各地代表赴大寨参观学习,兴起学大寨热潮。19777月大规模开展以平整土地,改河造田,建方块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耕地生产条件有较大提高。1997年开始实施中低产改造与吨粮田建设工程,2000年以来国土、农业、水利、烟草等部门相继实施土地整治、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山垄田复垦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十三五”时期,三元区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新建和提升改造任务,成效明显。“十四五”时期,三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持续有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实施农田建设项目,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1-2020年期间,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改、财政、水利、烟草等部门持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共同落实建设任务,全区共投资150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3000亩,低洼易涝和渍害低产田得到了较好治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优化农田工程设施与工程布局,完善农田路沟渠、小型水源工程、防冲护岸等基础设施,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有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农田防护体系逐步完善,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2020年期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田配套排水沟、引水渠、机耕路等设施,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劳能耕;施加地力配肥措施,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农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和产能,全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0.50个等级,到2020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覆盖水稻生产功能区达70%以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亩增粮食10%以上,大部分建成“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产稳产良田,为我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坚实保障,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三元县(区)农业产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三元县走以水稻等粮食产业为主,多种经济作物为辅的发展道路。1957年城东、城南推行种桑养蚕、加工蚕茧,后发展到荆东、荆西等地,桑蚕产业形成,在全省小有名气,1958年省蚕桑生产现场会在三明召开,推广三明种桑养蚕加工经验。1958年,为了保证三明市区的蔬菜供应,把三元城郊和列东周围划出粮田1000亩,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形成。1966年,三明首批在中村回瑶林果场、吉口农场成片种植温州蜜柑344亩,柑桔产业形成。19788月,农业部确定三明市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同时列入省农业厅全省柑桔生产基地。首次在吉口、溪口农场和回瑶林果场建立果苗生产基地,出圃各类果苗5万多珠,供应全市,推动了全市果树的发展。1976年首次利用新开荒山地和幼龄果园种植西瓜成功,西瓜产业形成。1980年开始开山建茶园,茶叶产业形成。1982年生猪人工授精配种开始推广,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946月福清等地养鳗业向山区迁移,为三元区水产业增加了新的产业。目前,全区粮食产业、水果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水产产业、茶产业和食用菌产业七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全面发展。

(三)三元县(区)农业推广机构建立和办公设施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三元县(区)农业推广机构经历从无到有,到如今县、乡两级基本健全的过程。1953年成立农业技术指导站。1959年成立农业局。1976年成立县级农科所、公社农科站。198371日始三明实行地改市,成立三元区和梅列区农水科。19849月成立三明市区(三元区、梅列区)农业技术服务站和经济作物服务站。19861月始成立三元区和梅列区农牧渔业局(后改称农业局、农业农村局)20216月撤并原梅列、三元两行政区,成立新三元区农业农村局至今。

1980年前三元县(区)原称三明市农业局办公条件十分有限,在原三明市政府办公楼内仅有2间办公室,办公桌只能轮流用,所有农技人员均分配到各村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吃百家饭、住百家房,一个月只允许回城两次(一次取粮票、一次取工资)。1980年原三明市农业局在胜利路13幢建设了六层独立办公楼,从此办公条件彻底改善;在胜利路11幢建设了六层宿舍楼,干部住房从此也得到彻底改善,后续又建设了中山路303幢宿舍楼,胜利路13幢改建、加盖干部住房问题彻底解决,20191月区政府部门办公场所调整,搬迁到凤岗里2-70幢办公。1976年成立公社农科站,4个农村公社陆续盖起了农三站办公楼,基层农技人员办公和住宿基本解决;1991年开展乡镇农技站和畜牧兽医站达到省定“五有站”建设标准创建,乡镇农技站和畜牧兽医站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2013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乡镇农技站和畜牧兽医站办公条件彻底改善,提升了乡镇农业推广服务能力。目前,县、乡两级农业推广机构条件基本健全,实现电子化办公,出行服务也从过去的步行、自行车,到现在的公车代步,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三元县(区)农业技术推广积累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现成可推广的品种和技术几乎空白。三元县(区)经过几代农业工作者的努力下,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可推广的良种和技术。从单一的品种、单一的技术开始推广到现在集成推广农业“五新”,推动良种良法良机有机结合。1935年手摇喷粉器和圆简式压力喷雾器开始在三明推广。同年,推广合式秧田、泥水选种等技术。1954年开始使用“六六六”粉防治稻飞虱,用波尔多液防治稻瘟病。1957年城东、城南推行种桑养蚕、加工蚕茧技术,1958年省蚕桑生产现场会在三明召开,推广三明种桑养蚕加工经验。1965年推广种植紫云英绿肥回田技术。1966年,三明首批在中村回瑶林果场、吉口农场成片种植温州蜜柑344亩,柑桔产业形成,中村回瑶林果场柑桔产业发展,在上世纪八十代成为了三明市的三个明星村之一,时任总理赵紫阳还特地到该果场视察调研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全区推广种植柑桔,2000年开始引进了特早熟柑桔品种“宫本”种植,西际村早熟蜜桔“宫本”果品品质极佳,食味居众特早熟品系之首,2004年参加省、市两级优质早熟柑桔评选,获得“福建省优质早熟柑桔第一名”和三明市首届果品展销会“优质早熟柑桔第一名”的殊荣。因此,现在全区广泛推广种植,后续又引进了大分一号、大浦五号等柑桔特早熟品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面推广柑桔高位嫁接新技术,在中晚熟柑桔品种老树上高接早熟蜜桔、脐橙等,加快了柑桔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效益明显提高。1969年开始引种推广双晚良种“鸭子矮”。1970年开始推广插秧机和其他农业机械。同年冬季大力改造山垄低产田,改串灌为轮灌技术。1971年大力推广“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高秆改矮秆”技术。1976年双季晚稻试种杂交水稻成功。1976年大批农技人员赴海南繁育杂交水稻良种。1977年海南繁育杂交水稻良种运回,赶上双晚播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1981年三明市吉口农场和回瑶林果场等,首次推广使用塑料薄膜对柑桔进行单果包和用三号虫胶涂料的柑桔保鲜技术,1983年全省柑桔保鲜会在三明召开,全省推广三明柑桔保鲜经验。1981年,大面积推广三明市农科所谢华安等选育的抗病、高产、优质汕优63杂交水稻新组合,因此,杂交水稻得到农户普遍接受和推广。同年,生猪人工授精配种开始推广。1987年推广袋栽香菇栽培技术和垄畦栽培技术。1989年开始推广早杂优和再生稻。2009年开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大大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经过几十年摸索和农业“五新”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现在三元区农业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基本普及。从1964年开始引进工农7型、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丰收27型和丰收35型中型拖拉机,并配套旋耕机具和犁耕机具,近几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大量的农机补贴,大型农机(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喷雾器、喂料自动化系统等)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现在三元区农业生产实现半机械化。

(四)三元县(区)农业调查和规划编制历程

三元(原三明市)197410月开始第一次耕地土壤普查,19756月完成,初步查清耕地土壤情况。1979年开展果树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基本摸清我区果树资源,并进行区域发展规划。198210月开始第二次土壤普查,198612月完成,详细查清了土壤情况,编制完成了《三明市区土壤志》《三明市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汇编》《三明市区第二次土壤图》《三明市区第二次土壤养分图》等成果资料,“三明市区土壤普查”项目获农牧渔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1987年,完成了各类农业资源调查区划报告,编制了《三明市区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图》、《三明市区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资料汇编》等成果资料,为指导后续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1991年,开展了柑桔黄龙病普查,为后续开展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三元县(区)农业调查和规划编制,为三元县(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加快了三元县(区)农业发展步伐。

二、三元县(区)新农村建设历程

三元区1991年全面开展编制“翻两番、奔小康、建新村”规划,开展“小康计划在我村”、“小康计划在我家”活动。1994年,乡镇所在地开始进行集镇建设,有条件的村动工兴建新村。1993年开始城东乡城东村在车碓仔建设农民别墅——东泉新村,2000年一、二期竣工,152户。2002年建设省级“精品”小区——岩前桂花潭,97户。近二十年,三元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村村建设新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216月三元区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相继实施了一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岩前镇,5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岩前、乌龙、楼源、曹源、西际村;1个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忠山、沙阳、星桥村,进一步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了三元区乡村振兴步伐。

三、三元县(区)名特优新农(副)产品

近年来,三元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强区战略,持之以恒“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特色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用特色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强招商、扩基地”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扎实稳步推进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特色品牌,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品牌,具有较大规模,享誉全市、全省,有些特色农副产品品牌享誉全国。全区已经形成了粮食产业、水果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水产产业、茶产业和食用菌产业七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特色农副产品。

1、粮食产业:我区粮食以水稻为主,现有水稻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岩前镇、陈大镇和中村乡的32个村,水稻播种面积3.3万亩,总产1.5万吨。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集成推广水稻“五新”,推动良种良法良机有机结合,来提高种粮效益。主要推广水稻优质品种(宜优嘉7、明1优臻占、野香优699、甬优7860、玉针香、百香优等)、“菜--菜、烟--菜”等栽培模式,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来确保高产、优质、增效。三元区现有三明市华兴贸易公司“山田乡”商标,是福建省著名商标,这个品牌大米畅销省内外市场。充分利用三元区土壤天然富硒的资源优势,以三明市振贤粮油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富有三元特色的“振贤”牌富硒米;以福建省恒祥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三明市农旺笋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富有三元特色的“竹洲”牌和“农旺”牌豆腐皮;以三明市唯宝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开发富有三元特色的“唯禾”牌富硒豆奶,畅销省内外市场。

2、水果产业:按照全区果树生产生态区划的调整布局,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推进优势产业区建设,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初具规模。现有果树种植面积7.5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7.5万吨,其中:柑桔类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5.2万吨。尤其以早熟蜜桔、脐橙、红肉脐橙和油桃为主要特色。柑桔类水果主要集中莘口、中村一带,以莘口镇西际、高山、龙泉村,中村乡回瑶村、埔头城村、居阳村,洋溪镇孝坑村为主,最著名的西际早熟蜜桔和特早温蜜生产基地达6000亩,为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村级生产基地和远近闻名的柑桔专业村,优良的气候和土壤环境生长的早熟蜜桔品质特优,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品质鉴定结果:果实外观好,极扁平,果形端正、整齐,色泽橙黄色,着色均匀,手感质地硬、光滑;果肉质地脆嫩、化渣而多汁;风味酸甜,香味浓郁,感官品质上乘;内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总酸、Vc、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呈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和钠等指标优于同类。因此,在20147月西际村被农业部评为第四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基础上,“三元西际蜜桔”20205月又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殊荣,是全区首个获得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对促进柑桔产业升级,推进品牌创建起到积极作用;“竹洲”、“金三元”脐橙在省内外也具有一定知名度,“竹洲”牌脐橙获得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和绿色食品认证;油桃主要集中在中村回瑶、南坑一带,面积达3800亩,也是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生产基地,所筛选的白玉和玫瑰红油桃品种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在闽西北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具有地理标志的“回瑶油桃”集体商标2012年获得国家商标局注册证书,回瑶油桃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陈大镇、洋溪镇和中村乡设施葡萄栽培基地,面积3826亩,总产量13133吨,引进夏黑、醉金香、红乳、寒香蜜、巨峰、金手指、香悦、美人指、波尔来特、摩尔多瓦、着色香、红芭拉多、状元红、黑芭拉多、A07等十几个早中晚熟优质鲜食葡萄欧美品种和欧亚品种。

3、蔬菜产业:结合“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设施大棚建设,培育蔬菜产业,现有常年菜种植面积0.7万亩,是三明市区最大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季节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年播种面积约8.3万亩,年产量18万多吨,年蔬菜供应量占市区总量的80%。常年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莘口镇沙阳村、楼源村,岩前镇忠山村、富源村,中村乡米洋村、松阳村,城东乡城东村、城南村、荆东村、荆西村、村头村,洋溪镇上街村、新街村等。2017年楼源村蔬菜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忠山村的飞桥莴苣和楼源村的八角瓜、苦瓜享誉省内外。

4、畜牧产业:推行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建设,年存栏生猪16.5万头,年出栏生猪23.8万头。经过近年发展,三元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猪业产业链,在全市各县(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成为全市唯一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生态养殖、畜深加工、畜批发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畜牧产业链县(区)。现有3家国家级生猪养殖示范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64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标准化养殖场10家。在屠宰方面,市区定点屠宰场位于三元区,年屠宰生猪10万头以上,基本满足市区居民需求。建成现代化的生猪屠宰企业——江南农庄年屠宰加工可达20万头;在加工方面,猪肉加工居全省先进水平,现有名佑(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三明市麦尔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德威食品有限公司、福建三明市欧派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聚海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江南农庄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已形成了一条从生猪养殖到肉制品研发、深加工,再到产品冷藏运输、终端销售的完善的产业链。主要加工产品有培根肉系列、调理系列、香肠系列等50多个产品。创建的肉制品品牌主要有“名佑”、“洪梅”、“麦尔一牧”、“欧派维纯”、“欧派佳绩”、“聚海”、“闽食尚”、“闽之未”、“竹洲”、“瑞厨”、“闽乡情”等11个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99%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60%以上。“名佑”牌培根肉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竹洲”、“依欣源”、“大吉溪”、“洪梅”4个生猪产品获“福建名牌农产品”称号。“麦尔一牧”牌商标荣获三明市知名商标称号。禽类生产也具有一定规模,蛋鸡年存栏16.5万羽,肉鸡年存栏17.9万羽,年出栏90万羽,鸭年存栏29.4万羽,年出栏68.5万羽。其特色加工产品有三明市三元区冰峰食品厂的 “勾古”牌熏烤鸭等系列产品。

5、水产产业:近年来除了养殖草鱼、鲢鱼、鲤鱼、鲫鱼外,还发展鳗鲡、虹鳟鱼、鲟鱼、黄鳝、泥鳅、棘胸蛙、鳖等为主的新兴优势品种养殖,调优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逐步形成优势产区。三元区现有池塘2300亩,山塘水库2000亩,大水面1万多亩,水产品总产量2685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养殖业从粗放型转向精养、高产,集约化养殖模式。三明市红鱼谷休闲山庄、溪水渔业专业合作社2家养殖企业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三明市红鱼谷休闲山庄将水产养殖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被省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评为“水乡渔村”福建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其特色加工产品有“横坑”熏鱼。

6、茶产业:在全区最大产茶村中村乡松阳村和岩前镇的星桥村,建设规模茶叶加工厂房2家。全区茶叶种植面积2711亩,年产茶叶567吨。其特色产品有三明市三元区松德茶叶专业合作社“普岩峰”牌红茶、乌龙茶;三明市绿叶子茶业有限公司“蓬仙岩”牌红茶、乌龙茶。三明市八度茶叶有限公司20209月参选的“万寿岩红茶”获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博览会组委会2020年“中国名优茶”金奖。

7、食用菌产业:我区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开发地方特色名、特、优新产品来抓。目前开发的主要栽培品种有:茶树菇、阿魏蘑、杏鲍菇、长根菇、鲍鱼菇、滑菇、真姬菇、姬松茸、鸡腿菇等约20种。年栽培食用菌面积400亩,鲜品总产量1600吨,干品总产量702吨。在岩前镇增坊村建立了130亩的大球盖菇栽培生产示范基地。其特色产品有三明市三元区南洋湾生态农场“南洋湾”牌姬松茸;三明市田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大球盖菇。

(参考资料:《三明市农业志》)

(本文作者系三元区农业农村局退休正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