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红军北上抗日 先遣队攻占的首座县城

e三明   阅读

  

1934年夏,日本侵略军加紧准备侵占中国华北地区,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为了宣传和推动民族抗日运动,牵制和分散国民党军队,减轻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由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三个师和中央一个随军工作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孤军深入敌后,转战闽、浙、皖、赣四省,历时6个月,行程5600多里,进行了30多次战斗,对于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北上途中,大田县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下的第一个县城,也是整个行程中的一个缩影。

image.png

 

红旗漫卷岩城

193477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经长汀、连城直奔永安。在永安小陶镇与掩护抗日先遣队北上的红九军团会合后,商定沿途攻占大田县。

717日,抗日先遣队先头部队由西洋进入大田桃源。继而,抗日先遣队6000多名指战员经桃源、黄城东进宿营上京。719日,队伍抵达离大田县城15公里的小湖村。红军派出一支先头部队,有的打扮成老百姓模样,头戴斗笠,身披棕衣(雨天),肩荷锄头、草耙等农具;有的打扮成小商贩,肩挑箱篓等,往大田县城行进。

721日,抗日先遣队经宋京、莲花崎直抵大田城西白岩山。当时驻守大田县城的是民军林维邦的一个连,闻讯后胆战心惊,即派2个排护送县政府人员逃至离县城25公里外的谢洋,城里只留下一个排的兵力。县长陈敬匆匆离城逃走,继而,守城的营副官邱秋星也带着留守的一排兵力弃城而逃。

当日,抗日先遣队不费多少周折便占领了大田县城,缴获步枪10余支,无线电台和电话机各1部、食盐万余斤。抗日先遣队在县城驻扎了三天,其指挥部设在西门原育智小学。大田成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的首座县城。

image.png

image.png

 

播洒革命真理

红军大张旗鼓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途经桃源、上京、石牌、均溪、华兴、湖美、太华、建设、文江、奇韬等乡镇,到处刷写革命标语,分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真理,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与此同时,红军还广泛宣传党的土地革命纲领,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大田掀起土地革命高潮,红色区域迅速扩展。

大田儿女纷纷加入到革命洪流中,踊跃参军参战。梅山乡吴明梗萌发保家卫国的革命理想,毅然报名参加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由于怕家里受牵连,遂改名换姓为“丁刚”,与家人断了联系,后来还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上京镇溪口村田凤娣(1924年出生)接受采访时说道:“红军来了很多人,他们人很好。我村刘家祺就跟着他们参加红九军团,长途行军双腿浮肿,无法行走,后来亲人到永安岭头用担架抬回家。”

湖美乡高才坂刘盛图老人常听村里长者讲述当年红军在村里的故事,老刘为笔者复述了一些红军事迹:粟裕参谋长十分关心群众利益,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真理,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才坂村民刘曰鸿,他积极协助红军做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红军交给他用色纸印刷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先遣队告农民书》等五种传单各一束,让他到处张贴、分发。723日下午,由刘曰鸿敲锣通知躲避的群众返回家园,参加群众大会。

724日上午,红军在高才坂种德堂门口广场上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高才乡苏维埃政府,由刘曰鸿任主席,并组建了地方武装高才赤卫队。在群众大会上,红军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讲明工农红军的性质和这次奉命北上抗日的任务。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组织农会,打倒土豪劣绅,清算地主老财。会后,开仓分粮,并镇压了6个反动分子。

北上抗日先遣队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内战,镇压反动分子,还开展开仓济贫、放粮救灾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人民深深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人民的救星。

image.png

 

红军济困解危

红军进驻大田县城之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在县城文庙召开群众大会,开展打土豪斗争,没收几家富豪的粮食以及财产,分发给贫苦农民;组织拆除城墙的城垛,烧毁凤凰山、白岩山、霞山、禁山的民团炮楼;刷写革命标语,分发传单,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红军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红军攻占大田县城时,林英才(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田均溪游击大队长)正在县城读书,亲眼目睹了红军的感人事迹。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红军抢险救灾的壮举:当时,大田城关连日滂沱大雨,洪水上涨,红军战士积极帮助城里的群众救灾,协助将要受淹的贫苦农民搬迁,并送饭接济,帮助群众度过难关。因洪水上涨,群众饮水困难,红军战士突击在玉田村挖了一口井。几十年来,此井从不枯竭,成为附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用水。饮水思源,这口井被玉田村老百姓称为“红军井”。

林英才还告诉笔者,有一位化名为“千六角”的首长,十分关心群众利益,深入浅出地宣传革命真理,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军民鱼水情深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互助似一家。为了摸清底细,开展工作,以及查明通往尤溪县的路线,红军先后请来20多位群众询问情况,然后一一礼送他们回去。

红军占领大田县城后,“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调集两个旅的兵力向大田扑来,企图堵截红军北上与围歼红军。723日,抗日先遣队兵分三路出发,到达湖美乡高才坂会合。当日中午,抗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到达高才坂,适遇洪水暴涨无法渡河,就由19名战士带一条大棕绳泅水过河,将绳子一端系在枫树头,另一端系在木桩上,小部分战士攀援凫水过河。这样渡河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当地群众见红军要过河赶路,就借出杉木扎成木排,连接成行,上面横铺木板、门板等作桥面,搭成临时浮桥,让红军顺利过河,红军指挥部设在种德堂大祠堂。

红军离开高才坂前,许多群众赶来相送,依依惜别。青年村民张芳田、刘月山、刘必道、刘初接等人自告奋勇为红军做向导,引导红军兵分两路向尤溪县挺进。红军走后,在群众中传诵着颂扬红军的歌谣。

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得到大田人民的拥护。大田人民积极为红军筹粮筹款、照顾伤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红军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红军北上需要粮食做干粮,大田群众为红军提供大米、粗粮3万多斤。红九军团进驻三民乡(今建设镇),该乡林景地热情接待红军,并悉心照顾负伤战士被传为佳话。期间,有一名红军战士病逝在林家,林景地出资购买棺木,将其安葬在房屋边不足百米的官山。此后,林家三代每年为红军烈士扫墓。当看到连日阴雨红军无法找到干柴,几百名红军煮饭成了问题时,他当即卸下门槛供红军烧火煮饭。大田百姓就这样对红军倾囊相助,付出心灵深处最质朴而博大的爱,谱写一曲《爱在大田》的颂歌。


“战略骑兵”护送

执行护送抗日先遣队任务的红九军团,曾被周恩来亲切称誉为“战略骑兵”。 红九军团共4000余人,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红九军团护送抗日先遣队进入大田兵分两部,一部是719日驻扎在桃源的红九军团2000多人,途经浮山、泼水、青水,再经罗丰和三保街。723日,从三保街出发,经奇韬等地进入尤溪,在尤溪蒋坑与由高才坂前去的先遣队会合后,北渡闽江。

另一部是723日在红八团掩护下,红九军团安全撤离永安,进军大田桃源,次日到达上京南坑宿营。途中曾有德国制造的单引擎轰炸机骚扰,投弹4枚,并在红九军团行进上空盘旋了好几圈,这是红军战士在北线很熟悉的“黑寡妇”飞机。26日红九军团进驻文江龙门,军团通报全军注意休息,恢复体力,准备今后数天连续行军。因房屋不足,红九军团露营于文江河东岸区域,夜晚燃烧锯末烟火入睡,于29日到达尤溪城南郊。

抗日先遣队渡过闽江之后,红九军团于811日起程返回苏区,途中满载而归,红军挑着缴获的弹药和食盐,战斗队变成了运输队,军团的首长都不骑马了,马上驮的也是物资。部队因背负沉重,长途连续行军,天气酷热,加上山地小路,雨天不断,无形中给红军行军带来更大的困难。为了尽早把战利品送到军委兵战,红军冒着酷热阴雨,翻山越岭,双腿浮肿,很多红军脚下打起了血泡。

820日,红九军团抵达大田县城,城内的国民党县官、民团等早已闻风而逃。红九军团从城南边经过,没有进城,到西郊区宿营。大田民团、靖卫团有800多人,他们携枪逃入附近山林,红九军团通报各部严密警戒,夜间火药集中看守。828日,红九军团抵达连城姑田,把缴获的4000多箱火药、3万多斤食盐及其它战利品,完整无损地移交给军委兵站的同志们。

红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历时二个月,行程数百里,胜利地完成了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东线行动”。

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大田县城及红九军团迂回大田各地,军纪严明,买卖公平,秋毫无犯,爱护人民。所经之处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发动群众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打击国民党武装和匪患,为大田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作者系大田县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