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奕杰
三元县的中心三元镇,1939年前是沙县第二区署署治所在地,人口不足5000人,是个萧条凋敝的山区偏僻小镇。但在抗日战争期间,随着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福建省保安司令部、省保安处、省行政干部训练所、省保安干部训练所、省警官干部训练所、省三青团部、江苏学院等多个省级机关团体大学迁进三元,三元的人口聚增,地位突显。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先后签发训令,把三元小镇升格为三元特种区署,“查三元镇为沙县第二区署所在地,现在保安处、保安干部人员训练所、县政人员训练所均设该处。兹为便于两训练所学员实习及改善人民食物住宅,并其他日常生活以资别处取法计,就沙县第二区以三元镇为中心,划出人口万余之各乡村为二等特种区署,定为三元特种区署”⑴,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第二年又割出周边沙县、永安、明溪三县部分土地,和三元特种区署一起,成立三元县,三元县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图为陈仪主席签发的三元特种区署界限的训令)
三元特种区署和三元县先后成立,使三元成为抗战时期福建省的“特区”,三元从拱卫战时省会的重要门户、福建省政军警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地方剿匪抗日军事指挥基地等多方面,在抗日民族斗争中发挥过相当独特的作用。
三元成为战时福建省会的重要门户
193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攻占厦门,同时对福建沿海外一线多方觊觎骚扰,企图进攻福州等要地,以与进攻华南,整体占领中国相呼应。面对日本侵略者即将侵入省会福州的严重局势,福建省政府根据部署,省级重要机关全面撤退福建省中部二线,摆在从连城–永安–南平一字线的内地山区,其中福建省政府迁永安。
三元位处永安县东北方向,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福建中部,西北面为武夷山脉南段丘陵,东南方为戴云山脉北段山地,中部形成闽中大谷贯穿其间。正是这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闽中大谷,形成内地山区和沿海直接连接相通的走廊;在这条闽中大谷中,水路有沙溪河,往西南直通永安,往东北直通沙县、南平、福州,同时已建成的延永公路,往西南直通永安,连连城,往东北直通沙县,连南平、福州,可见三元是由福州等沿海地区水陆均可直通永安的必经之地。在这条闽中大谷走廊里,“峭璧为屏千嶂列,清溪作带两川连”⑵,山峻林深,地形复杂。既然战时福建省会已迁往永安,这里自然成了必经的前沿门户,一旦发生战事,可利用天然地势为屏,进可攻,退能守。陈仪签发的成立三元县的训令指出:“查福建省政府前以沙县所属三元镇地方,为省西北交通孔道形势冲要”⑶,又如当时驻三元的福建省保安处干部吴德均说:“因三元地居闽江上游,为西溪主流,南平通往永安中心地带,在战时起着闽西北战略作用……更是保卫新省会永安的主要门户。”⑷
三元成为政军警基层干部培训基地
陈仪主政福建后,感到福建军政混乱,纪律败坏,决心整顿福建军事行政。陈仪创办了福建省行政干部训练所、保安干部训练所、警官训练所、社训干部训练所,其中前3个训练所(后总称福建省政干团)都迁到了新成立的三元县。陈仪亲任行政干部训练所主任(实际由省政府顾问兼代主任沈铭训负责),还两次到三元县的干训所视察,两次都作了动员讲话。除省行政干部训练所于1942年底迁到永安县茅坪外,其余两个训练所直办到抗战胜利后,才迁回福州,在三元县长达整整7年之久。省政干团在三元所有省级机关中,人员最多,所占的地方最大,“世昌祠及周舍巷(现称红旗路)附近20多座祖祠,尽为省政干训练所占用。”⑸
“凡是经县政人员训练所训练、由省政府派任的人员一律由省政府人事室统一管理,非经报准县长不得任意任免或调动……县政人员训练所和公务人员训练所的设立,既使省府的人事制度得到保证,又使省政府的政令得以在全省范围内顺利施行,一改以前杨树庄、方声涛主政时代的各地方地方势力割据自立、省政府政令不能及于福州及附近闽东10县以外的局面。”⑹保安干部训练所“毕业学员、学生学兵总人数约在万名左右,分布在全省各县、各保安部队及当时驻闽中央部队第八十师、七十五师、二十师等。所以说,保干所培育的大批下级军官,不仅为本省解决了初级干部补充困难,也曾为驻闽的中央军输送干部,弥补各中央军校之不足。”⑺
张文郁曾经在三元县干训所受训,后被该所留任为教师。1939年8月经训练所推荐,担任永安改造出版社编辑,主编《现代儿童》,解放后张文郁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这3个训练所训练县级以下政军警干部,结业后分赴全省各地,充实担任县级和区署行政、地方保安团(自卫队)、警务工作人员以及国民党军队下级军官,三元因此成为战时福建省“军政干部人员策源地”⑻。
在三元县开展的国民党政军警干部教育培训,一定程度上实践了省政府主席陈仪建立人事制度的初衷,改变之前对县一级领导不力,县级围绕当任县长形成的“裙带关系”,“一朝天子一朝臣”、“树倒猴狲散”的局面,使省政府增强行政能力,形成对各县政府的有效领导,扩大省政府战时集权,同时提升县级以下政军警干部和下级国民党军官的素质,改善福建军政秩序,为福建省抗日民族斗争打下基层政军警干部基础。(图为1940年,福建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乡镇长班沙县三元受训同学合影。)
三元是福建地方剿匪抗日指挥基地
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和省保安处迁驻三元后,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司令由陈仪主席兼任)、省保安处处长,后被称为华侨将军(南洋华侨入黄埔军校)的黄珍吾亲自坐镇三元。战时省保安司令部和保安处的地位相当重要,“福建保安司令部是适应战时需要而设,为省内最高军事机构与省政府平行。便于对外行文和对内军事官员行使任免权,为保持省的军政统一领导,故以省府主席兼任保安司令,保安处长兼任副司令。保安处原是省府中所属厅之平行单位。但在抗日战时保安处因有代接代行保安司令部职权,所以保安处权力则高于其他厅处。”省保安副司令兼保安处长“黄珍吾的意图,要把福建保安处与保安团队改变为黄埔体系国军化,增强抗战力量,在当时省主席陈仪‘用人莫疑,用人以才’的风度下,即予黄珍吾特权,不但整顿保安处人事与改组保安团队随心所欲,而且把全省各县所有武装、电台、兵役,以至军统组织、三青团等都统归保安处管辖之下,所以说当时保安处长黄珍吾拥有福建半边天的军政权。”⑼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陈仪并未在三元办公,副司令兼保安处处长黄珍吾在三元县改组省保安司令部和保安处,把握军统组织,总揽指挥特务第一第二大队和全省十个保安团,分驻全省各个要津,指挥地方剿匪和抗日军事斗争,三元因此成为福建省抗战时期“军事施号发令的基地”⑽。
省保安司令部和省保安处以三元县为指挥基地,指挥省内各保安团和当地群众,开展地方民族抗日斗争,重要的有剿匪和抗战。
剿匪:一是1940年,省保安处成立“闽中剿匪司令部”,黄珍吾兼司令,集结保安第一第三第六三个团,并命令德化永泰附近各个县保安队、自卫队全部武装,听命调遣参加剿匪,同时配合国民党军第二十师和八十师派出的部分兵力,协同围剿盘踞在闽南的张雄南巨匪(人枪约三千)。该匪在抗日时期暗地勾结日军,取得飞机枪炮,企图强占沿海地区。在保安处的指挥下,各路剿匪部队经过一年时间艰苦作战,消灭张匪。二是1942年,针对尤溪人枪千余的陈茂高股匪搅乱治安的不利情况,省保安处派出保安第七第九两个团先后进入尤溪,限期四个月清剿,经军事压力和招抚诱导相结合,陈匪同意缴械自新。后陈率匪共人枪千余,到三元县省保安处办理自新手续,省保安处发给路费和奖金,让匪首匪徒安心回家生产。⑾据黄珍吾的侄子黄浩良回忆:“(黄珍吾)将军锐意训练保安团队,对土匪予以剿抚兼施,前后历经三年,次第剿灭闽中地区悍匪张南雄、张克武,闽北地区林乃导,闽南地区叶文龙等,闽西地区钟冠豪、黄金旺等股匪,地方得以绥靖。”⑿地方治安好转,有利于整合力量共同抗日。
抗战:一是1943年省保安处指挥驻防福长(福清长乐)地区的两个保安团,与来犯福清县城的日军展开争夺战,在全县群众大力支持帮助下,经过两个昼夜前仆后继的战斗,日军伤亡惨重,败退回海。二是1944年冬,省保安处命令抗日独立大队接替福长地区防务,不久海上日军又来进攻,企图以大吃小快战速决,攻下福清县城,在群众大力援助下,抗日独立大队与来犯之敌战斗四个昼夜,双方都有伤亡,迫使日军败退回海⒀。还“协同友军,收复福州省垣”⒁。在三元指挥地方武装剿匪和抗战,都取得了战果。
当然,省保安处也在三元建立了军法科羁押所、“福建战时青年训导营”和秘密监狱(即所谓的“三元集中营”),对(其中)关押的共产党员、进步民主人士、抗日士兵和爱国青年进行奴化教育和人身迫害,违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元在青年教育上支持民族抗战
内迁来三元县的还有江苏学院。江苏学院是一所在抗日期间,为增强抗日力量,对青年实施教育,培养人才和师资而设立的一所大学。原设在崇安县武夷山万年宫,1942年夏,太平洋战争爆发,许多大城市沦陷,沿海机关单位纷纷内迁,江苏学院也实施转移。
“匆匆迁移,四百多人集体大转移并非易事……全校学生只得集体步行,途经建阳、建瓯、南平、沙县,最后抵达三元县,历时七八天,行程二百多公里。”“省政府同意借干训团悟空山上的住房、场地给学校,礼堂双方公用。学校终于安顿下来……学校把山坡白庙改为学生宿舍,在悟空山增建部分教室、宿舍、图书馆,利用现有房屋筹办了实习工厂,利用空旷场地,开辟篮、排球场,还修渠引沙溪水建设小游泳池等,虽然条件不尽完善,但在战争年代中能有这样环境办学,大家都感到十分满意。”⒂
400多名大学生在三元县城关悟空山下(即现在的三明一中校园一带)渡过3年难忘的学习和生活,在抗战的艰难时期获取知识和磨练本领。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后,江苏学院才北迁江苏。
日本帝国主义对三元县人民犯下的罪行
三元县成为战时省会永安的重要前沿门户,必经之地,多个省级机关所在地,成为县以下政军警干部培训基地、地方剿匪抗日指挥基地,因而成为日军重点进攻之地。
日军飞机三次飞越沿海地区,进入三元山区地带,实施了对三元的空袭。第一次是1940年9月12日,由福州起飞的六架日军飞机,沿着闽江西上,进袭三元县,掷下炸弹16枚。据炸后防空队调查,计有保安处四个单位办公室遭到破坏,炸伤来不及逃避人员5人,列东大片田园多被毁坏。第二次是1941年8月中旬,由福州起飞的六架日军飞机,分三架入侵沙县城关,三架来袭三元。这次因三元梅列有第一次经验,配备一些防空设备,保安处发动居民群众,爬沟挖洞,并令警卫大队利用列西几株大树,架有几挺高射机枪,迫使敌机不敢低飞,只能在高空盲目投弹。弹多落空旷远地,这次人屋无伤。第三次是1941年8月中旬,第二次袭击后的第二天清晨,又有六架日军飞机进入三元,警报刚响,机已临头,人们都来不及逃避,河道居民多数挤在河岸,有30余人匆忙登上一条小船,因船翻沉全部灭顶溺死。敌机飞离后,寻亲捞尸的村民啼哭震天,惨不忍睹⒃。(编者注:各种书籍和报刊对抗战期间日寇轰炸三明地区,以及造成的人员、财产、房屋等损失的记载和报道的数字,都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⑴《福建省政府训令》00136号,沙县档案馆,26-6-1066
⑵清·邓基登·《沙县县志》,转自林伦榕:《三元的历史和沿革》,《三元文史资料》第一辑,第3页
⑶《福建省政府训令》88333号,沙县档案馆,26-6-1068
⑷⑼⑽⑾⒀⒃吴德均:《回忆抗日时期福建省保安处在三元梅列》,《三明市党史资料:梅列集中营回忆录》(一)
⑸林伦榕:《三元城关古建筑——祖祠》,《三元文史资料》第九辑,1996年,第81页
⑹《文史资料选编》第四卷《政治军事编》第六册,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⑺刘成筹:《福建省保安干部训练所概况》
⑻《国民党三元特种区界图说明》,三明市档案馆,82-1-1
⑿⒁黄浩良:《忆伯父——华侨将军黄珍吾》,《黄埔》,2004年05期
⒂牧莎:《江苏学院在三元》,《三元文史资料》第七辑,1994年,第69页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三元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