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 青
1958年,在解放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三明市初步建成福建省重工业基地,有了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等一批工业企业。1959年夏,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视察三明市,三明市委书记张维兹向陈丕显提出上海支援三明一些轻工企业,陈丕显当场予以答应。随后十多年,有十几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支援三明建设。
第一批支援三明的企业,于1960年至1963年间,大多以人员带设备带技术的形式,整体搬迁进入三明。主要有这一些,1960年3月,上海三星糖果厂整体搬迁到三明,更名三明食品厂。1960年11月,上海长宁印刷厂迁入三明,成立三明日报印刷厂,后更名“福建省第二新华印刷厂” 。1961年1月,上海中国金属制品厂分两批迁入三明,更名为三明市金属制品厂。1961年3月,上海市奇美内衣厂全厂职工70余人连同设备迁入三明,改名三明市第一服装厂。同年3月,上海永久皮鞋厂全厂50余人连同设备迁入三明,更名为三明市皮鞋厂。1961年11月,上海傅振兴五金厂迁入三明,称三明市五金厂。1962年3月,上海玻璃仪器厂和上海协隆玻璃厂抽调一批生产骨干和一个建厂领导班子,支援三明工业建设,建立三明市玻璃厂。
1964年,国家部署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福建省在省内地区进行小三线建设,三明市山区再次迁入一批企业,其中从上海迁入的有:1965年10月,上海永昌五金厂迁入三明,更名为三明市无线电元件厂。1966年10月,上海公私合营立丰染织厂内迁三明,更名为福建省三明印染厂。1967年4月,上海公私合营泰昌胶合板厂迁入三明,更名为福建省三 明胶合板厂。1970年10月,上海国棉第26棉纺织印染厂连同设备及全部职工1700 余人迁入三明,企业定名为三明纺织厂。
上海是当时全国繁荣发展、走在前列的大城市,工业产品质量蜚声全国,上海企业的干部工人生产生活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显然先进发达、优越富裕。当时上海迁入三明企业的党员、干部、工人、家属,来到荒山野地、荆棘丛生、有待开发的三明,以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的精神,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从荒地山岭上建起一座座工厂,参与了三明的建设,付出了青春、智慧、辛勤和汗水。
上海迁明企业是上海支援全国、全国一盘棋的具体实践之一。1949年,在上海财经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方针,体现党和国家既重点突出又统筹发展的定力远见。1958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上海首先提出“全国一盘棋”并在全国推行,“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大局观念”的理念。从解放后直到现在,作为工业龙头的上海大城市支援全国建设的策略具有持续性,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形式。1960年至1963年上海支援三明建设以及1964年至1970年支援三明小三线建设,上海连续两批次支援三明建设,迁入三明各类企业达十几家,是“上海支援全国”“全国一盘棋”发展方针的具体实践和有机组成部分。
上海迁明企业完善三明工业体系,促进三明工业发展。1958年三明市初步建设福建省工业基地时,三明工业企业以重工业为主,上海先后两批次各类轻工企业的迁入,极大地完善了三明的工业体系,使三明工业体系趋于平衡。 曾凤清、黄宝琴在《沪明情深:跨越一个甲子的牵手 》写道:到1970年,三明“集聚了福建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建立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让三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扎实的工业基础。”不少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如三明纺织厂的奔鹿牌细纱,印染厂的花布,服装厂的金鱼牌衬衫和食品厂的鹅牌咖啡茶等等一系列产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明市委发展“五小”工业政策的指导下,迁入三明的三明市金属制品厂一分为四,发展成四个厂,光学仪器厂、 标准件厂、铝制品厂和机床附件厂,后机床附件厂又更名为三明市冷气机厂。
上海迁明企业促进了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缩短了贫富之间差距。三明原来是个“小小三元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豆腐,城外听得见”的贫穷落后的山区小县城。上海迁明企业迁入后,艰苦创业,大力生产,大多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三明市食品厂,据侯水泉《忆上海三星糖果厂迁入三明经过》:“从全面投产到1961年年底,三明食品厂共完成工业产值400多万元,向国家上缴利润100多万元,相当于三明市投资迁厂费用60万元的1.64倍,也就是说,我们仅用了1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赚回来1个半多点的食品厂。此后,三明食品厂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润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成为三明市市属工厂中的上缴利润大户,也成为福建省轻工业厅的食品生产重点企业。”上海迁明企业融入三明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三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59亿元。到改革开放前,三明GDP位列全省前列,可以说迅速地改变了三明的贫困面貌。当时我省其他地区的农民,纷纷到三明打工,以能在三明谋得一份工作为荣。
上海企业能够迁明,是上海、福建、三明主要领导大局胸怀、责任担当和上海迁明企业工人家属响应号召、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据余震岳回忆,陈丕显视察三明期间,三明市委书记张维兹向他汇报三明工作时,请求上海补全三明一些轻工企业。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当即表示,三明重工业已基本定型,轻工业还需要发展,可以从上海搬迁一些轻工业来三明配套。在场的省委书记叶飞十分赞同。陈丕显回上海后,立即着手部署上海迁明企业。上海迁明企业确定后,广大企业党员干部工人家属积极响应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不少带着老小,离开大城市,来到艰苦山区落户,投入到三明的建设中。没有巨大的大局意识、责任担当,和建设国家、支援三明的忘我情怀,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决定的。
当时三明生产落后、百业待兴、市场紧缺,企业迁来三明,提高了生产力,调整了经济结构,弥补了市场不足,上海迁明企业为三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作者黄奕杰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供职于三元区计划生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