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与宁化

e三明   阅读

  

 

一、宁化与中央苏区的发展

闽西和赣南,这是毛泽东、朱德开辟井冈山道路之后,辗转来此创建中央苏区时所打造的最初两块根据地。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多次穿插于闽西赣南之间转战。第二次入闽作战达8个月,在闽西南片各县建立了红色政权,扩大和初步巩固了闽西苏区;同时,经过古田会议,解决了党内的纷争,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和发展了建党建军纲领。这次会后,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二出闽西再进赣南时,在19301月上旬和中旬先后来到了宁化。朱德率军首次解放了县城。毛泽东率军转战闽西北片诸县,经过宁化县北部山区向江西广昌进发。沿途,同朱德所率的红军一样,组织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这样,宁化首次成为闽西北片的红区县。毛泽东正是在这次翻越武夷山的行军途中,如他本人所说,在马背上吟就了“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著名词章。一年半后,打破国民党政府军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后,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在1933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克泉上土堡之后,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全红县。

image.png

宁化对中央苏区的存在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它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主要的是这么几点:

第一,宁化是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和最后丧失的根据地之一。

宁化在中央苏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武夷东麓,是捍卫中央苏区首府的门户。中央苏区在扩大版图时,要囊括它。由于它的重要地位,中央苏区在后期将中共闽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迁移至此。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它属于“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要地,是与国民党军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因而成为中央苏区坚持到最后的8个县之一。

第二,宁化是中央苏区的粮仓之一,为中央红军提供给养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宁化在成为中央苏区的基本县之后,据史料记载:1933年冬,为了解决苏区军民粮油困难,全县大力扩种油菜,次年的油菜籽产量达1.9万斤,宁化成为福建省种植油菜最多的一个县。至1934年,全县开垦荒地6200亩,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19338月至10月,全县捐粮14万担,有3个区获得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筹粮模范区”称号。19342月,临时中央政府下达筹粮650万斤的任务,宁化完成最多,质量最好。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在宁化还建有6所红军医院和1个大兵工厂。这些都为保证红军供给,医治红军伤员,提高红军的战斗力,支援反“围剿”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宁化是中央苏区扩红支前的重要县域之一。随着反“围剿”战争的不断展开,苏区的扩红支前任务愈益繁重。据资料载,当年全县有3.6万户、13万人口,其中男性6.65万人、青壮年2.16万人,先后参加红军的有13777人,平均不到3户有1户是军属、每10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青壮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是红军,加上地方赤卫队员,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19339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宁化两个区为“扩红模范区”称号。妇女也挑运粮食支援前线。1934年春,有1300名妇女运粮支前,5000多农民到前线抬担架。其间,闽西南片的几个县还派代表前来学习扩红支前经验。

宁化人民对中央苏区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的上述巨大贡献,是宁化成为中央苏区闽西北片坚持到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出发长征之前的最后一个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宁化与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宁化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处于二线,是战略后方。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凤凰山一带待命。凤凰山,地处中央苏区腹地,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往西南70公里便到瑞金,既有利于大部队隐蔽集结行动,又便于保卫中央苏区首府。193410月上旬,红三军团撤出防区后,从凤凰山出发向江西于都集结,进行战略转移。另据《江西党史资料》第13辑《中央苏区闽赣省》的“大事记”载,“106日至8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少共国际师之一团、中直炮兵营、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等从宁化县西南面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出发向中央苏区腹地转移。”

由于时间仓促,我没有去查找关于这段历史的原始资料。这方面的史料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讨和挖掘。但是,使我很受感动的是,宁化人民对红军长征作出了伟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第一、在长征前,宁化人民为红军筹集货币15万元、鞋1万多双、军衣1000多套。

第二,在长征途中,宁化籍红军作出了巨大牺牲。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58人。现有名可查,宁化县列入了共和国《革命烈士英名录》的有3305人。

第三、在红军长征走后,国民党军重新占领,对宁化人民参加革命进行了残酷报复。被烧毁房屋近1.6万间,被灭绝的家庭有5500多户,被杀害的群众近3300人,被抓走的有2300多人,下落不明的有3300人;土地荒芜近3.5万亩,饿死者达2.3万多人。

别的不说,仅这三条,对于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进行长征这段历史就值得纪念。这不仅仅是纪念红军长征,而且也是纪念宁化人民自己对于红军长征的伟大贡献。这对于教育人民、教育青年、教育后代都是有意义的。

我经过“走走党史——长征行”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些看法。在这里想讲这样三点。

一是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加以一定区别。这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因果关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进行战略转移,这无疑是错误路线指导的结果。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也是错误的。当年的错误领导在拒绝采纳毛泽东等的正确意见导致第五次反“围剿”遭受严重失败后,没有别的选择,唯一出路只有转移长征。因此,对长征的决策不能否定。

二是要将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遭受的挫折同苏区人民为长征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加以区别开来。中央红军在长征前期受挫是一回事,苏区人民为长征作出的巨大贡献又是一回事。这两者不能混淆。没有苏区人民为长征作出的各种准备,中央红军转移长征是根本不可能的。仅此,苏区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极其伟大的。上述宁化人民为红军长征所作的奉献和牺牲也是极其伟大的,需要充分彰显。

三是长征的出发地是多元的,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不只一个。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发,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发生地的不同意见,对长征出发地的争论与这也有一定关系。立足于史实,只要有确凿根据,怎样来表述长征的出发地问题是可以研究和讨论的。比如,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出发地,于都是中央红军绝大部分队伍的集结出发地。还有红军部队从其他地方直接出发突围长征的。这些都应当分别地予以研究和说明。从上述讲到宁化的材料看,如果核实属实,驻在宁化地区的部队同其他许多地方的红军部队一样,也是先转移到于都集结,然后渡过于都河才开始长征的。如果是这样,宁化可以称为中央红军转移长征的最初出发地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三、弘扬长征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纪念红军长征,我们一方面要表达对当年为保卫中央苏区而捐躯的先烈和在长征中死难烈士的哀思,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是先烈们所企望的,要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美好的家园。什么是长征精神?1996年前,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江泽民曾经对它所包括的基本内容作过表述。根据我走长征路的实际体验,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忠诚革命、必胜信念,不畏险阻、艰苦奋斗,求实求是、机动灵活,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互相友爱、患难与共,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这里,最根本的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未来理想的坚定信念。这是战胜敌人、克服险阻、度过艰难的原动力,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因而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的精神之源。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全师约5000人。在宁化成立的独立七师编入该师,基本上属闽西籍,大多数是宁化人。在长征途中,这个师一直担任后卫。湘江,是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为突破这道封锁线进行的湘江战役,打得十分惨烈,付出了沉重代价。这就包括大部分由宁化人组成的红三十四师血染湘江,基本牺牲了。红三十四师担任长征红军的总后卫队,走在大队伍的最后,不断与追赶堵截的敌军进行战争,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在冲破敌军包围,以急行军速度赶到湘江边后,所有渡口全部被敌军占领。经过一路血战,师长陈树湘又率余部300多人奋力突围,沿桂湘分界的都庞岭山麓转战湘南。

200612月,我到湘南道县考察时,进一步了解到陈树湘率红三十四师血染湘江、转战牺牲的情况。193412月中旬,陈树湘率部突围时,不幸腹部中弹被捕。为表示对革命可以献出一切,他趁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牺牲,时年29岁。在湘南打游击的该师余部后来也全部遇难。这是湘江战役唯一一支整师牺牲的部队。现在,道县人民还广为传诵着大部分由宁化人组成的由英雄师长陈树湘率领的英雄部队红三十四师血染湘江的故事。他们撰写的长诗《陈树湘将军之歌》,为许多媒体竞相转载。

什么是红军长征精神,怎样理解红军长征精神?在宁化这块土地上诞生、并大部分由宁化人组成的、陈树湘率领的红三十四师这支英难部队血染湘江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就是生动的说明。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学习红军将士们和牺牲的先烈们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念,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去做好各项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宁化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有巨大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宁化仍是经济欠发达县。据说,曾经为革命作过贡献的不少村乡没有摆脱贫困,许多英烈后代的生活水平仍然徘徊在贫困与温饱之间。听到这些后,心里很沉重。怎样改变这个状况?除了有关方面给予财政支持或优惠政策外,最根本的就是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奋斗,以愚公移山的气概,继续改变欠发达面貌,努力建设美好的家园。这是我们对红军长征的最好的纪念。

 

 (作者系全国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