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的前世今身

e三明   阅读

■   叶  劲  光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建于1962年,隶属于三明市科委,是国内成立最早的真菌专业独立研究机构,创立之初名为“福建省三明地区真菌试验站”,即当时的福建省生物研究所二部,1978年,改称为“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主要从事野生真菌资源普查与驯化、食用菌遗传育种、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生理生化研究、真菌新药研制和保健品的研发等。

 

辉煌的成就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四十多年以来,共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百项,获得四十多项次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其中“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的选育”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了《中国食用菌百科》《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自修食用菌学》《18种珍稀美味食用菌》《中国香菇生产》《中国金针菇生产》等真菌著作二十多本,培训全国各地的食用菌专业人才15000多名。发明了银耳混种工艺(1966年),出耳率达100%,居国际领先水平;最早发现并定名茶树菇品种(1972年);在国内首先育出用于木屑栽培的香菇杂交菌株(1983年);选育出国内第一个定型和自选的金针菇商品化生产菌株,成功地在我国开发出金针菇品种;在国内首先提出发展珍稀食用菌的战略,并进行杏鲍菇、大球盖菇、大斗菇、虎奶菇、鲍鱼菇、香魏蘑等珍稀食用菌的研究开发。四十多年来,自行选育出银耳Tr5, 香菇杂交菌株Cr01Cr02Cr04、闽丰一号,金针菇三明一号,金针菇杂交19号,毛木耳781,黑木耳1398129,茶树菇3号,香魏蘑15号、16号,荆西口蘑,大斗菇等食用菌优良新菌株共40多个,并研究开发了许多药用菌新菌株、新药及其它产品,为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做出了较大贡献。(图为茶树菇)

image.png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以其显著的科技成就而享誉海内外,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先后接待了前来考察访问的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图为大球盖菇)

image.png 

 

19851216日—20日,中国微生物学会在三明市召开了全国食用菌育种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生产、情报、出版等125个单位的198名代表出席了大会,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主任张树庭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食用菌育种概况的报告。我国著名食用菌专家杨新美、陆大京、陆师义、李家慎、黄年来、许光辉等分别主持了会议,这是我国食用菌育种科研工作的一次盛会。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小会交流讨论相结合,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大会共收到六十多篇论文。与会者考察了三明真菌研究所,听取了黄年来所长的情况介绍,高度赞扬三明真菌研究所的成就。(图为姬松茸)

image.png 

《中国食用菌百科》是199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部内容完整的工具书,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全书共1518个条目,包括食用菌学的历史沿革、生物学基础、资源调查、菌种制作、栽培技术、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广泛,便于查考。 书中还配印了彩色照片和黑白插图500余幅,堪称图文并茂。

本书由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来研究员主编,国内老、中、青食用菌工作者100余人参加了撰写。全书11个大专题,1518个条目。内容要点为:菇业纪实、生物学基础、菌种资源、菌种生产、研究方法、栽培原料及其技术等。

中国食用菌生产植根于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沃野上,源远流长。它汲取了现代微生物学、真菌学、遗传学、发酵工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高新技术,堪称博大精深,是古今结合,中西合璧,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生物产业。从中国人民认识食用菌的历史、菌类资源、栽培品种、生产方式、栽培技术与经验,年总产量和烹饪技术等方面来看,中国在世界食用菌生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些甚至是遥遥领先的。古今中国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对应用汉文化的国家和人民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中国食用菌的科学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为让海内外食用菌科技界人士更好地了解中国灿烂的菇文化,促进食用菌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激起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在广大农林科技人员和菇农中普及食用菌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特意编撰《中国食用菌百科》一书。当然,这也是食用菌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殷切期望。

在这部巨著里,三明真菌研究所与中国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农业科学院食用技能研究所、广东微生物研究所、美国宾州大学蘑菇研究中心、波尔多研究中心等国内外著名食用菌研究机构并驾齐驱,展示出三明真菌研究所的卓越成就。

 

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突出特色,积极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真菌研究所,构建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为加快三明食用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努力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产生了一批批对国家、对人民卓有贡献的科技精英。

原所长黄年来先生从事大型真菌资源、食用菌栽培研究近40年,先后选育出20多种优良食用菌,并推广到全国各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食用菌的栽培品种,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国家星火人才培训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食用菌界享有崇高的声誉。黄年来先生著(译)作十余部,惠及中国食用菌界一代又一代学人,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著作有:《平菇—人造口蘑栽培法》(1977年,福建三明真菌试验站),《食用菌生产手册》(1984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银耳栽培》(1986年,科学普及出版社),《自修食用菌学》(1987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食用菌生产》(1988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针菇与凤尾菇》(198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食用菌百科》(199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香菇栽培学》(1994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8种珍稀美味食用菌栽培》(199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译作有:《蘑菇栽培法》(日本桥本一哉原著)(1994年,中国农业出版社)、《新的香菇栽培法》《蘑菇病虫防治》 等。主编:《新世纪菇业科技大系》(200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8册)、《真菌试验》十二卷300万字。参与主编:《中国食用菌栽培学》《中国药用真菌栽培学》《福建菌类图鉴》等。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曾在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多年,他于196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农学系,后下放福建宁化水茜公社杨城大队插队;1970年调入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后调到福建农林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曾获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称号,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菌草技术发明人,在菌种研究上,硕果累累。林占熺用“以草代木”的方式解决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开辟了菌草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创建了菌草食药用菌和菌草生态治理技术体系;1971年,提出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1973年,在福建宁化发现茶新菇、连城发现朴菇、在宁化安远发现盾形木耳;1986年,用芒萁、五节芒、类芦等野草以草代木栽培香菇等食用菌获得成功;1993年,在福建长汀县试验种植菌草,当年地表径流减少30%,土壤侵蚀量减轻78%,每公顷水土流失地每年减少土壤侵蚀60-70吨;1996年,提出并实践“用水调温”法,在中国福建、日本仙台、巴西圣保罗各地广泛应用;1997年,提出“用土调温保湿法”,首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应用,已在中国和非洲的南非、卢旺达、莱索托等地广泛使用;1999年,首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下黄羊滩的荒漠地上种植菌草,当年亩产鲜草2.4万斤,已在银川永宁县、盐池县、固原市等地应用,为荒漠治理开拓新方向;2011年,林占熺在福建建立18个试点县,共种植菌草6000多亩,结果证明,菌草的根量大,网络土壤的效果好,蓄水保土能力强,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并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生态环境;2010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荒漠干旱地区种植菌草亩产鲜草达4万斤;2011年在西藏米林县种植菌草治理流沙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在卢旺达尼罗河上游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一定成效;20122月在福建长汀县和连城县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有新的进展。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树钱是从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成长起来的,是亚太地区食用菌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国药学会药用真菌专业组成员,中国食用菌协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食用菌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微生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他195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长期在三明真菌研究所从事药用真菌的研究与开发,主持灵芝、蜜环菌代天麻、银耳抱多糖、银蜜片和冠脉乐片的研究,其中获1978年福建省科学奖2项、省科技成果奖2项、市科技成果奖1项。合著和主编专著有关药用菌书籍各一部,发表有《银耳深层培养研究》《蜜环菌固体发酵的研究》《常见食用菌的氨基酸成分的分析》》《淡豆豉生产工艺改革》《层卧孔菌深层发酵》《人工冬虫夏草研究和开发现状》《灵芝研究现状与展望》等论文。业绩突出,1979年被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被评为三明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8年被评为福建省科委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事迹被收入《中华人物辞海》。

还有曾金凤、颜淑婉、吴经伦、郭美英等一大批在食用菌专业方面的专家聚集于此,专业能力强,社会影响大,一批批食用菌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图为三明真菌研究所大门及车间)

image.png 

image.png 

 

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崛起

2000年三明市真菌研究所转换为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真公司),三真公司继续以真菌开发、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从事真菌的资料调查、分类、遗传、生理生化、育种驯化、新药研制、深度加工等研究。主要活动包括:野生真菌资源调查、开发和菌种分离驯化;优良菌株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与推广;药用真菌的开发和新药的研制;真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保健食品的开发研制和真菌产品深度加工;真菌技术情报资料的收藏、利用。三真公司主要科研成果和推广、转让及咨询服务项目有:武夷山、梅花山及全国主要区域的菌类资源调查;灰树花等野生真菌分离和银丝草菇、珍珠菇杯覃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金针菇、香菇、银耳、黑(毛)木耳、草菇等优良菌株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食用菌综合开发;人才培训;茯苓多糖的研制和维儿康、香菇松等保健食品的开发;天麻蜜环菌片、银蜜片、冠脉乐等真菌药物和150多种近千个品种的真菌优良菌种的供应;科技资料检索和翻译等。主要从事食()用菌科研、菌种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公司内设有生物技术孵化中心、技术部、菌种部、销售部、质检中心等部门,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菌种生产基地”和“福建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技孵化器”。

2022年菌种供应全国19个省约3000多家制种户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30多个种类,菌种带动农民和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生产的食用菌折算成产值超过100亿元,菌种供应占全国市场的8%左右。

三真公司建成了500㎡的“三真科技馆”,保存原三明真菌所留下的中外食用菌书籍13500多册,食用菌野生标本3000多份,是我国食用菌行业的第一个硬件大馆;生物技术孵化器已入驻小微创新孵化企业达10多家。三真公司菌种生产质量通过QS9000论证,注册有“三真”菌种、“皇盖”食用菌、“树花”药品等商标,保有食用菌菌株1500多份,常用优良菌株达150多个,黑木耳1398129,茶树菇3号、5号、20号,荆西口蘑、沙县口蘑、虎奶菇、大斗菇等一大批食用菌优良菌株,其中被农业部审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菌种就有15个。在国内率先育出用于木屑栽培的香菇杂交菌株;选育出国内第一个金针菇工厂化、商品化生产菌株;在国内最先提出发展珍稀食用菌战略,并对茶树菇、杏鲍菇、大球盖菇、大斗菇、虎奶菇、鲍鱼菇、香魏蘑等18种珍稀食用菌进行研究开发与推广。建成了年产可达100万瓶(袋、支)的一、二、三级菌种生产线,菌种质量稳定安全。

六十年来,从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到三真公司,生产的菌种供应全国各地,普及科学栽培技术,为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第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的发展

食用菌是个科技含量较高和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和“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效益高、灵活性大”的产业优势,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产典范。食用菌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是两高(高蛋白质、高质量)、四低(低盐、低糖、低脂肪、低热量)、五富(富含药用物质、美味物质、香味物质、矿物质、维生素),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高档食品,有“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素中之王”之美誉,更有其他食品无法取代的保健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食用菌营养、保健、无公害等功能的认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对食用菌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如我国在10年前人均食用菌消费不足1公斤,可现在已达2.5公斤,翻一番多。而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人均消费就超过我国目前消费水平的1倍多,如香港达5公斤,日本达4公斤。在餐馆、酒家食用菌已成为一种特色菜,在城镇居民家庭菜篮子中食用菌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食用菌的餐桌消费已成为一种趋势,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向我国进口食用菌,尤其是韩国、日本市场,香菇价格是我国价格45倍以上。有专家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成为人类消费的重要食品。

三明市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曾扬名海内外,产业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以将乐、尤溪等地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2020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鲜重)79.37万吨、产值40.5亿元,生产规模与产业总产值均位列全省第3位。将乐县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全县林木蓄积量1598万立方米,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食用菌年栽培量达到1亿袋以上,拥有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35个。尤溪县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尤溪县食用菌产业规模每年以 20%以上速度增长,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20年全县种植食用菌3.8亿袋,产量15.2万吨(鲜品)。尤溪县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现已成为全省食用菌产业核心区之一,拥有全国最大银耳瓶栽工厂化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香菇菌棒生产出口基地。

振兴三明农业,推动三明食用菌发展仍然是当前重要的课题,恢复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是推进食用菌发展的重要工作,对此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做好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农科院、三明学院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要依托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化食用菌区域布局,加快建立食用菌优势区,打造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打造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园,着力构建“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加快名贵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做大做强现有食用菌生产基地,辐射带动零星散户发展。通过多年持续发展,基本形成菌种研发、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显著提升,助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和乡村产业发展。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