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上海,远离上海:上海市地方国营闽北农场的故事

e三明   阅读

■   韩   磊

苦不苦,想想闽北砍毛竹;累不累,想想创业老前辈;难不难,想想迁场那一年。

这句话,是老一辈上海监狱民警们常常用来相互勉励的警句,也凝结了解放后上海农场监狱听党指挥、迎难而上的创业史、发展史和使命担当。

让我们一起追随第一代农场创业者的脚步,穿越60载历史时空,到当年福建北部的金溪河畔,再一路前往安徽南部的军天湖边,去追寻那段上海监狱系统开基创业的峥嵘历程,回顾那段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火热岁月。

1958年3月,上海市委作出“去福建省境内建立劳动教养农场,发展原料基地,为上海市工业服务”的决定,在毛泽东同志的关心下,与福建协作商谈后确定在福建北部筹建农场。

1736757012650.jpg

1958年6月18日,先遣工作组50名民警从上海北站出发,前往闽北勘察资源和选定场址。激情燃烧的岁月,前辈怀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吃苦精神,走上了开荒之路。80余华里的崎岖山路他们走了一天一夜,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溪水;衣服湿透了,拧干再穿上;脚板起泡了,挑破继续走。艰苦的环境没有阻滞他们的脚步,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负使命,尽快完成定点工作。

 

1736757028014.jpg

与此同时,第一批民警和改造对象已经在紧锣密鼓地集结。四天后的6月22日,首批161名民警带领1004名改造对象,从上海出发,历时四天,安全抵达将溪乡。到9月29日,400余名紧急抽调的青年民警,分8批,带领8114名改造对象迁移至福建省泰宁、将乐、顺昌、邵武、浦城等地。这,就是军天湖监狱历史上的第一次“迁场”,从上海到闽北。

1736757066508.jpg

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穷苦的闽北山区,我们的前辈时刻不忘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一到闽北,他们就组建农场临时党委,建立上海市地方国营闽北农场。下设四个分场、民警排、医院和顺昌办事处;总部设在泰宁弋口(弋口为梅口乡前身)温家坊,划分为弋口、大坑、横源三个中队。第二年3月正式成立农场党委,建立五个党支部,把党旗插到了艰苦的山区,把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到了新的天地。

1736757085835.jpg

一到闽北,他们就投入热火朝天的建设。第一批抵达的民警,仅用6天时间就盖起29间竹房,解决了民警和改造对象的实际生活问题;迁场后四个多月,就开荒890余亩,栽果树2000余棵,油茶1000余株,创造出不菲的经济价值,为上海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四年时间,前辈们在闽北开发了农业、林业、竹业、木业,仅耕地就达到1.8万余亩。

1736757102409.jpg

一到闽北,他们火速落实组织交付的任务。首批民警到闽的第三天,就不顾舟车劳顿带领改造对象一起上山砍毛竹,三天时间取得了2万余根的战绩;之后四年时间里,累计砍毛竹166万余根,其中有107万根运往了上海,有力支援了上海城市建设。

1736757117957.jpg

回首前尘往事,前辈们义无反顾告别上海的亲人,在陌生又艰苦的地方付出青春年华,他们的抉择真实演绎了“为了上海,远离上海”,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为持续巩固农场作为上海的战略空间和蓄水池的地位,默默坚守在域外农场广袤的土地上。

前辈们的无私奉献,不仅体现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更体现在对组织对大局的绝对服从。1962年6月,因战备需要,闽北农场需要在短时间内迁至安徽省宣城县境内。一边是党的号令,一边是千辛万苦建设的新家园。前辈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割舍闽北的心血成果,踏上了二次迁场、二次创业的征途。

那时,农场的负责人是魏林生同志。解放上海后,这位革命伤残军人主动让出上海市区的工作名额,举家投身苏北农场的创建工作。

1736757150082.jpg

1960年10月被派往闽北农场工作后,他就靠一把油纸伞、一根拐杖、一双解放鞋,穿山越岭到各个分场部门实地走访调研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场民警和改造对象平稳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

1736757172765.jpg

1736757209780.jpg

1736757212846.jpg

接到迁场指令后,魏林生立即投入紧锣密鼓的工作中。在他的精心谋划、妥善安排下,400余名民警押送近7000名改造对象,携带档案、物资,水路、公路、铁路几经辗转,经由福建、江西,绕道上海,途经浙江、江苏,最后全部安全抵达安徽南部的新场址。由于组织工作严密有序,以至于福建人惊叹地说:一天之间,上海人突然都不见了。魏林生同志心里装着整个农场,却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家人。浩浩荡荡的北上车队,曾落下了一个13岁的女孩儿,那是魏林生同志的女儿,她没有接到任何迁场搬家的通知,最后还是学校老师把她送上了去安徽的火车。而魏林生同志自己,却因积劳成疾,于1973年6月倒在了工作岗位,终年52岁。

1736757260416.jpg

两次迁场创业,数十年艰苦奋斗,前辈们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上海监狱系统民警。“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创建农场的初心使命在后辈们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至今,很多农场监狱的后代们正战斗在上海司法行政各条战线上,其中也包括我,一名工作在五角场监狱的警三代。1988年,一支《红烛颂》,再现了创业的艰苦与热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成为军天湖民警的价值追求,此后,红烛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上海监狱民警干事创业、逐梦扬帆的基因传承和精神家园。

回首来路,岁月深处依然流淌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红烛”颂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无论是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还是在疫情防控的阵地中,前辈们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砥砺前行,这份坚守将由我们薪火相传,为上海的平安法治建设不懈奋斗!

(来源:上海市司法局官方网站,本文题目与内容略有改动。简介:闽北农场——全称为上海市地方国营闽北农场,是上海市军天湖监狱的前身,自1958年6月25日至1962年7月底止,在闽历时四年。)

(本文讲述人系上海五角场监狱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