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e三明   阅读

 

杨时精神是杨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后人的胸怀境界、意志品格和价值追求产生过重要影响。目前,杨时研究领域关于杨时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总结、概括和提炼出体现杨时文化特质的,反映杨时精神品格,得到大家广泛认同的杨时精神。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笔者不吝鄙见,把杨时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概括为“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试图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杨时精神,意在抛砖引玉。(图为江苏省无锡市杨时创办的东林书院)

image.png

一、杨时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诚学穷理”

所谓“诚学穷理”是指杨时“笃钟理学”,学道悟道,孜孜以求,心无旁鹜,潜心钻研,矢志不移的恒心和毅力。它是推动杨时一生不断进取、道德自觉、完善人格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它是杨时得以倡道东南并成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的根本途径。

“诚学穷理”首先表现为杨时对二程洛学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从弱冠时起杨时就以道学自任,两次往颍昌、洛阳求学于程颢、程颐。他努力向学,终生不渝,终成正果,取得了“倡道东南”的功绩。杨时成了继承、传播和发展二程理学的主将,为其三传弟子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洛学在北宋时曾两次遭禁,学者谈“洛”色变。但杨时却坚持承传洛学,更加凸显出其磐石般坚定的诚意。程颐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回到洛阳,了解到自洛学遭禁,他被流放涪陵后,程门弟子多数改从佛学,只有杨时和谢良佐坚持承传洛学,他因此叹到:“学生多流于夷狄,唯杨、谢二人长进。”正因为有杨时的诚意求道,倡道东南,又经罗从彦、李侗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后来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立了闽学。北方的二程洛学终于在南方长成参天大树,结出闽学这一丰硕果实。清代张伯行对杨时的评价是很中肯的:“先生为程门高弟,游、杨、尹、谢四先生中,独推先生之学最纯,先生之信最笃。”

其次,“诚学穷理”是杨时求道的要诀。他在学习二程洛学和传道东南的过程中,在“穷理”上下功夫,坚持学中悟,悟中传,如此循环往复,以至越学越悟越传,对洛学的研究越深,从而丰富并发展了洛学。杨时于北宋绍圣二年两次写信给程颐老师,探讨《西铭》一书的主旨——“理一分殊”说,就是他“穷理”的一个突出例子。从这里可看出,学道求道,没有“穷理”的精神,就不可能吸纳前人的思想文化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这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也是很有启迪的。

 再次,“诚学”所讲的“诚”,既是杨时一生追求的道德目标,又是杨时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圣人是精神境界最高,人格最完美的化身。两宋时期的理学家认为圣人可学而至。濂学创始人周敦颐视“诚”为至高无上之宇宙本体,说:“诚者圣人之本。”在《中庸》里“诚”就作为天道观的一个基本范畴经常使用。杨时非常推崇《中庸》,对其中的“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

“夫诚者,天之道,性之德也。”杨时把天之道和性之德结合起来。他在《礼记解义》中说:“道一也,有天人之辨,贤圣之别者,诚与诚之者异而已,其归无二致也。”“自诚而明,天之道也,故谓之性。自明而成,人之道也,故谓之教。天人一道,而心之所至有差焉,其归则无二致也。故曰诚则明,明则诚也。”人要从“诚之”方面下功夫,安于事,行于果,那样就可以由明而诚,并最终上达天德。

杨时完善人格、崇尚德行的目标不是自己,而是全社会。北宋微宗在位期间,杨时“首以诚意”进言,《上渊圣皇帝》疏:“臣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一身之修推而至于天下,无二道也,本诸诚意而已。”明确强调做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的道德修身的重要。国君的人格完善,唯一途径就是修养。

杨时所倡导的“反身而诚”,注重从人的内心去寻求的思想对后来的朱熹,特别是明代的阳明心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诚”把天人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导引申到道德主体对“诚”的运用,这对提高当今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形成完美人格乃有启迪意义。(图为清代杨时后裔贞节牌坊,现杨时纪念馆)_看图王

image.png

(二)“尊师重教”

尊师重教,是指杨时尊重老师、敬畏学术的优秀品格和兴教立学、教书育人的远大志向。“尊师重教”是“诚学穷理”之果。“程门立雪”这一千古佳话为后人树立了尊师重教的榜样。杨时“笃钟理学”→“程氏正宗”→“倡道东南”→“闽学鼻祖”,展示出一条能启示后人奋进追求的励志求学之路。

受杨时的影响,其得意门生罗从彦不惜变卖家产,从家乡沙县徒步千里赴浙江萧山向老师请教,还到洛阳向程颢问学。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感恩尽礼,将去世于汀州武平县学任上的师尊罗从彦归葬于故乡。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进士及弟后,从崇安徒步到延平向李侗问学,从此摒弃释、道杂学,一心向儒,穷研圣学,终成大器。

杨时一生勤奋研习,深究学问,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作为学连洛闽的宗师,杨时正是通过兴教立学来倡道东南的。程颐的“吾道南矣”最终通过杨时的兴教立学得以实现。杨时首创东林书院,聚徒讲学十年,还先后在福建、浙江、河南、湖南、湖北等地讲学,弟子千余人,著名的有罗从彦、张九齡、吕本中等弟子,成为南宋初期最有影响的学派。王孙蕃《杨龟山集》原序载:“有宋名儒继出,几以百数,鼓吹正学,羽翼圣经,上传洙泗,下接濂洛,海滨之士称邹鲁焉,然破荒开辟,实自龟山先生始。”

杨时倡道东南,在福建的成果最为显著。一方面,杨时传扬了洛学,给福建带来了崭新的思想;另一方面,杨时本人也进行了很多思考,其研究学问的思想和方法直接影响了罗从彦、李侗、朱熹,这正是由洛学逐步向闽学过度最终成为闽学思想体系的中间环节和渊源所在。可以说,没有杨时的东南传道和思想解放,便没有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的可能性。

杨时的教育思想还突出地表现为教书育人。杨时把传先圣之道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倾力著述,以书传世。他提倡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读书与做人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主张把个人修养与实现理想社会联系起来,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极力勉励学生要珍惜时光,自强不息。他还创造了一种既是“讲学之方”,又是“养心之要”的“默坐澄心”、“于静中体认大本”的独特修养方法,并一直为其门人后学所信守,“以主静为宗”被称为“龟山门下相传指诀”(李延平集·卷三)。罗从彦将其传授给李侗,构成了早期闽学追求“静养”境界的特征。“延平四贤”都向往“平淡”生活,安平乐道。从杨时到朱熹,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使中华民族主体文化儒学中断的道统得以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杨时尊师重教精神对客家文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客家耕读兴家的祖训不断弘扬。时至今日,将乐农村客家人的大厅内正中设“天地君亲师”神位,把“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尊师重教之风由此可见一斑。“程门立雪”启迪着一代代的莘莘学子勤学好问,笃志求道,学以修身,学以致用。

(三)“爱国怀乡”

爱国怀乡是指杨时对祖国、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并乐于为之奉献的崇高情怀。杨时官居高位后则谋国计民生。北宋末年,内忧外患,朝廷对外屈辱妥协。杨时力主抗金,反对议和,这是杨时政治态度最为鲜明之处,是杨时“仁”和“义”的具体表现。杨时晚年入朝为官,虽然只有短短四年时间,但他多次上疏朝廷,仅靖康元年,他向宋钦宗连上七疏,力排靖康和议,反对投降,提出一系列克敌制胜之策,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所陈均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存亡。杨时在上疏中议论褒贬,无所顾及,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和安危。杨时强烈的爱国精神,受到李纲的称赞:“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

杨时在他乡则魂牵家园,处平凡则求敦亲睦邻,只要力所能及,都愿意造福桑梓。杨时告老还乡时,宋高宗按惯例赐官绢200匹、白银300两,以供其颐养天年。但杨时却推辞说:“乞恩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充分反映了杨时爱国爱乡的拳拳之心和博大的情怀。

北宋靖康元年三月,杨时临危受命,用和平的方式平息了京师的大学潮,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崇高的气节操守。他这种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困难当头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如何处理群体事件等乃具有借鉴的意义。

(四)“清廉为民”

清廉为民,指杨时清正廉明、安贫乐道的优秀品格和恤民、爱民、为民的仁政观。杨时面对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以及“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人生邪僻”的道德危机,不是做旁观者,而是积极宣扬儒家传统的理论思想和道德观念。他身体力行,明德修身,践履崇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富贵如浮云,苟得所非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飘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学》一诗正是他一生安贫乐道、清正廉明的真实写照。杨时自24岁登第进士后步入仕途,历任30个官职,但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他逝世时,身后萧然,家徒壁立。正因为杨时注重清正廉洁,具有伟岸正直的美德,所以他才敢于抗佞排奸,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杨时坚持以民为本的从政理念,所到之处皆有惠政。《宋史·杨时传》:“历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这是杨时推崇中庸思想,实施“仁政”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民贵、宽政、法治与愿治相结合等。他提出:“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则本摇也”、“人君所当法者尧舜而已”、“宽者得众”。主张:“爱人节用、取用适时、安抚农民、使民有家产,目的是为了休养生息,使民安居乐业。杨时还是中国历史上提出法治与愿治相结合较早的人。

杨时倡道东南,洛学入闽,把纯正的二程之学传播到客家地区并逐步扩大,不仅开创了闽学,还对客家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现代福建精神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杨时精神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诚学穷理,尊师重教,爱国怀乡,清廉为民”这四个方面,在其他历史名人身上可能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在杨时身上,将这四者融为一体时,则鲜明地展示出杨时的精神品格,是有别于其他名人文化精神的标识。其中“诚学穷理”体现杨时可贵的学术个性和探求精神,居核心地位;“尊师重教”体现杨时的教育理念,是杨时文化精神的标识;“爱国怀乡”体现杨时崇高的情怀;“清廉为民”体现杨时高尚的人格和为政态度。这四个不同的侧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杨时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承接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想道德的优秀传统,整体上共同发挥着文化、思想、精神的包容、引领、激励、提升的功能。杨时精神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相一致的,体现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推动新时期将乐以至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杨时精神。(图为将乐县水南镇杨时墓)

image.png

二、弘扬杨时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诚学穷理”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敌对势力加紧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我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前进动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坚定,目标越远大,追求越执着,就越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人应当怎样生?路应当怎样行?孙中山先生曾在《我们要建立真正的共和国》中说过:“历史不是巧合,历史是选择,只有信仰坚定才能创造历史。”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动力。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

(二)“尊师重教”——  尊重知识,终身学习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古今中外,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始终与历史进步相伴、与社会发展共存,是人类提高自己的重要阶梯,是国家发展兴盛的重要基础。”当今时代,知识增长、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加强知识武装,就可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落伍。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现在既要“温故知新”,又要“学新知新”,这样我们的本领才能不断增强,我们的思想才能保持活力与时俱进。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要通过学习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步。

(三)“爱国怀乡”——民族复兴,振兴中华

当前,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最佳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已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口号,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意义,把我们自己每日每刻的奋斗跟我们未来的宏伟的目标、事业能够凝聚为一体。“中国梦”为我们改革创新、发展树立精神旗帜。我们要通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到建党100年的时候(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的时候(2049年),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但是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让人民群众过上自己更好的生活,活得有尊严,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为我们的“中国梦”塑造灵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实实在在地工作,把现在每时每刻的工作都跟“中国梦”结合起来,让“中国梦”离我们趆来趆近,直到梦想成真。

(四)“清廉为民”——  廉洁从政,服务人民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人民高度负责。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两袖清风,执政才能执得好。

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体察疾苦,获取智慧,获得力量。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从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弘扬杨时的清廉为民精神,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要养成宽阔的胸襟和眼界、高尚的思想情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永做人民的忠实公仆。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中,亟待提出一个标准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杨时精神,准确地表达与概括,便于大家学习、宣传与发扬。凝炼杨时精神,既是对优良传统的回顾和总结,更是为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寻求具有自己特色的、用之不谒的精神动力。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深刻领会杨时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更要把握时代特点,顺应时代潮流,赋予时代内涵,努力弘扬杨时精神,使之真正在人们的思想和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让杨时精神鼓舞人心,愿杨时精神传遍四海。

(作者系将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将乐杨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