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主力退守宁化 万里长征这里出发

e三明   阅读

  

 

回首80年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的地盘日见缩小,战事连连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193410月上旬,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和中央机关、中革军委机关共86000多人,分别从赣南的瑞金、于都和闽西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从此,踏上了艰苦卓绝、万里行军的漫漫征程。(图为红十二军军部旧址)

image.png

赣南闽西红旗席卷

中央苏区欣欣向荣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十年代初,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指挥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一、二、三次大规模“围剿”。由于当时采用了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和打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在红一方面军广大指点员中形成深刻影响,所以,第四次反“围剿”仍然取得重大的胜利。从193010月第一次反“围剿”,到19333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已扩大到34个县(解放后建制为21个县),其中赣南11个县,闽西10个县(龙岩5个县,三明5个县),管辖疆域面积达到近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万人,红一方面军和地方红军的总兵力已经发展到10多万人。中央苏区各县革命斗争形势如火如荼,广大苏区军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景象。如宁化就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点县,从1929年到193410月红军长征前,就是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和中央红军兵源财源粮源最有保障重要基地。当年,宁化全县总人口13万人,就有13777人参加了红军,每10人中就有一人参加红军,每3户就有一户是军属,是中央苏区县参加红军最多的县之一。19339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委派福建省苏主席张鼎丞同志亲自到宁化授予淮土、禾口“扩红模范区”的光荣称号。宁化的扩红运动之所以走在中央苏区的前列,除了当时宁化有浓烈的革命氛围和好的政策以外,还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县苏维埃政府拥军优属做得好。在当年物资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红军家属每月平价供应猪肉5斤、大米100斤、食盐1斤等生活物资,逢年过节还可获得一份慰问品。

(图为宁化县田螺寨红军兵工厂旧址)

image.png

由于当年宁化苏区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在财力、粮食方面对中央政府和红军也是贡献最大的县之一。宁化苏维埃政府在武层、淮土、禾口3个区组织铁匠,成立铁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各种农具,组织开垦荒地6200亩,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在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前线最需要粮食时,宁化在2个月时间就筹集粮食14万担,支援反“围剿”前线,下巫坊、横锁、武层3个区被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筹粮模范区”的称号。1934年春夏之交,就在中央政府和广大红军指战员最困难的时期,宁化为中央政府、红军队伍突击筹集货币15万元,银圆10万元,布、草鞋1万多双,军衣1000多套送往前线,5000多名民工到前线抬担架,1300多名妇女运粮到前线。从1929年至1934年间,宁化每年为中央政府和红军提供“千担纸、万担粮”,被“红色中华”称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

(图为石壁镇立新村红军桥)

image.png

五次“围剿”重创失利

痛失北门广昌重镇

蒋介石军队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先后四次大规模“围剿”失败后,19339月开始,又集中50万大军,向我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的兵力就达50万之多。敌人兵分六路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逐步包围压缩革命根据地,然后,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从而达到消灭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的目的。1934410日,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广昌保卫战拉开战幕,到427日历时18天,红一方面军指战员和广大中央苏区人民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和殊死抵抗,共歼灭敌人近万人,但我军伤亡也达到5500多人,占参战总兵力的五分之一,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惨痛代价。最终,中央苏区的北面重镇广昌失陷。

(图为宁化红军医院(谢氏家庙))

image.png

193310月初,共产国际派来的军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瑞金,由于当时党在中央苏区的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对李德十分信赖,把中央红军的军事战略决策与战役指挥赋予他特殊权力。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他在政治形势的看法上,完全支持博古的“两条道路决战”和“速胜论”的冒险主义观点,在军事上既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而又独断专横。他攻击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战略战术是过时了的“游击主义”,而完全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战略战术经验,来领导和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博古对于政治形势的错误估计和李德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决策与指挥,以及他那一整套“左倾”方针政策的推行,是直接导致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不断缩小和第五次反“围剿”造成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广昌保卫战的失利,使中央苏区失去北面重要屏障,为敌人疯狂进攻“红都”瑞金打开了北大门。从此,使中国革命被迫引入到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

 

红军主力退守宁化

万里长征这里出发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面重要军事屏障,而宁化是中央苏区通往福建的东面军事要冲和兵源财源粮源等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两县虽属闽赣两省,但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交流、往来甚密的好伙伴。在革命战争年代里,两县结下了唇齿相依,互相支持的深厚革命友谊,边界线长达近50公里。1934427日,广昌保卫战失利后,红军主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等部队相继撤出广昌城,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主力又分别组织开展了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系列战斗,为红军主力退守中央苏区腹地打开了通道。到19349月下旬,中央苏区34县仅剩下赣南的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和闽西的宁化、长汀等8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区了。

当时,从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广昌撤下来的中央主力红军,主要是布防在以中央机关、中革军委机关所在地瑞金的周边县。宁化、长汀是福建离“红都”瑞金最近的地区,也是中央机关所在地最后一道重要军事屏障,自然成为长征前夕中革军委布防红军主力部队最多的地区。19347月至10月上旬长征出发前,部分中央红军主力在宁化境内布防的约有1.4万人。 1934106日,驻防在宁化境内的红军主力部队,在一天之内接到中革军委一连发来的三封“密电”(中央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徐占权提供),命令驻防在宁化境内主力红军的一切防务,立即移交地方红军、赤卫队接管,务必两天内完成交接。于108日凌晨起程向江西于都集结。从此,踏上战略大转移的万里长征。

宁化是闽西的一块红色土地,在中央红军长征前,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张闻天、胡耀邦等中央机关、中革军委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人都曾在宁化留下革命的足迹。宁化是中央红军的故乡,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除第八军团外,几乎所有的中央红军各部队都在宁化驻防战斗过。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养育着成千上万的红军子弟兵。从1929年至193410月短短的4年中,宁化先后有13777人参加了红军。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58人,全国解放后,宁化籍老红军仅有28人,列入共和国《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宁化籍烈士有3305人。

 

注:史料来自《广昌县志》、《宁化县志》、《宁化二战时期大事记》、《宁化中央红军长征资料选篇》等。

 

(本文作者系中共宁化县委党史办原主任)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