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桃源荥阳祠 —— 台湾郑姓同胞寻根谒祖

e三明   阅读

  

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重要的是“根”的认同。时至今日,台湾同胞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就在海峡彼岸。”“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唐山原指“大唐江山”,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故乡的习惯称呼。尽管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却世代相传:“记住我们的祖先来自唐山!”

 

大田县郑姓与台湾郑姓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西晋末叶的永嘉年间,河南荥阳人郑昭入闽开基,其后裔十分繁盛,并向台湾及我国南方各地繁衍。目前,郑姓在台湾已成为第十二大姓,台湾的郑姓如同闽粤及南洋地区郑姓所奉的始祖一样,都推崇福建的“南湖三先生”为祖。所谓“南湖三先生”便是指郑昭的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老二郑庄原居仙游县,后结缘于大田县,是长期以来在台湾新竹地区享有盛誉的郑姓家族,他们既辗转搬迁于仙游地区,更是传自于大田县,郑姓后裔都奉郑庄为他们的一世祖。

据大田县郑姓乡亲传,其始祖郑庄是南朝末代人,以修儒业著名,由于为人直爽,好打抱不平,得罪了朝廷,被贬到闽南一带巡察乡土民情。一天,郑庄到了大田县聚贤里(今桃源镇)武陵大厝坑,天色将晚,便在一家农户求宿。这户人家只有老阿婆与妙龄少女两人,少女才貌出众,她见郑庄为人尚好、博学多才,便产生了爱慕之情,遂跪下求终身大事。郑庄看透世间凡尘,应许了这桩婚事,从此削官为民,隐居避世,在这里创建家业。

郑庄在大田县桃源建造了“荥阳堂”大房屋,取“荥阳”为名是为了喻示其先祖来自河南荥阳县。“荥阳堂”又称为“十八户祠”,建筑宏伟,精工细作,屋内雕梁画栋。“十八户祠”几经沧桑,至今依然如故。郑庄在这里共育十八子,从“十八户祠”分衍而出的郑姓裔孙遍及南北各地,时至今日,常有“十八户祠”的郑姓后裔为宗祠募捐修建,香火不断。据考证,该祠为民族英雄郑成功远祖祖祠。

                                              image.png 

image.png

 

荥阳祠也是红军指挥作战、安营扎寨的重要场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桃源是中央主力红军开辟的苏维埃区域和红军战事中心地之一,积极策应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红三军团(东方军)、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九军团,福建省军区红九团,闽赣省军区十二团、十七团、十八团等都在桃源开展过革命活动。

19338月,彭德怀率领中央红军东方军进驻桃源,开辟革命根据地,指挥部设在荥阳祠,司令员彭德怀等领导人在此指挥红军作战和指导苏区工作。桃源百姓协助红军站岗放哨,提供情报,农民子弟踊跃参加红军。期间,在红军工作队的帮助下,桃源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土地的农民,革命热情十分高涨,积极支援红军,为红军送粮食。当年驻扎在桃源的红军最多时达万余人,红军驻扎在桃源期间,军民关系十分密切,老百姓热情地腾出房屋、门板、稻草供红军过夜,并极尽所能拿出盛器供红军使用。

荥阳祠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是红军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桃源苏区军民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

 

树若无根,必趋枯萎。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的“根”极为重视。中国人素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尽管有的不能归葬故土,也必定不会忘记叮嘱子孙在自己的长眠处,标明自身的来处。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大田与台湾郑姓有着割不断的血脉渊源关系,游子思归,人同此心。正因为如此,在近年来风靡世界各地的姓氏寻根活动中,台湾郑氏同胞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寻根谒祖、归乡探亲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台湾郑氏同胞冲破重重阻力和干扰,不断组团来桃源荥阳寻根谒祖,典祭先贤,表现出对祖地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向往之情。

201395日,大田县桃源镇举行荥阳祠荣列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暨2013年祭祖大典。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三明市统战部副部长武丹、大田县政协主席郑建勋、大田县人大副主任郑宜堆、世界郑氏宗亲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郑庆模,以及来自全国各地800多名郑氏宗亲参加了庆典活动。庆典上,台湾工党主席郑昭明、县政协主席郑建勋共同为荥阳祠荣列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揭牌。

台湾是“枝”,中国大陆是“木”,台湾的“根”扎在大陆。海峡两岸郑氏同文同种同根,血浓于水,有着割不断的亲情关系,这是“根”、“祖”、“脉”认同的集中反映,与民意民心自然地吻合在两岸交流交往和心灵互动中。

 

(本文作者供职于大田县委党史研究室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