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学说和思想在永安的遗存和传播

e三明   阅读

  

 

x朱熹是闽学之集大成者。笔者以为,举凡与朱熹有关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遗迹,都可能是闽学之龙的鳞爪。永安地处朱熹生活、讲学和授徒的近邻,经由文史考证,燕江两岸受先生学说的影响比较大,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值得梳理。本文捃摭星点吉光片羽,或许可为闽学大厦添一砖,加一瓦。

《陈氏大宗序》为朱熹所作

陈氏大宗祠位于永安市贡川镇巫夹头,早已远近闻名,听说它的族谱序文为朱熹所作,震撼非同一般。百度一下,陈氏宗亲网上首篇《陈氏族谱·序》,注名作者便是朱熹,为文较长,附有注释。再百度,又有《尚义堂陈氏族谱》中的《陈氏谱序》,为文较短,作者朱熹,也有注释。两文迥然不同。借来贡川陈氏大宗祠委员会编写的《天下贡川陈》,翻开第二章旧谱序选,第二篇《陈氏大宗序》,文末注明:“新安朱熹顿首拜赠”。就贡川陈氏来说,我以为这一篇最为可信。全文均为四字句,说源流,夸才俊,整齐严谨:

猗欤陈宗,溶发自虞;舜帝重华,顺亲底豫。克君克子,裕后有余;胡满受封,荡平继武。至于太邱,节义更敷;爰庆五代,配天耀祖。剖符锡壤,遍满寰宇;英才济济,独萃一门。谕显事业,著以诗书;方诸别宗,迥乎寡似;源远流长,猗欤那欤!

    宋淳熙二年乙未岁

    新安朱熹顿首拜赠

image.png

image.png

完全可以相信,朱熹确实为陈氏宗谱作过序,而且可能不止一次。朱熹与陈家有何密切的关系呢?看以下三段来自百度的文字:

 

【百度百科朱熹】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百度百科陈瓘】   

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 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 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

 

【百度百科陈渊】

陈渊(10671145年)字知默,世称默堂先生。生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贡川人,陈瓘的侄儿,受陈瓘的熏陶,具有忠诚、正直的品德。青年的陈渊拜杨时为师;专攻儒学二程(程颢、程颐)理论。杨时对陈渊的学业非常赞赏,说他“深识圣贤旨趣”。后来还将女儿许配给他。此后40余年,陈渊由于叔父陈瓘长期遭受残酷迫害,因而对仕途望而生畏,专心致志研究学问,成为杨时门下的著名学者。

贡川陈氏的资料也表明,陈瓘是陈渊的叔父,是贡川陈氏第九代文余公的后代,两人先于朱熹在朝廷为官,业绩不菲,又是福建老乡,朱熹不可能不知道。其实,朱熹不仅了解他们俩,而且还对他们满怀崇敬之心。

 

朱熹为陈氏大宗祠写对联

到贡川陈氏宗祠参观,导游肯定要提到朱熹,不是说朱熹为族谱作序,而是说这大门两副对联,其中有一副是朱熹作的,导游指着门外侧一副对联念念有词:

一门双理学,

九子十科名。

朱熹这副联,盛赞陈家才俊。

image.pngimage.png

上联“一门”说的是陈氏一簇,“双理学”,指的就是陈瓘和陈渊。由此可见,“理学”并非朱熹所创,因为陈瓘去世的时候,朱熹还没有出生;朱熹是承继弘扬并把它推到顶峰的人。

下联说的是陈瓘兄弟九人,都经由科举取得功名。正符合出将入仕、兼济天下之儒家传统思想。《贡川历史文化丛书·陈氏大宗祠》中开列这兄弟九人的材料,这里不赘述。那么,“十”是怎么回事呢?是兄弟们还有一个妹妹,妹夫也有科名,怎不是“英才济济”!

估计,朱熹不会为一个无名之辈动笔墨。所以,前面的序文和这副对联,都是出于表彰和宣传的需要,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树立典型,汇聚正能量。

南闽理学无双士,

北宋忠贞第一家。

image.png

内侧这一副对联,也点明理学,且有高屋建瓴的气势,那意思分明是告诉别人:闽地理学哪一个族姓像我们陈家一样出了两个名士?而且,我们还是北宋忠心耿耿的大臣之家。

宗祠正厅名“追远堂”,堂中有著名理学家杨时的一副楹联,赞誉陈氏当时在朝为官人数众多的盛况,与上述朱熹对联描述的是相似的事情。联曰:“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

 

永安与朱熹有关的书院

明清两朝,永安书院逐渐多起来,其中,明显与朱熹或代表朱熹理学的“南剑七贤”或“四贤”有关的不少,笔者就查找到的,依次罗列出来。

栟榈书院   在贡川栟榈村的屏岩下,原是宋朝名相邓肃读书处,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县郭仁倡导修葺扩建。邓肃列为“南剑七贤”之一,肯定也是正宗理学一脉的。贡川进士罗明祖还有一首称颂邓肃的诗:

先生形已往,庙貌尚巍然。

正气峰为骨,孤衷壑欲烟。

典型存草莽,俎豆自周旋。

谁问登临者,永言花石篇。

四贤书院   四贤书院原来位于县城北门外,即今天的龟山公园,院内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先贤。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二十四日洪灾,冲走民房数千,四贤书院过水倒塌,后改设于北门里仁坊。

道南书院   明万历年间,杨震威发动族众兴建,是为纪念和继承宋朝理学大家杨时所建造的书院,地点在贡川北门外。院舍优雅,风景宜人,杨家族人历代都有修葺。福建按察司副使陈道晖曾撰文记之。

紫阳书院   康熙三十年(1697年),知县梁文煜发起,在县城内东门山上兴建,内祀朱熹,是当时永安境内最大的书院。朱熹别称“紫阳先生”,院内又只祀朱熹,这应该是最单纯的传播朱熹学说的书院。

大湖半亩书院   清朝乾隆戊午年(1738年),赖邦佐在大湖五层街兴建,名称取自朱熹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

安砂七贤书院   在安砂钱廪山顶,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陈祖球、范文辉等所建,原为七贤祠,内祀七位贤人:杨龟山(杨时)、罗豫章(罗从彦)、李延平(李侗)、朱紫阳(朱熹)、邓栟榈(邓肃)、陈了斋(陈瓘)、陈默堂(陈渊),他们也称“南剑七贤”。

吉山四贤书院   在下吉山河对岸一里许的丛林中,也称文昌阁,清朝康熙初年村人刘奇才所建,内祀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刘元晖中进士前在此读书。

吉山七贤书院  在吉山北陵(旧称云矗山)之巅,为村人刘锡浚所建,因内祀“南剑七贤”,又称七贤祠,也叫北陵殿。村人刘高贞在此青灯黄卷,于康熙戊子年(1708年)中举。

杨表正是明朝的古琴大师,他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编著出版《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10卷,他的自序落款有“于龟山书院”几个字。靠近桃源洞景区有一个村落叫龟山,据传龟山书院就在龟山村范围,笔者曾几次去查访,均没有结果。隐约觉得此龟山书院应该一语双关,与杨龟山(杨时)有关联,不过,尚无实证。

除龟山书院以外,8座书院涉及永安城区和贡川、安砂、大湖、吉山四个乡镇,均与朱熹理学有明显渊源关系,可见闽学在永安的传播比较广,影响比较大。

朱熹的学说和思想,几百年来,在永安有广泛的传播和积淀,深深地根植在永安的土壤里。它的芬芳、氤氲在永安的青山绿水间历久弥香。

参考资料

1.《天下贡川陈》,2010年,贡川陈氏大宗祠委员会编。

2.《永安县志》,2004年重版,永安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编。

3.《永安市文史资料》第5期。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第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