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劲光
2024年8月中旬,我和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国清相约,聊聊沪明往事,他满口答应,很快我就来到了位于翁墩物流园的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从三明纺织厂到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延续了50多年,早期是上海人最集中的工厂,多达 4000多名职工,至今延续着上海人的元素,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望着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牌子,内心充满着敬意。(图为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国清)
聊起沪明往事,这让我们回到了难忘的岁月。骆国清成为三明纺织厂的见证人,他小时候从上海跟着父母来到三明,踏入了深山密林的地方。骆国清讲到初来三明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他出生于1964年,怀着好奇的心情,他跟随支援小三线建设的父母登上了火车,刚到三明时,“心理落差实在太大”,因为那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一座城市,只是一个大工地,商店很少,四处都是低矮的平房,列东的街区只有列东街和人民路(今东新二路)这两条,总长不足500米。那时候人们说到哪去,从来不说路名,都是说‘三钢’‘三化’之类的厂名。东新四路旁栽种的香樟树伴着骆国清一同成长,目睹了三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沙溪河上的浮桥变成了如意桥,泥浆路变成了水泥路,平房变成了高楼,往来沪明之间的交通工具,也由蒸汽火车变成了高铁飞机,工厂退城入园,三明的天更蓝,水更绿了。
1981年,骆国清进入三明纺织厂工作,整整43年,伴随着三明纺织工业的发展,世事沧海桑田,从一名普通的员工工作开始,如今已经担任福建省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第十二个年头。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不忘初心,为三明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奉献。虽然出生于上海,童年在上海生活,说起话来,还有一口上海腔调,但他在三明生活50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一代三明人,第二代上海人。
骆国清作为三明纺织厂的一员,三明的新一代建设者,在上海老师傅们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中,把他们的优良传统学到手,在工作中保留着他们的“工匠精神”,熟练地掌握各种先进织机,勤勤恳恳、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地工作,一步步成长为工厂里的技术骨干。1985年,他通过成人高考回到上海,进入上海职工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到了三明、回到纺织厂,又投入到厂里第一线,先后担任过工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2013年企业改制,他经职工海选进入董事会,担任副总经理,2013年出任总经理。
从事几十年的纺织工作,企业如何发展,他有着清晰的思路,他介绍着三明纺织走过的不平凡的路程。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20年的无锡庆丰纱厂,后于1937年8月在上海筹建新厂――上海保丰厂,1955年9月变更为公私合营上海庆丰棉纺织印染厂,1960年6月1日庆丰与达丰二厂合并为“公私合营静安棉纺织印染厂”。1966年,三明纺织厂开始建设,总投资1382万元。1968年7月经上海市棉纺织公司批准“静安棉纺织印染厂”统一更名为“国营上海第二十六棉纺织印染厂”。1970年1月至1971年3月,分三批内迁至三明。
由于时代需要,大量的上海职工随厂入明。在“边建设、边搬迁、边安装、边生产”的原则下,这支“精锐部队”撑起了三明纺织厂。那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岁月。“吃住简单,每天早上6点上班。下班后,他们还帮着农民下地干活。虽然条件艰苦,所有老建设者们一样,他们满怀激情,苦日子过出了甜滋味。
1980年12月,第二纺纱车间建成投产。1990年第二织布车间竣工投产。1994年8月,年产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正式投产。2000年初,三明纺织厂以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全员持股的方式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1月由福建省闽申实业有限公司整体收购的形式实现股权集中,2013年6月企业为谋求更大发展,按现代化经营模式要求,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三明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区企业“退城入园”、美化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三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启动整体裂变搬迁改扩建工程,将企业一部分搬迁至陈大翁墩物流园,一部分搬迁至宁化城南工业园。在宁化投资兴建的“福建省奔鹿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纱生产线于2016年4月投产,规模为棉纺锭7.8万枚;无纺布生产线已完成2条生产线的安装,初步具备投产条件。2020年4月,三纺完成整体搬迁,从列东街道新市北路489号(现沪明小学、沪明幼儿园和锦绣家园、康城雅居所在地块)搬迁至三明市城市物流园(翁墩物流园)德安工业区40号,占地面积193.16亩,设计规模为棉纺锭13万枚,年产值2.5亿元。主要生产包括各类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用纱线以及多功能高级帐篷材料、内饰材料、膜结构材料等特殊装饰用纱线等高档纺织品用纱线、多组份纱线、差异化纤维纱,其中一车间约6万枚纱锭已经于2018年初投入生产,二车间已安装投产3.8万枚纱锭(1008锭细纱长车共64台,已安装调试38台),后续26台细纱长车正在陆续安装调试。
公司生产的“金雀”牌纱线获得过国家银质奖章,还被评为“福建名牌产品”。公司是福建省第十届至十四届连续五届省级文明单位,福建省纺织工业先进集体,省诚信经营先进单位,全国纺织行业纳税百强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8年4月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09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获评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23年12月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幸福企业”省级试点单位。
骆国清对公司情况了如指掌,对三明整个纺织行业十分关注,他欣慰地告诉我,三明高端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其中纺纱规模已超过300万纱锭,居全省第二;水溶性纱系列产品,占国内市场60%。三明是福建纺织工业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纺织产业发展,强化全市“一盘棋”思路,加快推进高端纺织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产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化纤、纺纱、织造、染整、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等延伸完善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三明市聚焦做优龙头、产业集聚发展、服务优化等方面,不断提升纺织产业集聚度、刷新智改数转新速度,多措并举推动我市高端纺织产业集群“焕新提质”、加速崛起。今年上半年,全市纺织产业134家规模企业实现产值166.8亿元,同比增长4.7%。
谈起三明纺织厂的经历,他总是滔滔不绝,在他的身上能感受到对父辈一代的尊崇。有时间他时常都会去看望健在的第一代上海人,陪他们说说话,看看他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企业老一代团结协助、精益求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上海劳动者,无私奉献着心血和汗水,才建起了三明这座城市。
他多次到1958工业纪念馆走访 ,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让他心潮澎湃,特别三明纺织厂留下的物品,总是让他久久不能释怀。他不无遗憾地说,三明纺织厂在搬迁过程中,销毁了了大量遗物,实在痛心,现在留下的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五十余年的三明生活,让他对三明充满着深情。每当走在市区的繁华街上,看到沪明新村、沪明路、沪明小学的名称时,他都有别样的感觉。谈起他读过书的三明纺织厂子弟学校、三明二中,仍然饱含深情。
他说,很多上海人来到三明,寻找那缠绕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梦,任何的语言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这梦境的模样,这一切真的一直都藏在他们的心里,找不到合适的语言道出,只知道一种情愫让他们来到这里,不光是游览风光,更是一种灵魂的栖息。自己身在三明,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褪色,对三明的情感一往情深。
骆国清总是深情凝望着沙溪河,流淌的河水见证了三明历史的变迁,这一片曾经寂静的小山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聚集着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如今变成了繁华的山城,每个角落都充满活力。白天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车辆奏响了城市之音,熟悉的早晚高峰,城市的霓虹灯光,是城市生命的律动,秋天渐近,莺飞草长,城市在葳蕤秋色中欣欣向荣。他在沙溪河边漫步,总是会遇见不少熟人,特别是久违的上海乡亲,在亲切的问候中洋溢着最诚挚的笑容。他相信,三明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文作者系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