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农场纪事

e三明   2024-09-29 16:32:25   阅读

■   戴  长  柏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凡在宁化一中上过学的人,都到过下沙农场,都有过青葱岁月里的种种往事。

据宁化一中校志记载,19696月-10月,老三届(即三届1966年-1968年)毕业生764人分批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911月,在县里的支持下,学校作出在下沙创办“五一农场”的决定。为此,中沙公社下沙大队调剂出300亩土地供宁化一中办农场使用。从1970年起,各班学生分批下农场垦荒种地。1974年,下沙农场升级为宁化一中分校,每学期一个年段住场劳动。1976年年底,分校改为农场,每班轮流下农场劳动一个月。1978年以后,每班下农场劳动的时间缩短为3周以内。

进驻下沙农场是从初二年段开始的。初一学生因年龄尚小,不必驻场劳动,每学期只需挑一担肥料送到下沙农场即可。当时大家挑的肥料以猪、牛粪为主,也就是猪、牛栏里朽蚀的稻草,这样的肥料一般不会很重。那时的孩子不娇气,课余时间普遍都要从事砍柴、挑水、捡兔草等体力和家务劳动,因此对于挑肥料这类农活普遍都能适应。也有一些体力弱的女同学用畚箕挑草木灰,只是路上难免有风,草木灰便一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到了农场已所剩无几。但老师同学们都不计较,把各自挑来的肥料往指定的肥料场一倒,便各自返程回家了。因挑送肥料是整个年段的数百学生,而从宁化城关到下沙农场又有13公里的路程,因此,学生队伍浩浩荡荡,战线拉得老长,就像一支远征的队伍,蔚为壮观,煞是好看。

读到初二,就要驻场劳动了。每学年一次,每次一个月,一个班级一个班级轮流过去。同学们自带铺盖、大米、课本和生活用具,到农场半工半读。印象中,老师上课的次数不多,学生以劳动为主。

到了农场,班主任让同学们自愿报名参加各个劳动小组,有生产组、砍柴组、后勤组等,生产组主要任务是挖地、挑水、种菜、养猪等,砍柴组负责到山上采伐散柴(不能砍树木,只能采伐小灌木或类似蜈蚣草的路基草),后勤组(一般由女同学参加)负责采购、做饭等后勤保障事务。

农场里有两座很大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分别是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每个宿舍里都摆放着二三十张木质结构上下两层的架子床,由同学们自由选择铺位。除后勤组的同学住在食堂宿舍外,其余同学都住在这两座宿舍里。当时正值春夏之交,晚上睡觉要挂蚊帐。入睡前的催眠曲,是帐外不绝于耳的蚊子奏鸣曲,以及室外田野里此起彼伏的蛙鸣声。

平时,各个劳动小组各自为战,只有在吃饭和睡觉时才聚在一起。睡觉前一般是扎堆讲故事、做游戏,或是嬉闹一番,否则都不肯上床。常有顽皮同学自告奋勇出来表演节目,为大家增添了不少乐趣。刘同学和高同学是班上的活跃分子,他们有时表演斗鸡,即一只脚独立,另一只脚弓于腹前,前后跳跃攻击对方,以对方摔倒或双脚着地为胜。有时表演棍术,他们其实没有学过武术,只是找来两根长棍,临时编排,一攻一守,倒也有模有样,配上他们夸张诙谐的表情,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农场里,无论是哪个劳动小组(后勤组除外),都有一个共同科目,那就是积肥,每人每天要完成积肥5公斤左右,且不能影响白天的正常劳动。于是,不少同学鸡鸣即起,左手提着粪筐,右手拿着粪夹,沿路寻找牛粪或狗粪。猪是圈养的,路上极少猪粪,如果有谁的粪筐装满猪粪,那准是到农户的猪圈里偷来的。遇上一大坨牛粪,心里就会像捡到宝一样高兴,它意味着一天的拾肥任务基本完成了。不过这种机会很少,大家夹得最多的是零散的半干牛粪和小团狗屎,很不压秤。因为天刚蒙蒙亮,我们看见路上黑色的东西就往粪筐里夹。有次夹一团黑粪夹不住,居然会跳,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蹲在路边的癞蛤蟆。心中哑然一笑,却听见前方不远处传来一个老汉的声音:“年行(háng音,年份之意)不对,狗屎也蹦蹦飙!”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早起拾肥的老农,遇到了和我类似的情况,老眼昏花又辨不清跳动的是什么东西,便自怨自艾地发句牢骚。等到天大亮时,路上的动物粪便早已被同学们收拾干净,大家便回农场交差。此时,农场的肥料场早有一位女同学手持一杆勾秤,气定神闲地站在高高的粪堆旁边,等着为同学们过秤,每称完一个,就在专用簿上记上一笔,就像生产队记工员为社员记工分。其实,拾肥的多寡并没有相应的奖惩规定,只是给了每位同学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罢了。

农场里的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自带的大米,早餐的稀饭也是同学们上交的大米煮出来的。午餐和晚餐,同学们按各自的饭量,把洗净的大米装进自带的饭盒(罐)里,放到食堂的蒸笼架上。到了开饭时间,大家各自去取,有的坐进食堂里吃,有的蹲在食堂门口吃。食堂供应的菜除豆腐、海带和肉类外,全是同学们自己种的。大多数时间,食堂供应的是各种蔬菜和豆腐烩海带,偶尔供应肉菜。蔬菜一分钱一份,豆腐烩海带等较高级的菜品每份要2分以上。多数同学买最便宜的蔬菜,个别同学甚至不买菜,把饭端到宿舍里,就着自带的咸菜或豆腐乳吃饭。农场的顶级菜肴是鸭子兜汤,不过没有经常煮,偶尔在节假日才煮一回。吃过的同学说味道实在太好了,我和几个没买过的同学听了不作任何表态,只是伸长脖子咽一下口水。

离下沙农场不远处的下沙村村口,开有一家食杂店,这是同学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店里最吸引我们的,是一角钱一块的圆形馅饼,糖多油足,吃了很解馋。邀个同学去店里,买一块馅饼,掰一半给同学,是一件很愉悦的事。可惜当时钱少,只能偶尔奢侈一下。店主是个五十开外的盲人,他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心里格外亮堂。你只需说一下要买的东西,把钱递过去,他立马能摸出钞票或硬币面额的大小,分毫不差。往年有个恶作剧的学生,裁了几张质感相似的纸张去骗他,结果当场被盲人店主识破,遭到严厉训斥,这以后,再也没有学生敢去诓骗店主了。

除了下沙食杂店,同学们爱去的地方还有5华里外的中沙墟场。中沙是公社所在地,5天一墟。每逢墟天,同学们便会主动把当天的任务提前完成,然后三五成群去中沙赶墟。到了墟场,已时近中午,我们先是从头到尾把墟场街道逛一圈,然后又返回到街口的饮食摊点,吃上一碗兜汤或是海带豆腐汤,才心满意足地离开。说到底,大家还是为了解馋而来。

农场的路口,公路的另一侧,是中沙公社的一个制糖厂。这个糖厂季节性生产蔗糖,平时见不到工人,只有一条粗大的烟囱高高耸立。糖厂前方不远处,是一条宽约10米的蜿蜒小河。河中波光粼粼,时有成群的小鱼逆流穿梭。傍晚时分,我和砍柴组的几位同学常到河边洗漱,伴着天边绚丽的晚霞,村舍袅袅的炊烟,途中暮归的老牛,河畔茵茵的绿草,身心惬意而放松。

初中阶段,是身体的初步发育阶段,常有同学说爱慕某女同学的,但没人敢去向对方表白,一任情感随时光流逝。20年前,我们当时的初中五班开同学会,参观了下沙农场旧址。我想,大家更多的是去寻找当年那份若有若无的朦胧情愫,以及遗落在岁月深处的青涩情怀。可惜,下沙农场早已时过境迁,面目全非。惟有农场前面的那条小河,依旧静守时光,清澈如许,不舍昼夜奔向远方。

下沙农场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后,有了新的归宿。1981113日,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宁化一中校办下沙农场调拨给宁化四中作校办农场的通知》,决定把原宁化一中校办农场(下沙农场)调拨给宁化四中建立劳动教育基地。

1982年,县里在下沙农场开办宁化职业中学,便把属于宁化四中劳动教育基地的农场土地全部划归宁化职中管理。1986年,宁化职中迁往城关北山,大部分水田、菜地、水塘、果山归还下沙村,农场土地面积仅剩103亩左右。1986年到19918月,学校安排一名老师驻守农场,从事房产、田产的管理和部分生产活动。19901月,县政府决定将原职业中学经营的下沙农场划拨县林委作为林业综合实验场,但县林委一直没有去接管这片土地。直至19971月,县国土局确权原下沙农场103亩土地归属宁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所有。现有农地70余亩,另有数座教室、教工宿舍、教工膳厅、教工厨房等,水电设施齐全,道路平整畅通,已全部租赁给宁化县三和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昔日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成为了机器轰鸣的企业工厂。

下沙农场虽然离我们远去,但青葱岁月里留下的一个个美好瞬间,永远定格在心间。

 

(本文作者系中共宁化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



来源:e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