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移开始了

e三明   阅读

      

image.png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较量。

红军兵员总数不超过20万。这20万又分散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个革命根据地均在国民党部队的包围之中。

而国民党军队连同各路反共的军阀部队,总兵力至少在200万以上。而且,还有飞机、坦克、火炮这些精良装备,这是红军无法比及的,红军手中除了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枪炮,就是兵工厂自制的一些粗糙的土枪土炮,再加上大刀、梭镖什么的。也就是说,国民党和红军之间就军事装备而言完全是不对等的战争。

由于国民党部队重兵“围剿”,分散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相互间沟通、联络受到严重阻碍,更说不上在军事上协同、配合、掩护了。这让红军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一个巨大的危机感就此弥漫在中央苏区的上空,为此,也让毛泽东等人感到心力交瘁。

1934410日傍晚,国民党军向广昌发起大规模进攻。惨烈的广昌战役历时18天,红军伤亡5000多人,其中有大量的干部,他们是红军的精英、人才,失去他们比丧失苏区的土地更让红军指挥员感到痛心。

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又调集31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地域发起全面进攻。在李德、博古的“全线抵御”的战略部署下,红军官兵已经连续和敌人苦战了10个月,连气都来不及好好喘上一口,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防御战。就高虎脑一战,国民党军的数千发炮弹覆盖在红军阵地上,直到把红军阵地烧成一片火海。这之后,万年亭、驿前等地的每一场战役都让红军伤亡巨大。

真正感到危在旦夕的是1934106日石城失守后,国民党部队将在14日对中央苏区的核心——瑞金,发起总攻。

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转移即将开始。

在大转移到来之前,宁化是中央苏区坚持到最后的8个县之一。

一直被毛泽东看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宁化,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发展变化,于19345月,划归为闽赣省委领导(原属福建省领导)。这期间,中共闽赣省委、省苏政府、省军区等领导机关迁驻宁化境内,宁化也成为了闽赣省的后期斗争中心。在中央机关及中央红军进入长征前的准备阶段里,它是中央局着重开展工作的地区之一。中央局给各级党部、游击队的信中明确指示:“闽赣应以宁化为中心,切实加强突击力量”,并对各项战斗任务作了具体布置。

这一期间,中央还直接派张闻天到宁化工作。当时,张闻天是人民委员会主席,有相当的权力。张闻天按照中央的要求,以宁化为中心,在实地指导工作,抓紧粮食征收、突击扩红、巩固地方武装、发展游击战争和动员组织民工等任务的实施,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赢得了时间。

朱德总司令也发出命令,部署巩固中央苏区东北门户的有关事项。而战略要地宁化,就被称为苏区的东大门。

项英、毛泽民等领导人多次来宁化检查督促闽赣省的工作。

可是,随着敌人层层叠叠的坚固堡垒的不断推进,中央苏区地域不断缩小,让中央苏区的日子十分难熬,离宁化不远的瑞金,常常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红军一边在抵御敌人的“围剿”,一边开始进行撤出中央苏区的各项准备工作。

107日,10多个团的新兵、140多万发子弹、7.6万多枚手榴弹以及上万件冬衣,还有粮食、盐巴、药品等大批物资全被补充到了各大军团。

其中,有数千人是宁化子弟,还有粮食、冬衣和其它物资里都凝聚着宁化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谊。

10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红军主力突围转移,中央苏区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训令”:在我们党面前摆着这样的问题,全部红军不应继续在苏区内部与敌人作战,而要突破敌人的封锁到敌人后面去进攻。很明显,如果红军主力全部照旧在被缩小着的苏区内部作战,则将在战术上全部恢复到游击战争,同时因为地域上的狭窄,使红军行动与供给补充上感觉困难,而损失我们最宝贵的有生力量。并且这也不是保卫苏区的有效的方法。因此,正确的反对敌人的战斗与彻底粉碎敌人5次“围剿”,必须使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封锁,深入敌人的后面去进攻敌人。

这一训令还特别表明当主力红军突围后,敌人会更加深入苏区内部,占领许多城市和场圩,切断各个苏区的联系,更加凶恶地摧残苏区。

后来的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宁化的凤凰山一带,地处中央苏区腹地,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往西南70千米便到瑞金,既有利于大部队隐蔽集结,又便于保卫中央苏区首府。由于宁化地位重要,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不仅是“中央苏区战略的锁匙”要地,还成为国民党军十分想争夺的重地之一。

宁化不仅是闽赣省后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是中央红军主力兵团活动的重要地域,驻防的部队有红三军团第四师、中直炮兵营、军团医院、少共国际师之一团、红九军团后方机关。

193410月上旬,在月色朦胧中,总有部队在宁化附近的丘陵中移动,他们中不是中直炮兵营,就是少共国际师之一团,或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军团医院,他们都在奉中央军委之令一一撤出宁化,向着集结地方向而去。

只有红五军团一大部分宁化子弟所在的军团,担任着艰巨又危险的后卫任务。当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撤离阵地的时候,他们仍坚守在阵地上堵截国民党军的凶猛进攻,掩护红军大部队安全撤出。

据有关史料记载,193410月上旬,从宁化出发的中央红军各部队约有1.4万人,占中央红军总兵力的百分之十六。这些部队分别是:驻防在泉上、湖村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约3200人;驻防在城关、方田、曹坊、禾口、隘门、淮阳等地的红一、九团主力约4000人;红九军团后方医院200人;驻防在凤凰山一带和驿前、石城的红三军团主力第四师、第五师约5000人;红方军团后方医院约150人;中央少共国际师约1200人;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300余人。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1页的注释这样写道: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等军团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踏上长征之路。”

由此可见,宁化不仅是红军长征前夕闽赣省后期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是主力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确凿无疑。

宁化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也无可争议。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伟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地方——宁化,却没有得到公正的说法。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也是这样: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江西瑞金。更让人惭愧的是,好长时间,我们不了解宁化,不知道宁化,甚至没听说过宁化。

在此,我们不由得要问一声:这是为什么?是宁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造成的吗?在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宁化处于二线,是战略的后方。在苏区主力红军与敌人斗争最惨烈的岁月,发生在宁化境内的大战几乎没有,只有一场算得上是硬仗,那就是前面说过的泉上土堡战役。再有一些零星的遭遇战,除了当地史料记载,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再就是,宁化对于红军长征的重要贡献在于后勤保障。这个保障不仅是物资和财源上的保障,也是兵员上的保障。宁化人民勒紧自己的裤腰带,从自己的牙缝里挤出粮食支援红军;宁化几乎把全县所有的青壮年都送到了红军的队伍里,还有很多妇女也参加了红军,8岁以上的,16岁以下的孩子,全都参加了儿童团……

没有苏区人民为长征作出的各种牺牲,中央红军军事大转移是根本不可能的。仅此,苏区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极其伟大的,宁化人民为红军长征所作的奉献和牺牲也是极其伟大的。

宁化,应该像江西瑞金一样,让世人知道它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要饮水思源,我们都不能忘记老区,不能忘记老区人民,更不能忘记过去,忘记历史。

 

(本文作者系军旅作家)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