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升宝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华大地燃起的抗战烽火和历经8年的浴血抗战,至今仍镌刻在清流人民心中挥之不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暗蓝的夜空被战火染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全面爆发。清流山城虽没有听见枪炮的轰鸣,没有看见敌人的刺刀闪闪,但是华北大地燃烧的熊熊战火却时时弥漫清流城乡,震撼清流大地,一曲曲抗日战歌响彻山城,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清流人民同仇敌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
1、利用战时学校阵地开展抗日宣传。
清流东门之畔有一座宫殿式的樊王庙,1938年,福州私立光复中学内迁清流,校址即设于此,该校的迁入,促进了清流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该校与县立三港小学师生共同自编自演“打回老家去”、“东洋倭寇不打倒国不宁”等独幕话剧巡回城乡演出,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潮。灵地小学校长欧阳峰率领师生打绑腿、系皮带、带军帽歌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长城谣”等战歌在大街游行,到墟场演讲,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由此,抵制日货掀起高潮,城乡人民发出愤怒的呼声:“穿衣要穿中国布”、“用货要用中国货”,从经济上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县里成立清流战时国民学校,以此为阵地开展战时教育和抗日宣传,全县有国民学校21所,分设儿童班、妇女班为半日制,成人班则在夜校学习,有学生2340人。以战时课本为学习主要内容,同时宣讲时事,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罪恶,鼓舞人民的斗志,树立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信念。同时教唱抗日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福建是我们的家乡》等,福建省教育厅电影巡回放映队抵清流放映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并到嵩溪、长校、灵地放映,启发民众爱国爱乡、仇视日本,激发全县人民共赴国难的热情。
2、大造抗日宣传舆论,创办《抗战周报》。
清流抗敌后援会成立后,即创办《抗战周报》,用蜡纸刻印,每周1期,每期向城乡分发100—250份,主要转载《中央日报》和各地以及本县的抗日救亡讯息,还刊登本县通讯员、社会人士及学校师生漫画、诗文等,激励全县人民的抗日热情,共赴国难,同渡艰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停刊,共发行200余期。
3、设置难民收容所,安置沦陷区难民。
为支援抗日战争,1938年夏,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在清流县林畲设立农事试验场清流分场,开拓当地资源,后改称清流县中心农场,有垦荒地3909.02亩,未垦荒地660.58亩,示范农场熟地320亩,计4992.13亩,并向当地农民租用水田96.21亩,由省拨给经费21000元,省补助农场费20000元,清流县政府拨给1000元,以供农场试验工作的启动。中心场主要以水稻育种、培育油桐等苗木,繁育畜力为主。当年试验水稻种植50亩,收获稻谷6000余斤;用优良品种繁殖小麦50亩,收获小麦3000余斤,还试种花生、高粱、玉米等。种植战时急需物资油桐6万株,油茶、漆等10余万株,造林200余亩。向全省推广林木苗8万余株,优良麦种2600余株。
福州沦陷后,日本侵略军飞机对沿海城乡狂轰滥炸,人民生命财产惨遭重大损失,导致沿海地区人民无家可归、流离失所。1941年福建省政府决定,在清流设置8个难民收容所,先后收容平潭等地难民633人。1944年又从福州、平潭等地迁入境内难民460余户、1500余人安置在林畲乡孙坊、下石等地垦荒生产,抗战胜利后,除极少部分与当地居民结婚、成家立业,其余均迁回原籍,躲过了那场劫难。
4、募集资金支援抗日战争。
1937年清流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后改称抗敌后援会,由王琼任委员;各乡镇成立分会。为支援抗日战争,开展劝募献金献物活动,以戏剧义演、书写标语、赠送抗日春联等形式,向城乡群众募集资金。1939年7月下旬,省抗敌后援会开展纪念抗战两周年献金活动周,宁明清三县联合中学师生掀起节约献金热潮,募集资金357.70元,还募集一部分金戒指、银器、铜器等。学校师生的抗日热情推动了全县城乡募集资金活动的开展,至当年底,全县募集布鞋1万双、捐献金额650元。1941年又募捐寒衣金2000元,布鞋1300双。同时成立献机运动筹备委员会,号召每个国民献金1元,支援购买飞机,全县共捐款10.30万元,继之,成立粮食统筹委员会,每月调出粮食75吨,至1945年年平均调出粮食2305吨,还有大批土纸、木林等。省政府规划清流为抗日游击区根据地,在梦溪兴建仓库,广积粮食,支援抗日战争,充分体现了清流人民的抗日热情。
5、组织地方武装,准备抗击日军。
1937年,组织国民抗敌自卫团,由县长兼团长。分设第一区警备联防队,下窠、拔里联防队,第二、三区壮丁常备队,有队兵326名,步枪114支。1939年,国民政府组织义勇壮丁常备队,队员123人,进行军事训练,以增补战时现役兵员和担负地方防卫。1941年9月,抗战聚紧,奉令成立县国民兵团,团长由县长兼任,驻闽陆军司令部委派专职中校副团长、尉官军事督导教官、政治指导员、妇女指导员等,训练全县预备役国民兵,协助征集现役新兵和应急地方防卫。将18—45岁队员分甲、乙两组,分期分批进行训练。当年,全县壮丁10889人,参加各级国民兵队组织训练人数1140人。
6、征集兵员参加抗日战争。
1942年,日本飞机已向邻近的长汀、连城投下炸弹,杀害无辜同胞。在这危亡之秋,全县先后征集兵员1700余人奔赴抗日疆场,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战场,与日本侵略军殊死战斗。据新编《清流县志》载,清流抗日阵亡战士有47人为国捐躯。其中,李家乡有11名抗日战士牺牲。为纪念他们英勇杀敌的业绩,当年,李家公益社筹款捐资在李村黄泥墩兴建义勇祠,面积120平方米,土木结构,为两层,楼下有正厅,下厅为空腹走廊,竖有8个砖砌柱,正厅竖有石碑镌刻“抗日阵亡为国殉难诸公位”,附刻11位殉难者芳名。有楹联:“抗日反帝英雄汉,烈士芳名万古扬”。正厅设神龛木主,中心书写“船罔九世祖得保公之神位”,木主牌刻上筹款捐资人芳名,意谓为国殉难者均为李得保子孙,筹款捐资者均是得保公之后裔,以勉励后人,为国为民。“文化大革命”期间,烈士纪念碑被毁。后重修复。(图为义勇祠)
总之,在八年浴血奋战中,清流儿女以血肉之躯奔赴疆场与全国人民一道,和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战斗,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重新激怒仇恨,而是要唤醒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安倍政权正在急剧向右转,欲图谋重新挥舞屠刀傲视亚洲。中国和全体亚洲人民必须团结一致,揭露他的罪恶阴谋,使之不能得逞。让饱受战争浩劫的人民共同携手,卫护世界永恒的和平!
(本文作者系清流县志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