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柏村:明代清流籍吏部尚书裴应章的祖地

e三明   阅读

  耀

image.png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拉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给知交裴迪的,充分反映出诗人在辋川与友人裴迪的私交心境和闲适,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裴迪是唐代裴氏家族中在文学方面作出贡献的文学家,与李白、杜甫、张九龄等题诗答赠众多裴氏家族著名人物一样,他来自先祖的故里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

20137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裴氏家族:中国人才奇观》长篇报道中称,裴柏村的裴氏家族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以及3000多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者,列入正史的裴氏子孙达600多人。一代伟人毛泽东1958年曾告诉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闻喜县(裴姓)。裴度是唐朝的宰相,也是闻喜人。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之一。胡耀邦曾说:研究中国的人才学,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裴氏家族的源流出自有熊氏,风姓,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为远古始祖,据《中华姓氏谱》载,河东裴氏与秦同祖,出身赢姓,是秦赢的一支迁徙繁衍发展而来的。秦后子鍼是裴氏的开山鼻祖,其祖居地在裴柏村。此处为风水宝地,东南是层峦叠翠的中条山,北有延绵的紫金山,西为蜿蜒起伏的峨嵋岭,村东流淌千曲百转的涑水河。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裴柏村也由此成为“宰相村”。

仅李氏统治唐朝的200多年间,裴氏家族就先后出过宰相34人,中书侍郎4人,尚书38人,大将军31人,皇后、太子妃、王妃7人,驸马18人。李唐王室为巩固统治,对兴盛的裴氏家族十分倚重,相互间通过联姻达到其利用的目的。据资料记载,在唐初高祖时,宰相裴寂的女儿嫁与高祖的儿子赵王李元景为妃,而裴寂的儿子律师又娶高祖的女儿临海公主为妻;宰相裴居道的女儿嫁唐中宗,被封为孝敬皇后;唐玄宗把自己的6个女儿都嫁入裴门;连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也是裴门的媳妇。五代以后,虽然余芳犹存,但自唐末开始,裴氏家族在政治上已经衰落。特别是在后梁政权建立过程中制造的骇人听闻的“白马之祸”惨案,裴氏共有114名大小官吏或被杀、或被贬,使这个从裴柏村走出的世族名门遭到沉重打击。(图为山西省闻喜县裴氏名人纪念馆)

image.png

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衰落,加上战乱、饥荒等,是向外迁徙的根本原因,裴氏家族也无例外。唐末裴姓从五代开始迁徙至宋元时期,大江南北留足迹,遍布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18省,甚至延至安南(今越南)以及高丽(今朝鲜和韩国)。其中迁入福建省的裴氏,为入闽世祖裴度的第十四孙裴石湖(即江西贵溪裴石涧之兄),他的曾孙裴一任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令,致仕后卜居安溪胡头。崇安县(今武夷市)赤石村的裴氏,始祖裴坚,字石湖,原自河南固始迁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出任福建都御史,其后裔留在崇安,繁衍成族。明正德年间遭火灾重创,直至清代才逐渐恢复,分布在闽北崇安、建阳、建瓯一带。(图为山西省闻喜县裴度纪念碑)

image.png

清流县的裴氏为宋元间河东裴姓宦闽于三山(福州),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裴三郎避乱于清流九龙,为入清裴姓始祖。清流《裴氏族谱》编修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清乾隆年间任清流知县的王鸿运在序中说:“裴氏派出河东,自两晋以来,其间分茅士列鼎司者,蝉联雀起,史不胜书。”“而以徙清者为始祖,叙先业不过曰务稼穑、敦孝悌而已。”清乾隆任汀州同知的觉罗四明在序中也说:“余考裴氏得姓于东周,最盛于三晋,清邑有裴氏,益河东之华裔也。”“祖于清者为三郎,传世九叶,挺生恭靖公。肇启宗风,代衍人杰,嗣登仕籍者,类皆克缵前绪,夫晋公之相唐也。盛德大业,彪炳古今。”

觉罗四明序文中的恭靖公,即清流裴氏九世祖应章(1537-1609年),字元暗,号淡泉。明隆庆戊辰科进士,初为行人司行人、吏科给事中、户科右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署理尚书印务)、南京工部尚书、南京吏部尚书。万历三十七年病逝,终年73岁。万历三十八年神宗皇帝颁旨,追赠太子少保,谥恭靖。

清道光版《清流县志》“传略”对裴应章四十余年从政生涯作了如下的评价:官至八座,家无余财,病革惟戒诸子明经修行,无负清白吏子孙。其焚券恤贫,固人之急,养寡姐、寡嫂,捐荫以予弟之子,豁乡邑浮粮,不以累旁邑,皆应章细事。”“士大夫莫不思应章,以为公忠直亮,无党无偏,真大臣器。”其政绩主要有:一是出任太仆寺少卿和提督马政期间两次奉旨出使辽国,如实呈报那里政通人和、军队训练有素,两次呈上《防辽表》,“当陛见奏对,进止雍容有度,神宗目属焉。”二是对宦官头目冯保欲取马匹三千私用,主管的大帅拟放行,连首辅也肯首,其时仅为主管马政的太仆寺少卿裴应章却敢于抵制,陈表上报阻止,“神宗嘉纳。”三是万历十五年出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赴万山连界的湖广郧阳府处理兵卒闹事,“未至,先檄谕以祸福,语甚切至,乱卒计穷,自缚至数百里外迎应章。”“应章集众斩其魁,余无所问,阖境晏如,民德之,立祠以祀。”四是任吏部左侍郎期间,神宗皇帝命他去办理一批久未升迁臣子的升迁事宜,拟经考察、甄别后斟酌任用,结果发现不少人系因徇私枉法而未升迁,“应章仅拟两人调,上悉黜之。”五是在任南京工部尚书时,为整顿南京所辖的州府及各县的市场和经济流通,“立法疏钱币”,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田、扩大灌溉,施行“谏采鹰架木”引水。

裴应章年届七旬,从南京吏部尚书任上告退,归故里清流县城颐养天年。乡间流传他体恤民生疾苦、周人济贫的故事,如《茶壶梨》:裴应章省亲回京,与同僚一道在御花园陪皇上观赏丹桂盛开,扑鼻芳香四溢,兴致正浓的皇上问应章从家乡带回什么特产,早有准备的他连忙从袋里掏出一只梨子,对皇上说:这就是清流县的特产,名叫“茶壶梨”。一时龙颜大悦的皇上随即咬了一口,竟然硬如木头,舌上还有苦涩味,罢手道:“这是什么梨子,好大胆竟敢欺朕!”应章连忙跪奏:“臣的家乡清流县穷山恶水,百姓生活很苦,粮税又重,连出产的‘茶壶梨’也不能入口!”皇上听罢怒气顿消,问起茶壶梨何以能以假乱真,长在什么地方。裴应章便把混杂在油茶山上的茶壶梨树如实告知,油茶籽能榨油,同时开花结果的茶壶梨却榨不出油,又苦又涩。“好大一个梨,却咬不开皮!”皇上笑着说:“看来你的用心良苦,朕免去你县的部分粮税!”(图为清流县九龙广场裴应章雕刻)

image.png

裴姓起源于山西闻喜县裴柏村,自中原迁徙到全国各地后,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继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生活在闽西客家地区的裴姓,历史上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祖国台湾的裴姓至今仍然活动频繁,如台北裴氏宗亲会,联络乡亲,经常相聚,忆乡怀旧,开展联谊活动,期盼两岸和平统一。台湾客家定光佛信仰与闽西的定光文化,成为两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福建清流的裴姓与台湾的裴姓同根同源,信仰相近,血缘相同。千年大姓的家族风范传家声,辗传入闽西的客家礼俗寄深情。正如流传吏部尚书裴应章的轶闻掌故:清流县城直街上的裴宅欲扩建府第,必须拆除邻家余姓住宅,而余姓人家不愿拆除。亲属去信相告京城居官的应章,意欲通过其声望让清流县知县出面强买。裴应章却回信说:“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何曾看见秦始皇。”其亲属得书,十分惭愧,终于取消了扩大建筑的打算,后来只在大门口盖一座“宫保尚书”牌楼,仅上书“隆庆戊辰科进士裴应章”,四百余年,至今仍保存完好,而余姓宅地也丝毫未动。(图为北京汀州会馆)

image.png

(本文作者系永安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