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杉阳抗敌吟社

e三明   阅读

  涂禹山

“杉阳自古出豪英,抗敌骚坛负盛名”。泰宁杉阳是闽西北一座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达士贤人。古诗词在泰宁源远流长,早在宋代、明清时期就有邹应龙、李春烨、叶祖洽等一批诗词作家彪名青史。

民国时期,一批青年诗人在成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他们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罪行的愤怒,为宣传抗战,聚集在一起,以诗为武器,“誓志踏平三‘海’岛,潜心磨仞万‘人’刀”,唤醒民众,共赴战场,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写出了不少抗战诗歌,发出了抗日救国的强烈呼声。为了团结更多的文人一起抗日,1938年,在泰宁抗敌后援会的资助下,由该县老一辈知名人士李光瑶、陈承箕、李光珂发起组织一批青年诗人,成立“杉阳抗敌吟社”。吟社在闽西北带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宣传群众的作用,直到抗战胜利,才改名“杉阳吟社”。

吟社首批会员有陈模端、欧阳鷷、陈炎民、陈维诚、陈祖宪、王惠生(女)、朱玉韫(女)、聂思明、谢殷盘、魏苏、江德淳、邱炎发、刘敬宽、陈时璋、江让三、涂大楷等15人,还有参加活动的老一辈诗人李宜男(女)等人,吟社成立时推举陈承箕为社长,李光瑶、李光珂为副社长,社址设在县参议会,为了方便工作,由参议会秘书邱模端任总干事。后来县参议会迁移新址,“吟社”设在县图书馆,陈祖宪接任图书馆馆长,总干事就由陈祖宪兼任,直至抗战胜利。(图为抗敌吟社诗友李宜男女士、涂大楷先生遣稿。)image.png

以陈模端、陈祖宪为代表的一代青年诗人,意气风发,积极组织年青人开展吟诗活动。他们用诗的旋律,喷发出激昂的情感,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奔赴抗日战场,受其影响,全县有近百青年人参军,走上抗战第一线。

“吟社”活动,大体分为“小唱”、“大唱”和“雅集联唱”三种类型。“小唱”每周举行一次,一般以“诗钟”(即折枝诗)为主,唱数和眼字都是当场敲定,限时交卷(一小时三首),另一种内容是“吟物”,这是七言律诗两句诗钟。“大唱”是诗社的主要活动,每年至少有两次至三次,在元宵或一些重要纪念日举行。“大唱”的规模较大,筹备时间也长,一般在一个月前贴出海报,以售卷形式,广泛征求作者。当时,“杉阳抗敌吟社”每次售卷达1000卷以上,有时多至1500卷。可见参与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广。第三种活动是按社员生辰轮流召集,这种活动是以祝寿为主,另外还有一些以节日、纪念日为主召集的诗会,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七七”卢沟桥事件纪念日、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抗战胜利日……都有相关的诗会。

诗社活动频繁。每星期举办一次的“小唱”从未间断,“小唱”在评定名次后,社友们经常推敲诗句,相互琢磨,指出平仄不对、词汇欠佳、对仗不工及不合格律等弊病。社友们讨论更多的是心悬时局,抒发抗战情怀,探讨如何以诗词为抗日尽力的事宜。老前辈们也常光临诗社指教,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诗社”成立7年,大唱、小唱举办了不下百次,诗歌积累了几千首。因为时间相隔太久,没有整理装订,未及时收藏,以至流失,十分可惜。特别是李光珂、李光瑶、陈模端、陈祖宪的佳作无处可觅,这不能不说是泰宁诗史的一个重大损失,深为遗憾。

杉阳抗敌吟社诗作的情况,这里仅仅从收集到的我祖母、家父及一些诗友的诗作,从中可见一斑。

我先祖母李宜男是李光珂的姐姐,姐弟俩同师先曾外祖公李啟宗。受李光珂影响,先祖母积极参与抗敌吟社活动,写下了不少抗敌诗篇。我堂兄涂禹恭的同学在“吟社”的鼓舞下积极参军,她代孙儿写诗一首以励其志。“投军从戎志气高,男儿报国是人豪。一樽薄酒留君话,客路风霜需自劳。杀敌平虏如捲席,立功报捷似奔涛。荡平倭寇归来日,再与学兄解战袍”。为鼓励妇女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她题木兰从军诗一首:“从军替父杖木兰,巾帼须眉壮士肝。黑水滩头金剑影,黄河波上铁衣寒。十年塞北飞如梦,万里边西几度关。战罢归来东阁坐,当窗对镜两心安。”七十寿辰,诗友来家小聚,她欣然命笔,写自寿诗两首,录其中一首以飨读者:“闻道东夷寇警频,深闺燕处亦伤神。时艰莫补遑称寿,年老无能愧此身。幸有残篇堪覆瓿,渐无旨酒可延宾。殷勤寄语亲朋辈,为国还宜各自珍。”这些诗充分体现了妇女要学花木兰立志报国,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的决心,表达了一代老诗人忧国忧民、期待早日驱除倭寇的情感。

下面抄录二首以“民困未苏羞作宰”为题的“辘轳体”诗作,展示当年吟社诗人抗战的情怀。一首是家父涂大楷写的诗:“民困未苏羞作宰,匡时尚有雄心在,愿随壮士赋长征,东指扶桑平岛海。

忍看半壁河山改,民困未苏羞作宰。笳鼓频喧寇祸深,请缨报国复何待。”

“中原遍地尽腥膻,伏处安能得苟全。民困未苏羞作宰,会当跃马策长鞭。

一战复仇经八载,神州何日销金铠。浮沉宦海感余生,民困未苏羞作宰。”

一首是江德淳作的诗:“民困未苏羞作宰,民宁应觉春常在。空前浩劫国难安,治乱力从民主改。

八年血战深如海,民困未苏羞作宰。满目疮痍寐不成,请缨报国诛倭儡。

壮怀怒发上冲冠,惨绝人寰不忍看。民困未苏羞作宰,复仇雪恨沥忠肝。

沧陷流亡经几载,厉兵抺马奚何待。追奔逐北赴疆场,民困未苏羞作宰。”

吟社举办的活动中,激励民心的诗作比比皆是,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收集,仅存枝叶,这里仅收到一次以“人、海”为眼字的小唱聚会中,部分诗人的佳作:“国仇未雪吾‘人’耻,民族复兴渤‘海’崇”;“可恨倭奴盘‘海’上,相期华冑奋‘人’间”;“誓志踏平三‘海’岛,潜心磨砺万‘人’刀”;“助逆为奸同‘海’狗,毁家纾难是‘人’豪”;“团结精神诚‘海’宇,完成革命赖‘人’天”;“两京失陷收回‘易’,万众流离写照‘难’”。在这些诗中,充分体现了杉阳诗人仇恨日寇、要一雪国耻的决心。他们痛骂汉奸、要当人豪的壮志跃然诗词,正是这正义的呼声,聚集了民族精神,鼓舞泰宁人民奋起抗战的热潮,其历史功绩不可抹灭。

(图为抗敌吟社诗友李宜男女士为其孙同学从军抗日赠诗一首《为思让赠同学投军》。)

image.png

 

“杉阳抗敌吟社”以在泰宁工作、生活的年青诗人为主,吸引了高龄诗人的参与,同时还吸收了在外地工作的该县年青诗人和邻县的诗人,建宁、邵武、光泽、将乐的诗人皆有诗作寄来,甚至顺昌县的诗人也参与进来,昌盛时期的1943年至1945年,参与人数达近百人,它的影响力波及了整个闽西北,特别是“大唱”的日子,接到“海报”后,各县诗人纷纷寄来诗稿,还有一些诗人不惜跋涉百里从建宁、邵武、光泽赶来赴会,使“杉阳抗敌吟社”成为闽西北抗战宣传的一个阵地。

“泰宁杉城抗敌吟社”虽然距今已七十年了,但是它的影响并未消失。1988年泰宁县杉阳诗社重建,新一代诗人接过前辈的笔,高歌“骚坛抗敌溯前因,我亦杉阳吟社人”,表示要继承前人开创的事业,“长挥健笔歌明世,漫谱清词颂丽春。”先父涂大楷时任三明麒麟诗社社长,为诗社成立赋诗“风雅擂扬恢旧业,旌旗重树写新声。”1985年春,诗坛前辈、时任厦门逸园诗社社长陈祖宪先生回乡探亲,曾题七律一首,其中一联曰:“属辞抗战思前辈,导志育才启后人。”殷切嘱咐新一代诗人要发扬光大,为改革开放作出应有贡献。泰宁杉阳诗社不负重托,从成立至今已出刊“杉阳诗词”72期,写出诗词千余首,服务泰宁改革和发展,为繁荣泰宁文化作出了贡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赞扬,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无愧为闽西北地区有名望的文化团体。

 

(根据陈祖宪、涂大楷等人的遗作整理;作者系泰宁县教育局退休干部、杉阳诗社理事;来源:泰宁县文史学习和民族宗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