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永安

e三明   阅读

  郑升旗

1938年初,日寇对福建沿海外一线多方觊觎袭扰,企图进攻厦门、福州等要地。1938418日,经民国中央政府批准,决定将福建省省会从福州迁到闽西北山城永安。5月,省政府机关及所属单位陆续内迁永安,永安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时省会。19458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1015日,省政府及所属机构陆续从永安回迁福州,至11月全部回迁完毕。抗战临时省会在永安长达七年半之久。

image.png

抗战临时省会后,坐落于永安西隅的吉山村,就成了国民党省政府的办公地址。这里有北陵山麓左侧山谷中的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省主席公馆”,两任省主席陈仪、刘建绪在此办公居住。迁入永安的国民党省政府及直属厅处局单位24个,随省府内迁的省级单位8个,文化卫生事业单位22个,高、中等院校12所,各种金融及企业单位22个,还有“省检察处”、“省高等法院”、“最高法院闽浙赣分庭”、“福建第一监狱署”等司法军警部门也迁入吉山,入住文庙、定和宅、萃园书院、复兴堡、团和厝、材排厝、棋盘厝、锡朋屋、东方月、大夫弟、上新厝等古代建筑。吉山因此成为抗日名址。(图为抗战时期省政府主席公馆,也是防空洞。)

image.png

永安作为临时省会后,省下属干部训练所、省保安司令部、省保安处、省三青团部及夏令营、苏皖联学院、中央警官第二分校及随行的军政人员家属先后迁至三元、梅列。为便于管理,19391月,省政府决定,在三元设特种区,辖三元城关、列东、列西等地。特种区所在地设在阳苍世盛祠(今三元区实验幼儿园处)。同时将原沙县第二区公所驻地从三元迁到杨光乡。区三元镇脱离沙县,三元特种区直属省政府。194010月,省政府撤销三元特种区建制,置三元县。

临时省会期间,国民党省政府为了便于各项政务的开展,加速了交通、邮电建设,改善了原有的永安至连城、永安至大田的公路,扩建了永安至吉山、东坡至茅坪的10公里公路,还整治了沙溪河航道,并于19435月通航机动船。将邮电两局等级升高、机构增加,使汽车邮路达799公里,各种电信设备拥有量增加到46部,电板、电路扩展到25路,长途电话线开通14条,永安一度成为全省汽车邮运和川、黔、粤、闽、赣、浙、滇、湘等各省的电信联络和接转中心。193910月,省政府还拨出市政建设经费13万元,由严家淦(后曾任国民党副总统)主持,在桂口建设全省第一座水电站,于翌年1月建成发电,装机容量134千瓦,后扩大至264千瓦。19446月,省政府又拨出30万元,在永安修建省立图书馆书库。此外,省政府还将省卫生处附属医院改组为省立永安医院,建立了地质、气象、农业等科研机构,兴办了一些科技事业,创办了农学院等院校,将省立音乐专科学校迁至永安吉山,在永安成立了中央通讯社福建分社,美国战时新闻处东南新闻机构也在永安成立。省政府还先后在永安举行了第一届民众体育运动会,举办了有3万人参观的省工商业展览会,一些重大会议也先后在永安召开。永安一时成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图为桂口水电站使用的水轮机)

image.png

临时省会期间,还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爱国志士汇集永安,主要有:地质学家李四光到永安考察地质矿产资源;王亚南应聘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任所长,并创办《社会科学》杂志;爱国华侨陈嘉庚一行6人应省政府主席陈仪邀请到永安访问;台湾独立革命党主席李友邦也来过永安。汇集永安的共产党人、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有:卢懋居、黎烈文、许钦文、董秋芳、邵荃麟、葛琴、章靳以、羊枣、王亚南、谷斯范、王西彦、谢怀丹、赵家欣、陈启肃、林舒谦、郭风、许文辛等。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广泛开展抗日进步文化活动。

期间,永安有近30家出版社,编辑单位近20个。新闻通讯机构4家,文化学术团体40余个。还有大小印刷厂20家,图书店17家。有《老百姓》、《中央日报》、福建版《人报》、《民主报》等12种报纸和《改进》、《现代青年》、《国际时事研究》、《台湾研究季刊》等130种期刊,800多种专著在永安编辑出版。当时在永安各种报刊发表作品或出版专著的有郭沫若、马寅初、巴金、王亚南、羊枣等100多位著名作家、学者。还有10多个戏剧和音乐团体、5种戏剧刊物,创作剧本70多个。他们大量出版进步书籍,用报刊、戏剧当武器,宣传抗日,指明前途,突出宣传中共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唤醒了群众的抗日意识,激起了各界人士高昂的抗日热情。

永安临时省会的抗战文化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其出版物之多,作者阵容之大,内容之广,战斗性之强,斗争之激烈,在东南各省可说是独一无二的,成为与重庆、桂林齐名的国统区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永安周边的各县老百姓还坚决抵制日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战。仅宁化、永安从1939-1944年,各界群众捐献银币700万元、国币近170万元,购买同盟胜利公债250余万元,大力支援抗战。1945年春,仅宁化、清流、尤溪等县志愿从军参加抗日的知青就达195人。1944618日,一架美国战斗机因燃油耗尽坠落在宁化县城,飞行员跳伞,立即得到救护,县里还派人将他护送到长汀的盟军机场。

19457月,在临时省会永安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大逮捕事件。此案被称“永安大狱”。在被捕的29人中,有优秀共产党员、著名记者、国际问题专家和政治军事评论家羊枣,故又称“羊枣事件”。羊枣被捕和监禁、致死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上海新闻记者61人联名向国民党当局发表抗议声明,谴责国民党暴行。重庆《新华日报》、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发表新闻、通讯、社论和大量悼念文章。羊枣的胞妹杨刚(大公报驻纽约特派记者),羊枣的夫人沈强及羊枣的老战友夏衍、田汉、金仲华、柳亚子、恽逸群、胡仲持、丁玲等全国知名人士也纷纷在全国报刊发表谈话抗议和悼念文章。美国新闻界24人从纽约致电国民党政府表示强烈抗议。美国5个群众团体和加拿大1个群众团体也打电报给蒋介石,抗议国民党非法监禁羊枣致死的罪行。各种抗战力量借助“羊枣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使永安抗战文化活动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国内外民主力量的强大声援,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推动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永安临时省会期间,其经济、文化等项事业得以发展的同时,也成了日机重点轰炸的目标。日本侵略军先后出动飞机近120架次,对永安等地狂轰滥炸18次(其中:永安10次、沙县3次、三元3次、大田1次、建宁1次),炸死650余人,伤者难以计数,毁房数千间,财产损失惨重。其中,最惨的一次是1943114日,史称“永安浩劫”。 日寇犯下的罪恶,罄竹难书。(编者注:各种书籍和报刊对抗战期间日寇轰炸三明地区,以及造成的人员、财产、房屋等损失的记载和报道的数字,会有一定出入)。

1945815日下午5时左右,在永安的中央日报社,在第一时间向永安人民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胜利消息。一时间全城轰动,大家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欢庆抗战胜利。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闽浙赣边区革命斗争史研究会秘书长)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