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围剿”建宁五大阻击战

e三明   阅读

■  杨 进 龙

                                              image.png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100余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江西黎川县城失守后,主力红军退守福建建宁北部和东部防线,阻击敌军进犯。国民党军北路总指挥周浑元调集樊嵩甫、罗卓英等9个师的兵力,分别从黎川县的樟村、宏村、德胜关向建宁北线边境逼进,国民党军东路指挥官汤恩伯率4个师的兵力,从泰宁向建宁推进,逼近红军驻守的雪山栋、武镇岭东部防线,配合北线,协攻建宁县。红军在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等地设立三道防线,在东线设雪山栋、武镇岭两道防线,阻击敌人。

 

★邱家隘阻击战★

 

邱家隘、黄家隘、竹箕隘、寨头隘位于建宁北部边陲,是通往江西黎川县的关隘。

1934年1月26日,国民党北部军开始向黄家隘、寨头隘、邱家隘、竹箕隘的红军阵地发起攻击(诸战统称邱家隘阻击战)。我红十三师(师长陈伯均、政委宋任穷)的三个团,红十五师(师长曹里怀、政委肖华)分别驻守邱家隘、竹箕隘、黄家隘、寨头隘防线,担负阻击任务。

26日凌晨,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师向寨头隘攻击。红十五师一部居高临下,用猛烈火力打退敌军10余次冲锋,使敌军无法前进。后敌军派出一支侦察部队绕到红军阵地背后,前后夹击,激战3小时,红军撤到毛坊、黄坊一线。寨头隘被国民党军七十九师占领。

同日中午,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六十七师向邱家隘发起进攻,红军三十九团和十五师警备连奋力抵抗,击退敌军一次次的冲锋,均被红军击退,敌军两路受挫,伤亡惨重,尸横遍野。

29日,敌军飞机疯狂轰炸红军阵地,调集增援部队,以营为作战单位,分兵向红军阵地进攻。邱家隘、竹箕隘四面受敌,红军主动撤出战斗。

国民党军占领邱家隘、竹箕隘后,派出三九七团从黄家隘背后包抄红军阵地。红军仅一个营的兵力,被敌军重重包围,营长曹耀珠带领战士突出重围,绕道转移,黄家隘被敌占领。至此,红军在建宁北线第一道防线被敌攻破,邱家隘阻击战失利。

image.png

 

★将军殿阻击战★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将军殿(今建宁县黄坊乡将上村)是红军保卫建宁的第二道防线。

红军防守将军殿的部队有红三师(师长张经武、政委刘英)、十三师和十五师。在“左”倾错误路线的指挥下,强令红军打堡垒战与敌人拼消耗。

国民党军占领邱家隘后,采取“三里一进、五里一推”的战术,砍伐竹木,强拆民房,构碉堡,巩固阵地。

1934年5月7日,国民党第五、九十六、九十八等3个师的兵力向将军殿发起进攻。上午,敌五师抢占了杨家窠高地,并向西源村推进。我守卫香炉山的红三师立即向西源运动,阻击敌军前进,两军相持激战至中午,形成对峙局面。午后,敌九十六师攻战密峰山,九十八师占领了浮沙峰。同时派出飞机狂轰滥炸红军阵地。飞机轰炸红军阵地,飞机轰炸后,敌军四面出击,红军在浓烟烈火中冲出了包围圈,退守驻马寨阵地。

image.png

 

★驻马寨阻击战★

 

驻马寨(猪麻寨)位于建宁县溪口镇马源、半源、桐源之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是红军保卫建宁苏区的第三道防线。

国民党投入战斗的有五师、二十八师、九十八师和九十六师、十三师各一个团,由八纵队指挥官周浑元指挥。

1934年5月15日,国民党军队分三路向驻马寨红军阵地进攻。敌二十八师从洋背东侧向驻马寨高地攻击,敌九十八师从马源桥向驻马寨以东阵地进攻,敌五师从百夏家湾向驻马寨主峰进攻。

上午8时,战斗打响,敌两个团向皮子岭高地红二十一师发动进攻,并用飞机炸、山炮轰,我军撤离阵地,皮子岭被敌军占领。紧接着敌军展开兵力,围攻红五团阵地,敌炮向红五团猛攻,敌机轮番轰炸,地面敌军向红五团阵地形成包围圈。红五团团长刘忠命令一营打击正面敌军,二、三营和特务连组织敢死队,三营营长邓玉良不惧敌人的飞机大炮,率领战士冲出敌群,尔后掩护一营撤出阵地,红五团伤亡300余人。

10时许,敌军向驻马寨主阵地发起猛攻,红军顽强阻击,把敌军压下去。这时敌军调来两个团的兵力增援,加上炮火猛轰,时近中午,驻马寨以西的高地被敌占领。

午后,敌指挥官周浑元令所属部队停止攻击,整修战壕,准备夜战。深夜,红军组织少数部队向敌军开展政治攻势,迷惑敌人,主力红军向建宁西南转移。16日凌晨,敌军占领驻马寨。

1988年,杨成武将军来建宁视察,重访驻马寨阻击战旧址时说:“打驻马寨时,我是红一军团第一师四团政委,仗打了一天两夜,敌人伤亡二三千人,但仗没有打好,而撤出战斗。”

image.png

 

★雪山栋阻击战★

 

雪山栋位于建宁县濉溪镇大源村的廖家坊和圳头村的元尾、董家、际上之间,主峰海拔770米。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是建宁东面的主要防线。1934年5月,红一团(团长周振国、政委符竹庭)与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彭绍辉、政委程翠林)奉命驻守雪山栋阵地,构筑工事,防守国民党军的进犯。

国民党东路指挥官汤恩伯率四个师的兵力,攻占了泰宁县城后,逐步向建宁方向推进。驻兵梅口、挽舟岭、茅店一线待命。此时蒋介石特令汤恩伯:“贵纵队已越过挽舟岭。兹为使周(浑元)纵队能适时协同动作起见……与贵纵队协攻建宁……在周纵队未到邱家隘之前,切勿单独急进,总该稳扎稳打为要。”

1934年5月8日,北线周浑元纵队占领将军殿。10日下午,汤恩伯急令李默庵第十师从茅店向江家店运动,至雪山栋发起攻击。我红三十四师、红一团严阵以待,居高临下,敌军冲至半山腰时,红军即从两翼用机枪扫射,投掷手榴弹,以猛烈火力,打退敌军的冲锋。在机枪掩护下,红军战士冲出战壕,追杀敌军。敌军急向茅店方向溃退,途经洛阳堡时,被另一部红军截击,俘敌100余人,缴枪100余支。敌师长李默庵单身匹马逃脱。

雪山栋阻击战毙敌1000余人,俘敌300余人,其中军官30余名,缴获步枪800余支,机枪5挺,子弹20000余发,还有炮弹、手榴弹等军需物资。

image.png

 

★武镇岭阻击战★

 

武镇岭位于建宁县城东部。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武镇岭是东部防线之一。红七军团十九师(师长周建屏、政委乐少华)和公略步兵学校学生等部结集武镇岭,据守制高点,构筑工事,阻击敌军进犯。

敌东路指挥官汤恩伯获悉军情后,令十师固守阵地与雪山栋红军对峙,令八十八师、八十九师和四师三十旅进攻武镇岭。敌军作战部署是:将武镇岭分左、中、右三地区,分期攻击。榴弹炮猛攻红军据守的制高点。出动飞机轰炸助战。

1934年5月13日早上,敌军由茅店、袁庄向武镇岭推进。7时抵达武镇岭前沿阵地,用榴弹炮向红军阵地轰击,掩护敌五十八团接近红军阵地,两军激战拼杀,敌众我寡,红军被迫撤往后山高地。

敌五二三团接防后,继续向红军坚守的高地进攻,红军奋力还击。两军相持激战至中午,未突破防线,敌军集中山炮、出动飞机助战,红军伤亡500多人,主动撤离阵地,武镇岭左翼高地全被敌军占领。

敌五十七团向中部地区红军防守的高地进攻。红军据险死守,战斗相持不下。敌军又集中山炮、榴弹炮,向红军阵地猛轰,加上飞机轰炸,红军伤亡惨重,主动撤离阵地,退到建宁城附近塔下山、黄舟坊一带,准备作战略转移。

5月16日,国民党军八十八师二六四旅、二六二旅乘浓雾从胡公桥向将屯、河东、黄舟坊方向进攻县城。红九军团和闽赣省军区部队在邵式平司令员指挥下,在东山头奋力抗敌,掩护主力红军转移。上午9时许,闽赣省军区侦察科长马步英率警卫队、护卫邵式平撤出战斗。国民党军五二八团冲进城区,建宁县城失守。

 

(本文作者系建宁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

image.png 

image.png                           

                 

★宁化田螺髻战斗★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导致了中央苏区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苏区形势日趋恶化。此时,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几经调查勘察,选择了田螺髻为退却后开展游击斗争活动的根据地。

田螺髻位于宁化县方田乡泗坑村铁树坪,海拔1031米,是一座群山环抱的主峰,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形成了数道天然屏障。山腰有座庵寺,山顶有个用花岗岩石构筑的仙顶,俯视山间周围,村庄零落隐约可见,鸡犬之声可闻,纵横交织的山间羊肠小道与各村相连,地势十分复杂险要,对防守十分有利。

1934年11月29日、30日,宁化县苏政府把机关干部和家属分批撤离县城,留下地方武装踞守城关。当撤退的队伍途经官家坊、沙罗坝等地时,与闽赣军区红色医院的医务人员、伤病员及警卫连会合,尔后分多路进入了田螺髻,并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把全体人员整编成为三个连,成立了游击队指挥部,确定由县苏主席黎盛根、清流县苏保卫局长梁国斌等任总指挥,指挥部设于田螺髻古刹庵寺内。12月1日,敌52师攻占了宁化县城,我守城的地方武装寡不敌众,经激战后,也按原定计划撤退到了田螺髻。

同年12月间至1935年春,游击队活动于方田及周围百余个大小村庄,打击敌人,处决了一批铲共义勇队等反动分子,然而,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游击队处在敌步步紧逼、斗争环境艰难的困境中,人员锐减至100余人。

1935年4月25日拂晓,民团徐太定部、铲共义勇队张凤标部与国民党52师数百人包围了田螺髻,严密封锁了各个路口,控制了各处制高点,摸掉了游击队的3个重要哨所。游击队指挥部处于敌人的层层包围之中,待我指挥部发现时,已经四面受敌,无路可退。因此,只得仓促应战,刹时间敌我双方枪声四起,杀声震天,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残酷。游击队员个个英勇杀敌,坚持奋战三个昼夜,直到弹尽粮绝。大部分人员壮烈牺牲,只有少数人员突出敌重围后转战闽西连城等地,与闽西红九团会合,并在闽西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本文摘自《三明重要革命遗址遗迹》

image.png

 

★红军长征后的清流保卫战★

■ 李 升 宝

 

1934年秋末,天气晴和,寒霜铺地,河水呜咽,大地依然一派翠绿,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集结在清流里田、长校、嵩口等地的红军、游击队,迈上艰难的长征之路。

清流城区及邻近的防卫力量仅有游击队、保卫队、闽赣十八团一部以及县、乡苏区干部,曾经热闹红火的清流苏区成了一座无援的孤城,城区及邻近的防卫力量仅有游击队部600余人。11月6日,归化失陷,只有清流、宁化还是战旗飘舞,却也是岌岌可危!国民党军五十二师卢兴荣部5000余人虎视眈眈,在与归化交界的林畲集结,对清流城渐成包围态势,意欲一口吃掉清流守城的红军和游击队,恢复已失去的天堂。25日,卢部已达离清流40余华里的嵩溪,清流城区已是硝烟弥漫,一触即发。

面对十倍之众的敌军,闽赣军区领导者未能审时度势,而是极其错误的指示清流“备足粮食、坚师城池”,力图挽救已成定局的失败之势。由于领导错误,清流县委、县苏政府盲目奉行上级指示,也错误提出“与城共存亡”的口号,知已不知彼,以无后援的600之众,决心坚守城池,顽强拼搏,誓死坚守苏维埃的最后一寸土地。

11月26日,随着北山高地岗哨“叭叭”一声枪响,拉开了清流城保卫战的序幕。

其时,卢部五十二师三〇七团驻守嵩溪,以阻击宁化湖村方向红军的增援。五十二师司令部及师直属队的一五六旅、三〇八团一个营,由嵩溪、大路口沿牛屎塘方向正面进击清流,三〇八团另两个营由嵩溪、岭下沿供坊向县城合围。至11时,卢部已相继进入作战区域,开始向清流城进攻。进入五里亭附近时,红军兵力难以抗击气势汹汹、如潮水涌来的匪兵,无奈撤向城北高地。虽是占据了有利地形,五里亭仍然失守,敌兵乘胜追击。顿时城北高地枪声密集,子弹呼啸,如雨点般撒在高地。困守高地的游击队虽竭尽全力抗击,仍然阻挡不住敌人的凌厉攻势,只好放弃阵地,向清流城撤退,高地陷入敌手。

image.png

占领城北高地的敌人居高临下,用机枪向清流城内猛烈扫射,并组织抢渡入城。而这时,岭下、供坊一带的敌人已与增援部队交锋,双方展开激烈战斗。至下午2时半,增援部队虽顽强阻击进攻之敌,但挡不住他们恶狼般的进击,无奈撤回下戈驻地。

形势急转直下,正面向城区攻击的匪军由西南城墙缺口处突入城内;另一部匪军则迅即绕到南门外,堵截我军南撤之路。被重重包围的我军,在街巷与敌拼杀,虽付出惨重代价,却拼不出一条退却之路。于是,县委、县苏游击队人员撤至军事指挥部驻地,充分利用围墙等工事,阻击敌人的进攻,欲坚持至夜晚藉夜色掩护撤离。但至下午5时,最后的坚守之地被如狼似虎的敌人突破,清流城被国民党军占领。除保卫局长梁国斌率部分人员突出重围向宁化转移外,县委书记林圣才、宣传部长兰礼洪等60余人壮烈牺牲,县苏主席伍兴旺、副主席邹春才等百余人被俘,未几被杀害。城破之后,上万人口的清流城仅余27户48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由于闽赣军区领导者执行“左”倾错误路线,清流县委奉行这条错误路线,导致土地革命以来清流积蓄的革命力量丧失殆尽,使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处于低潮,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足可垂鉴后人。

 

(本文作者系清流县志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