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夏:《沙家浜》戏外原型之一

e三明   阅读

       高珍华

image.png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郭建光的嘹亮歌声,让人久久萦回耳际。19825月,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可有几人知道,三明也有这位英雄人物的原型之一,他就是原永安军分区参谋长、三明民政局离休老干部吴立夏同志。”

image.png

 

“郭建光”是整个英雄群体的代表

 

看过《沙家浜》的人不会忘记郭建光这位有胆有识的新四军政工干部的光辉形象。

吴立夏同志是霞浦县人,19337月参加红军。白军打听到他是红军,他的家乡大湾步竹村是中共霞浦县委驻地,便派重兵进行“围剿”。他的父亲和哥哥以及许许多多地下群众都惨遭杀害。他含泪掩埋了父兄的尸体,拿起枪杆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战斗,拔哨所、摧毁民团武装、奔袭敌据点,使敌军闻风丧胆。

有一次,他带领一个班的士兵,化装成挑木炭的农民,进入县城东门外塔头尾下林街,只花一发子弹,就从敌人的鼻子底下缴获12支步枪。“吴立夏挑炭到塔头尾缴枪”的故事被当地群众传为美谈。1938224日,为了北上抗日,闽中1300多位健儿由闽东红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叶飞同志和阮英平等领导同志率领,奔赴皖南前线抗日。吴立夏任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一营二连连长,就是“郭建光”原型之一。应该说,“郭建光”是艺术形象,是整个英雄群体的典型概括。

 

18棵青松”就是36名伤病员

 

“戏中18棵青松”就是36名伤病员,绝大多数是吴立夏闽东籍的老乡,他们有夏光、黄烽等人,还有一名叫高桥的日本战俘,经改造后在团敌股工作。

image.png

1938年初,该部队奉命挺进茅山打游击。茅山地处南京市东南方,“南京大屠杀”事件震惊中外,日军怕中国人报复,疯狂地向周边地区大“扫荡”。那些伪军、地方武装、“和平军”等鱼龙混杂,群众深受其害。新四军初来乍到,群众一时分辨不清谁好谁坏,不敢亲近他们。部队严格要求人人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群众的利益秋毫无犯。他们宁愿住破庙、旧祠堂甚至露宿大树下,也不肯占用老百姓的房子。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渐渐与部队亲近起来,部队便在这一带建立起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抗击侵略者。

鬼子被新四军打得晕头转向,便像疯狗一样四处嗅着他们的踪迹,猛扑过来。有一天清早,吴立夏率领全连战士做早操,枪支都架在操场一角。这时因浓雾迷漫,偷袭的日军逼近了哨兵也没发现。吴立夏警惕性极高,一瞥眼发现了浓雾中爬上操场的鬼子,立即命令机枪班班长端起全连唯一的一挺机关枪猛烈扫射,打得鬼子“哇哇”乱叫,打死鬼子20多人,打伤10多人,逼使鬼子狼狈逃去。他们不断扩大战果,如袭击白兔镇、夜攻浒墅火车站等战斗,都打得很有声势,极大地威慑了敌人。

19399月下旬,部队东进期间在常熟境内消灭10多支顽军后,奉命西返。当挺进到江阴顾山镇东南时,遭遇伪军杨尉、袁亚承等部1500多人。俗话说,两军相遇勇者胜。新四军部队在副团长吴混指挥下,吴立夏等率部迅速抢占了山顶的大庙,高喊一声“打!”居高临下猛烈攻击敌人。伪军仗着武器精良,与我军打得很激烈,战斗从黎明一直打到下午2点多才结束,虽然全歼了敌人,但我方伤亡也很大。吴立夏同志也负了伤。(图为193910月,“江抗”西撤后,在常熟阳澄湖后方医院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合影。)

image.png

顾山战斗后,吴立夏和一些伤员几经辗转,先后进入阳澄湖养伤。这些伤员中有闽东老六团的红军战士,有苏南红十三军的后代,也有当地抗敌后援会的地下工作者。开始大家分散隐蔽在横川、长滨、西董浜、张家浜等地的芦滩中。这一带敌人的据点林立,日军、伪军,还有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胡肇汉部。他们获悉有新四军的伤员在此养伤,大喜过望,以为区区少数的伤员能手到擒来,日夜追捕。又逢秋雨连绵,湖水暴涨,伤员们缺食少药,伤口感染溃烂,情况十分不妙。好在当地群众基础坚实,河汊四通八达,极有利于隐蔽。日军不敢深入芦滩,只在主干线上瞎咋呼。有时,吴立夏瞅准机会,带领伤员给鬼子一个突然袭击,鬼子对芦滩心有余悸。

但伤员们的情况也不好,为了防止暴露目标,白天不敢生火做饭,只能等天黑后外面群众送来熟食充饥。为了加强领导,克服困难,老六团营级作战参谋夏光同志(后任“江抗”东路司令部司令)主持召开一次党员会议,有连长吴立夏、排长叶澄中、张世万、战士谢锡生、吴有民、王作财等人。后来登记时共有36人。会议决定由连长吴立夏负责带队,在这一带宣传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斗争。在万般艰难的情况下,吴立夏和战友们与各种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机智勇敢地周旋在各种势力之间,创造出隐蔽斗争的奇迹。正如京剧《沙家浜》中描写的那样,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生活,他们终于迎来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的成立,在阳澄湖一带与敌人展开新的战斗。由于斗争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劣,伤员中有10位死于败血症,有一位被河水漂走,仅有25位同志坚持到最后胜利。

 

“阿庆嫂”是地下群众的化身

 

戏中机智勇敢的阿庆嫂的艺术形象一直脍炙人口,还有沙奶奶等人,是真有其人吗?吴立夏回忆,当地有一家“添智堂”茶馆,茶馆对面有一户地下党的秘密接头户,女主人真名就叫沙奶奶。吴立夏曾经安排5位伤员住过她家。至于勇敢机智的阿庆嫂,那是地下群众的化身,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茶馆老板阿庆嫂。当时那里茶馆很多,新四军利用这些茶馆做掩护开展斗争,阿庆嫂正是苏南千千万万妇女抗日救国精神的英雄写照。《沙家浜》中胡传魁就是胡肇汉,但不像戏中那样草包,而是狡猾得很。胡肇汉抗战前是国名党青浦县警察局的巡长,抗战后流落到伪军部队,后来被新四军收编,新四军西撤后,胡接受国民党保安第一团的番号,戏中称“忠义救国军”。1949年后逃到台湾,后来,潜入大陆,于1950521日在上海被我公安机关缉捕处决。

吴立夏等同志坚持芦滩斗争的故事传出后,被剧作家搬上舞台,早期剧名《芦滩火种》,影响很广。据说喜爱文艺的毛泽东主席看后很感兴趣,对剧情作了指导。戏名改为《沙家浜》还是他老人家的意思。

有幸的是,三明这片热土,不仅留下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革命家的足迹,而且还有像“郭建光”等众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在这里工作过,就在我们身边,真的还有好多好多值得你去发现的故事。(图为19647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北京京剧院《芦荡火种》剧组演员。)

image.png      

 

(本文根据吴立夏口述故事整理;吴立夏同志于199511月因病去世。吴挺曾任三明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高珍华系三明市文学艺术院原院长)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