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青水村的红军抗日标语

e三明   阅读

  刘晓迎

 

 在永安青水畲族乡青水村,至今还保存不少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写的红军标语,这是帮助我们了解红色老区人民当年浴血奋战、支持革命的珍贵历史文物。

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是中央苏区东方军的一支新军——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红七军团当时约有4000人,为了执行新任务,又突击补充了2000多名新战士,合计6000多人。其中战斗人员4000多人,分编为三个师,非战斗人员约2000人,包括中央派出的一个随军工作团。全军团武器也很不足,仅有长短枪1200多支,一部分轻重机枪和六门迫击炮,还有许多战士背的是梭标。

19347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瑞金出发;与此同时,奉命掩护红七军团入闽和北渡闽江的红九军团4000多人,在军团长罗炳辉、军团政委蔡树藩、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的率领下,于76日撤离石城与广昌之间的白水、驿前一带防线,经石城开始了“东线行动”,其先头部队于78日晚从清流境内的沙芜塘进入了永安境内,在安砂稍作休息后即向罗坊开进,于79日晚进入小陶镇西北面的垇头、牛益坑、高际坑、石峰一带;710日下午,红九军团沿枣溪、小溪道,采取“并向行军方式”向小陶推进,占领了湖口、麟厚、小陶本镇及洪砂、桐林、大陶口、大陶洋各村,等待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到来。

北上抗日先遣队经长汀,由连城的塘前、尧家畲,于715日到达永安小陶境内的洪砂,与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会师,旋经麟厚、冷水溪、大小吴地、宁洋县的香寮,于716日(农历六月初五)到达永安青水,约一万多人的部队分住在青水的寨兜、沧海等村。(图为青水畲族乡青水村寨兜自然村钟玉云祖屋)

image.png

《青水乡志》载:“沧海村,海拔730米,村景优美,有454人口,在钟衍登古房壁上,留有红军标语。”古房,指的是钟玉云的祖厝。从建筑种类看,为殿堂式古民居,即“二堂二横”式,内设上下厅、天井、横屋、巷道(俗称马槽)等;一进平房六扇五植,中间厅堂称“下堂”,左右各有两间房(次间、稍间);一进与二进之间为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各两间);二进厅堂称“中堂”,中堂两侧各有两间房(亦称次间、稍间);一进二进都有巷道通往横屋,横屋房门都朝向厅堂。据屋主钟玉云(2006年,74岁)介绍,此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有200余年的历史。

红军在沧海村钟玉云祖厝留下35条标语,在寨兜村一处民宅留下10多条标语。

其中,钟玉云祖厝保存至今的标语有:

“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中国共产党万岁!”;

“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已的武装,反对帝国主义进攻福建。”;

“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

“工农群众们大家要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政府。”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等等。

上述红军标语,其落款名称较多,有“红军 宣对”、“红军 11色”、“红军色特(宣)”、“红军 互济会”、“红军 11(宣)”等,其“红军”一词下大都划有横线或水纹线,从字体来看,与永安小陶石峰村发现的红军标语字体不同,落款也不一样,估计为不同部队代号。

从标语本身来看,内容十分丰富,有宣传中国共产(我)党抗日主张的,有联系国际形势的,还有扩红宣传、鼓励参军、号召土地革命、请求军民合作等内容。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博物馆馆长)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