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建国
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初期,从上海来支援三明的不仅有18家企业1万多名员工,还有一支建筑工程公司员工队伍3000多人,他们为三明森林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图为丰富的三明林业资源)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群山莽莽,林海茫茫,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林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而森林工业却相对比较落后。1961年初,福建省林业厅将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提上议程,在南平成立福建省林业工程公司,迈开森林工业建设的新步伐。此时,上海市委动员和组织一批建筑工人,支援福建林业建设。3月中旬,26岁的共青团干部史凭如和张聚杰两位同志受上海市建工局的派遣,到位于南平的福建省林业工程公司打前站。出发前,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张浩波同志找他们谈话,勉励他到福建努力工作,发挥上海工人阶级的先锋模范作用,做支闽员工的榜样。
1950年1月,史凭如15岁,因家庭困难,读初中二年级辍学,进入中华书局中华厂当学徒。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头脑比较活络,很快就崭露头角。1952年被推荐参加“民主改革”工作队,到建筑企业工作,参与许多重大工程建设,还参加过全国青年代表会议,听过胡耀邦同志的报告,更得到团市委书记张浩波的直接和具体的指导,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青团基层干部。史凭如表示,一定不辜负党的教导,不辜负上海工人阶级的期望。他和张聚杰先期到福建南平,后来他分配到三明。与此同时,霍山成、高翔两位同志带领上海第四、第五建筑公司的支闽职工先期到达南平地区顺昌县建西镇,成立第一工程处(简称“一处”)。4月,刘学信同志带领上海第一、第二、第三建筑公司的支闽职工到达龙岩县溪南镇,成立第二工程处(简称“二处”)。同时,刘梅生同志带领的上海市的区属建筑公司的支闽职工到达三明地区。职工中,大部分是中青年人,青年中,共青团员占很大比例,他们胸前的共青团徽闪耀着光芒。
支闽职工初到三明,虽然大家有思想准备,但是困难远比想象大的多。大都市长大的建筑工人,初到逶迤群山、浩瀚林海中,一时很难适应山区环境,没有宿舍、食堂、饮用水、蔬菜,真正是一穷二白,但大家没有向困难低头,白手起家,自己动手砍毛竹搭盖简易宿舍、食堂;到深山寻找水源,用毛竹做水管引水到食堂;开荒种菜,菜还没有长大,先派人到市区买一些青菜、萝卜、榨菜、大葱和盐巴、酱油;大山气候多变,白天十分闷热,晚上寒风刺骨,又有山蛇出没,花蚊子盯咬,不少人得了感冒、疟疾。工人朱伯泉小腿不慎被竹片插伤,自己忍痛把竹片拔出来,稍做包扎又继续劳动。这批上海森林工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终于在山区扎下了根。初步稳定下来了,就开始修建林业公路。有了路,才能把砍伐下来的原木运出大山,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支援三明的森工职工,先后在永安县的大湖、山竹坑、莲花山,明溪县的梓口坊、福田寨,三明市的渔塘溪、中山坂、双江等地修筑林业公路,工程处本部除了几名负责联络、接待、上传下达的留守人员,书记、主任和办公室人员都到生产第一线指挥和办公,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一起参加劳动竞赛。公司实行大小礼拜制,即小礼拜不休息,两星期休息一天。每人每月还要在业余时间敲3立方米小石子,供修筑林业公路用。为完成任务,领导与员工一起挑灯夜战,山间处处充满“咔哒咔哒”敲小石子的声音。
为了便于领导,1963年,省林业工程公司计划将二处迁到三明市,初步选址在列东的三明地区第二招待所旁边,计划报送省林业厅,厅领导研究认为,要在三明建设一个较大的林业基地,林业工程公司应该建在三明市南郊的荆东村,把荆东、荆西连成一片。当时荆西镇交通便捷,辖区内有火车站、汽车站、水运公司、搬运公司,还有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江西省石城县设立的林业、盐业、供销、百货、建材、金属、农副土产办事处、中转站计20多家,我们可在荆西建设一个较大的木材转运站。省交通厅马佃友副厅长亲自到三明现场指导,决定二处安置在荆东,与三明地区黄沙工程队为邻,自己设计、施工,很快盖起了一座3层的办公楼和一批红砖黄墙的宿舍,当地群众称其为“华侨新村”。同时,在沙溪河对岸荆西村挖平一座小山头,为平整大量土方,工人们开展劳动竞赛,装满泥土石块的双轮板车、独轮车来回穿梭,手推、肩挑,夜以继日地苦战,终于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建成了这座全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之一的荆西贮木场,荆西贮木场与荆西火车站为邻,每天将三明林业资源源源不断运送到全国各地。
1964年4月,支闽三年期满,上海市委派遣以市建筑工会主席丁盛雅、市劳动局钱进处长为正副组长的50人工作组到福建,深入到支闽职工的单位,了解情况。上海的工作环境、工资福利、生活条件,要比福建山区优越得多,谁不想回上海呢?但是,当组织上希望大家留下来,继续支援福建林业建设,绝大多数职工还是安心留下来,最后只有10% 的特殊困难职工回到上海。在留下来的职工中,家属在农村的,准许将户口迁来福建三明、南平、龙岩等地落户,这些迁来的妻子、子女大部分很快找到工作,成为新一代的福建人。史凭如回忆,有一次二处开会,给每一个职工发一只水杯子,这哪里是“一杯子”?而是“一辈子”。大部分职工一辈子成为三明人,有的“下一辈子”(子孙)也是三明人。他自己于1961年10月与二处职工医院的林宝玉结婚,第二年同一天大儿子出生。夫妻俩育有两男一女,一家子在三明扎根,如今已四代同堂,他们都自豪地称自己是“新三明人”。
1970年12月,二处下放归三明地区领导,并与黄沙工程队合并,成立三明地区基建团,后改名为三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1983年体制改革,三明地区改为三明市,三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改称为三明市建筑工程公司。名称有变动,但新一代三明人初心不改,三明市建筑工程公司的职工依然活跃在福建省各地市的基建战线上。
1995年,史凭如从三明市建筑工程公司工会主席位置上退休。他记忆,公司先后完成三明市东新二路一条街、三明市图书馆(原馆)、三明市影剧院以及三明纺织厂、三明制药厂的基建工程,到这一年,公司共承建厂房、矿山、医院、学校、影剧院、车站、住宅等共300万平方米,筑路462公里,修建大中型桥梁25座,创优质工程112个。上海建筑支闽职工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更是谱写了半个世纪的沪明情。(图为三明市区东新二路这一条街,是上海建筑工人修建的,如今更加繁荣美丽。)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元区人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