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正 洪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时,正是中共党员胡邦宪担任国民政府泰宁县县长的时候,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和胡邦宪的大力倡导下,泰宁城乡到处都传遍了抗日救亡的呼声。胡邦宪在泰宁期间,尽管已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不可能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也没有建立党的地下组织,但仍然为党做了一些工作。泰宁成立了各种抗日组织,发动民众参军及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战。这一时期,泰宁县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抗 战 募 捐
1937年7月,胡邦宪主持成立“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泰宁分会”,并兼任分会副主任(主任为国民党泰宁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指导员廖骅)。他组织集会、游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宣传抗日,开展抵制日货的“仇货拍卖运动”,发动群众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抗战。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下,全县人民踊跃捐献金钱衣物,仅1937年8月至1939年12月的两年零四个月中,全县就筹募慰劳捐款等180397元,汇到前方作为抗战经费。1940年,泰宁又募集寒衣捐款1004.75元,1941年再募集164.7元。1942年至1943年,泰宁县开展了文化劳军募捐活动,两年共捐款1000元。1943年1月下旬,开始征集冬季鞋袜的劳军运动,每家分摊完成鞋袜3双。在此之后,泰宁人民又开展了为远征军捐献书报和“军队食物价款差额配募”等运动,从物力财力上支援前方抗战。
参 军 抗 战
为抵御外侮,救国保家,从1939年10月至1942年秋的5年中,当时仅5万左右人口的泰宁共有1426名适龄壮丁走上抗日前线,一大批人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为悼念这些为国捐躯的抗战烈士,泰宁当局特地建造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竖立在城北大操坪上。1938年,上青上溪头村青年肖水木在江苏省宝山县太平桥阵亡后,县长胡邦宪还亲书挽联一幅,送到他家乡的祠堂中悬挂,挽联为:“壮哉!敬君一个健儿愿抛头颅捍卫祖国;行矣!率我全县民众誓将血肉收复山河。”
抗 战 宣 传
为振奋民众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民族精神,胡邦宪参谒了位于城东二王栋(今泰宁粮油加工厂后山)山麓的一座画网巾先生的坟冢,并捐俸150元(法币,下同),委托江一峰主持修复墓亭、墓道,弘扬画网巾先生在清兵入关时隐姓埋名,不愿削发留辫而甘遭杀戮的民族气节。1938年春,“县抗敌后援分会”出面成立了“杉阳抗敌吟社”,由陈承箕任社长,县长胡邦宪、副县长万心权、县党部书记长萨福臻等都亲自参加了抗日诗歌创作和吟哦活动。这边暂录三首当时诗友写的抗敌诗以飨。一首是一个名叫萧秉清的教书先生写的《又拟东北前方将士一绝》:“兴安岭上雪花飞,万里长征马频催。不得龙江还故国,男儿誓不愿生归。” 萧秉清的孙子萧春雷为当今福建省知名作家。另两首诗的作者名叫李宜男,是民国时期泰宁县的才女。一首叫《孙儿同学从军抗战·代孙赋诗以励其志》:“投军从戎志气高,男儿报国是人豪。一樽薄酒留君话,客路风霜需自劳。杀敌平虏如捲席,立功报捷似奔涛。荡平倭寇归来日,再与学兄解战袍。”另一首叫《七十自寿诗》:“闻道东夷寇警频,深闺燕处亦伤神。时艰莫补遑称寿,年老无能愧此身。幸有残篇堪覆瓿,渐无旨酒可延宾。殷勤寄语亲朋辈,为国还宜各自珍。”以管窥豹,通过上述三首诗,可见当时泰宁人民的抗战热情。(图为泰宁城东二王栋,画网巾先生墓在山间庙宇左侧,溪岸公路扩建时被清除。)
1938年8月,“省抗敌后援会”宣传队深入泰宁山区宣传抗日,第一次在泰宁放映了无声电影,令泰宁民众大开眼界,收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效果。1940年,泰宁成立了“抗敌剧社”,由县党部书记长萨福臻兼任剧团团长。排演宣传抗日的话剧、歌剧,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圩镇,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牛头岭》、《送郎当兵》等一批救亡剧目。这些剧目有如战鼓号角,唤起了人民对日寇的强烈仇恨,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城区胜二村青年李永禄看完演出后,当场就报名应征入伍。
抗 战 战 备
1939年,建立泰宁抗敌自卫团司令部(不久改名为社训总队)。1940年,又在岭上街中山纪念堂设立了防空监视哨所(哨长王立志),在炉峰山顶设立了警报台,以防止日军飞机的空袭,为邻近县市提供日机出没情报,以及严防从台湾起飞的日机过境轰炸江西、湖南等地。至1943年,泰宁各乡镇相继建立抗敌防空站。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军出动战机轰炸日本本土,飞机迫降闽西北山区,泰宁县组织人员积极进行搜救幸存美军飞行员。(图为泰宁城区炉峰山,抗日战争时期,山上曾设立防空警报台。)
难 民 安 置
日军大肆入侵后,福建沿海地区及江西、浙江等地或沦陷,或因遭日机轰炸,人民流离失所,流入泰宁的难民日益增多。1937年12月,泰宁成立“垦务所”,由县长胡邦宪兼任所长,下设农场,凡垦民开垦的荒地,均发给证书。自1938年2月至1940年底,共安置来自永泰、闽侯、闽清等县垦民三批共167户、697人,垦复荒地4434亩,为安置无家可归的难民,发展山区生产做出了努力。
总之,抗战初期泰宁兴起的救亡热潮,显示了全县各阶层人民不愿做亡国奴,万众一心,共同抗日的坚强决心。但是,因为泰宁地处后方,没有直接遭受日军的侵略,加上胡邦宪卸任之后,继任的县长在抗战方面没有太大的作为,贪污腐化严重,后来连征兵都成了问题,当局只能采取强行抓丁的办法,民众与当局对抗的情绪日益严重,导致“抗敌救国”几乎成了一句空话。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下文要求各级政府上报各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相关文件现存泰宁县档案馆,但其报表却是一纸空文,具体数字无据可查。
(作者系泰宁县政协社会事业委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