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人在福州创建的天后宫和绥安会馆

e三明   阅读

  

位于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绥安会馆,又称绥城会馆,即建宁会馆,连同清代重修的天后宫,均是建宁人出资修建的。选址于此,是因元、明年间,这里离水路不远,如附近地名古有大小水流湾,今存双抛桥,是临水的明证,是其时福州市民西出福州城,经洪山桥、洪塘古渡,沿闽江北上南下的重要通道。

image.png

史载: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设绥安县,属建安郡。晋义熙元年(405年)改绥安县为绥城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建安县,改属邵武。唐武德五年(622年)从邵武划出,再置绥城县;七年又废,八年复置;贞观三年(629年)再废。绥城县建置前后达200年。乾元二年(759年)拆原绥城地分置归化 (今泰宁)、黄连(今建宁)二镇,故建宁会馆可称绥安会馆,亦可称绥城会馆。

天后宫(含绥安会馆)位于郎官巷南侧,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515平方米,其中天后宫建筑面积1045平方米。周以围墙,门墙上灰塑神话故事。坐南朝北,单进建筑,尚存宫阙。进大门依次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原有戏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改为服装厂车间。前殿、正殿内构架大部已毁。尚存的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扛梁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项,鞍式山墙,优美华贵,是三坊七巷中保留较好的民俗信仰建筑。

天后宫供奉妈祖神像。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莆田县湄洲屿奉行对妈祖林默娘的信仰。林默娘生前能知人祸福,死后显灵,尤其对航海者遇难时有祷必应,被世人尊为保护神。凡临水地区均广建妈祖庙,亦称天后宫。清道光年间,建宁诗人张际亮寓此应乡试,赋诗《述旧绝句》:“郎官巷古半乡人,天后祠前记此邻。往日儿童头角异,可知吾亦太仓陈。”自注:“郎官巷余邑人多居此,天后祠邑人所建也。”

image.png

image.png

绥安会馆周围以墙,石柱大门前,竖立两块雕刻法器的方石,很为特殊。进门过环廊,为天井、祠厅。天井铺条石,左右廊屋。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西外墙边嵌有一块竖立的石界碑,长100厘米,宽24厘米,阴刻“绥安会馆公业墙寓居绥安会馆界”。

张际亮18岁到福州寓居绥安会馆及黄氏宅,两次就读福州鳌峰书院。道光间,随陈寿祺参修《福建通志》,引发一场福建方志史上的特大事件,掀起轩然大波,展开旷日持久的论争,直至文人之间势不两立,分裂成对峙的两大派。反对至为激烈的是张际亮,在“跋”中严厉斥责总督、学正“可怜荐士原碎琐,况复当事仍么么”。际亮的诗文记录了在郎官巷和天后宫生活的真实情景,也是天后宫和绥安会馆真正的历史见证人,承载着两地历史的辉煌。(本文作者系《清流县志》原主编)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