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设在沙县的福建省保训合一的干部训练所

e三明   阅读

  李伯昭

image.png

 

一、成立原因及经过

福建省保训合一的干部训练所,是陈仪主政福建时期两大地方干部训练所之一(另一为福建县政人员训练所)。保训干部训练所于1938年在沙县成立,所址设沙县西门外,先后共办培训班4(3个月为一期),每期500人,训练总人数为2000人。训练时间始于同一年的秋天,历时约一年半,直到1940年春方告结束。

干训所训练对象为全省各县市、各特种区正副乡镇长与部分乡镇干事及乡镇长候补人。陈仪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训练所?

第一,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已经决定,将全国各省原来专为训练国民兵而设的县市社训总队,改为国民兵团,原社会军训教育与原社训总队主管业务都将有所调整,今后县市以下的乡镇一级国民兵训练工作,于社训总队之督练员撤销后,须由正副乡镇长与其所属的保甲人员,继续承担起来。正副乡镇长不仅是保甲范畴的干部,而且还须是国民兵训练工作的干部,这就是当时保训合一称谓之由来。

第二,陈仪来闽主政是在19341月,李济深、陈铭枢等联合倒蒋失败之后。那时福建的地方情形十分混乱,不特派系复杂,而且民军土匪,遍处皆是,治安问题尤为严重。陈仪除急谋安定地方秩序外,即着手兴办福建县政人员训练所培训地方干部。到了1938年,福建省保训合一的干部训练所开办时,全省各县市的秘书、科室主管人等,差不多全成了福建县政人员训练所的学生。陈仪认为,这只是他治理福建地方,建立人事系统、人事制度的第一步。要完成他在福建的“政治理想”,还须及时训练地方基层干部人员。

陈仪指派驻在沙县的福建军管区军训处处长杨华,与福建省政府参议戴仲玉共同负责,在沙县筹备设所训练事宜。由于沙县城区与近郊公产房屋缺少,乃将原住西门外的一部分居民择地迁移,将空下来的房屋作为福建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训练之用。但这些房屋的墙壁门窗大都残破不堪,乃鸠工因陋就简,略事修葺,另外还新搭盖了几座大竹篷,才算勉足敷用。经过一个极短时期,教室、桌几、饭厅、厨房、学员住所、操场,以及训练所所部与军事训练总队部等办公房舍用具,俱已大体就绪。此时福建省政府亦早会知全省各县市、各特种区、各有关机关,定期轮流抽调正副乡镇长及乡镇干事进行训练,并规定由各县市、各特种区径行备文,连同当期受训人员名册,赉送沙县福建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报到。一些被列为第一期调训的乡镇人员,不久即陆续到齐,随后即进入训练阶段。

二、组织情况

福建省保训合一干部训练所,是一个采用教育长制的训练机构,所长由陈仪自兼,以民政厅厅长高登艇、军训处处长杨华兼副所长,并以参与筹备之省政府参议戴仲玉为教育长,综负全所一切责任。训练所以下,分设:总务、教育、训育三组,一个医务所,与一个军事训练总队。

总务组主任杨守纲,福建长汀人,与其组内所属之会计、书记、副官、司书及其他事务人员等,负责办理全所经费收支、武器弹药和服装粮食的领发保管、预算编造、薪饷支给、公用物品采购及公文书的收发拟办等。

教育组主任徐焘,江苏人,与所属之教育副官、各科教官等,负责拟订各期训练教育计划、每周课程编排、讲义审查、编印及临时来所主讲人之邀请,并讲授自己所担任的课目等。

训育组主任叶显锐,江西九江人,领导各政治指导员担任讲授三民主义、时事报告、政治概要,对在所受训之各乡镇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与思想考核,经常参加指导各受训人员,每日到举行的小组会兼作小结等。

医务所所长李某(名已忘),福州人,与所属之医师、男女看护人等,同负全所医疗事务责任。

军事训练总队总队长李伯昭,四川人,负责全总队军事管理与军事训练,督导实施一切事宜。总队副谢肇珍,福建长汀人,协助总队长办理军事管训事务。另设教育副官、书记各一人、司书二人,传达、勤务、司号、炊事员等,共约10余人。

军训总队下辖4个中队,每中队辖3个分队,每一分队由3个班编成。

第一中队长冯彬,山东人。

第二中队长焦国楹,江苏人。

第三中队长戴光宗,福建长汀人。

第四中队长黄永则,福建人。各分队长姓名已忘。

每一中队受训学员共125人,分编为9个班,各班班长从受训学员中挑选充任。各期组织情形完全相同。第四期时总队长李伯昭因另有新职离队,其所遗职务由总队副谢肇珍升任,总队副一职,未再另补。其余人员,自始至终,都无改变。

至于各县市、各特种区来所受训之正副乡镇长与乡镇干事,每期应调训人员与时间之先后,均由福建省政府统筹规定。他们在受训期间,一律保留原职,支给原薪,临时所遗职务,由次一级人员依次暂行代理。受训毕业后仍各回原职,其往返交通、膳宿各费,以及在受训时所需之书籍、讲义、服装、伙食等,均由公家支给,其余日常用品与应随身携带之衣被则由受训者自备。

三、训练目的与实施

保训干部训练所当时所进行的是一种与地方保甲业务补充教育相结合的军事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将各县市、各特种区的正副乡镇长与部分乡镇干事集中起来,给予相当于预备军官教育的军事训练,使每一个正副乡镇长与部分乡镇长候补人、乡镇干事均有一般水平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便于今后在自己的乡镇范围内,能够承担起国民兵训练工作。

其次,这些正副乡镇长由于知识或经验或思想意识的原因,工作上还有许多不足。在陈仪看来,这对他治理福建地方不利,不适应当时抗日战争形势的要求,也不适应他在福建要建立人事系统、人事制度的政治理想要求。他很明白,没有新的地方干部,就没有指挥如意的人事系统,就没有新的福建政治局面。虽然当时已经有了福建县政人员训练所,但训练出来的县市中层干部人员如秘书科长等若没有地方基层干部人员相配合,也难收到施政成效。要达到目的,(现有的)乡镇长等人员的办事能力、知识、思想水平等,就必须有所提高,有所充实。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觉得地方基层干部人员的训练工作,此时实已不容再缓。建立福建省保训合一的干部训练所的唯一目的,即在于此。

因此,训练的中心内容即针对着当时的现实情况,分为军事学科、军事术科、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在内)三大部分。

军事学科方面: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会、劈刺教范、体操教范、内务条例、陆军礼节、夜间教育、防空防毒常识、救护须知、卫生常识、兵役法、社会军训法规等。

军事术科方面:有由个人到连的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劈刺、手榴弹投掷、夜行军、野外演习、旅次行军、地形识别、距离测量、实弹射击、战斗演习等。

政治教育方面:有三民主义、保甲制度、精神讲话、国内外形势时事报告、小组讨论等。

全所训练工作人员须参加的活动,有由训练所部召集的每周定期教育会议、每日午餐时的训练讲话、军事训练总队不定期的教育会议等。

受训人员须参加的活动,有晨操、每日早晚必须举行的升降国旗(每次由副所长或教育长、各组主任、总队副与指定之教官轮流主持,并作简要讲话)、晚餐后的唱歌、游戏、晚上的自修、每周举行一次的内务检查、武器检查等。

陈仪对受训的乡镇长与乡镇干事寄予了特别期望,因此,他除于每期开学或毕业典礼时都亲临主持外,还于每一期中,从永安省政府所在地或南平他的官邸来到沙县,对受训人员作多次的“精神讲话”。所讲内容多为他对福建地方的政治理想和治理方法,但也时时提到他对于受训以后的正副乡镇长和乡镇干事的工作要求。同时他每次来沙县,还尽量抽出时间与负责训练的某些中上级人员作个别谈话,了解或指示训练上存在的或应该注意的许多问题。

精神讲话这一课目,那时在训练所学科内所占时间甚多,除陈仪外,还由训练所特别函邀驻在南平、永安或交通方便地方的军政高级人员,与教育、医药、法律界知名人士前来主讲。讲话内容由各主讲人自行选择决定,一般都以其自己主管部门或熟悉的方面作为题材,结合当时训练情况与抗日战争情况,来勖勉这些受训人员。但也有专讲重大时事的,其中有一部分来所的主讲人还自己特备有印就的讲稿,颇受学员们的欢迎。

至于住在训练所内担任课程讲授的专设教官,人数却不多,大部分是由训练所内的工作人员兼任讲授,但也还有个别的临时外聘教官,由训练所每月支给为数不多的车马费。

福建省保训干部训练所在设备上并不完善,工作人员的知识经验也不足,在训练实施中不少还是边教边学。但由于地方偏僻,环境单纯,无论训练者与被训练者都心无外鹜,因此,先后来所受训的乡镇长、乡镇干事,在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地方保甲业务、思想意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陈仪也达到了创办这个训练所的目的,这些学员成为他在福建统治时期,一种完全可以掌握运用的地方又一政治力量。

、保训合一干部在陈仪时期所起的作用

1940年春,福建省保训干部训练所于举行第四期毕业典礼后,完成了对全省乡镇人员进行的训练工作,副所长高登艇、杨华与训练所兼职人员,俱各回原职;教育长戴仲玉调福建军管区兵役处,继林斯贤之后接任处长。总务、教育、训育各主任与其他所有专设人员(包括军事训练总队人员在内)另由福建省政府作了新的安排。受完最后一期训练的乡镇人员也纷纷离开沙县,各回其自己乡镇担任原来工作。本来人口就不多的沙县山城,又恢复旧日冷清、宁静状况。此时全省各县市、各特种区乡镇一级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一个新的转变。这个新的转变,是从1938年第一批乡镇人员于沙县受训回去后开始的。过去乡镇工作最使人感到伤脑筋的,是户口调查经常不能如期表报,而户口迁移、出生死亡尤时多错误。有的户口已迁移很久,迁入者早已异人;有的人已死了一年半载;有的已出生长到两三岁;而每月一次的表报数字,仍是原样没有变更,致使各县市或特种区人口总数,始终得不到一个准确数字。其他壮丁调查、各种捐献、国防工事建筑等,一切一切,无不被延误期限,还不时发生一些不应该有的流弊。全省乡镇人员自经训练之后,不良现象一天一天减少,大部分工作已能做到如期完成。

 至于乡镇一级的国民兵训练,虽由于各县市的社训总队已改为国民兵团,原社会军训教官也改任国民兵团的副团长,各县市和各特种区原担任国民兵训练的督练员亦已撤销,改组后的国民兵团,主管业务已偏于办理征兵方面,各乡镇的国民兵训练工作,已不是从前那样紧张,但也没有完全停顿下来,还是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在进行训练。训练工作自然是落在这批受过训练的正副乡镇长身上。他们此时,不但对于上述一切工作能全力以赴,即在后来陈仪实行省营粮食统制上,由于与县市中层干部人员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使陈仪的这些主张得以顺利实行。但也正因为这样,也给陈仪带来一个无法补救的恶果。陈仪主闽时虽历7年多,“大企业省营”办理不善;“粮食统制”对大量抑价收购所带给农民的巨大损失与城市居民粮食不足的痛苦置若罔闻,人民怨声载道,群起反对。19419月,陈仪被调往重庆,他处心积虑的政治理想也随之破灭。

(来源:福建省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