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 通 今
红九军团原来是红三师、红十四师和两个独立团合编而成。我的回忆录《回忆红九军团护送抗日先遣队的“东线行动”》,写成红十二军了,应当订正过来。军团成立的时间,比较确切的是1933年10月份,距离长征开始整整一年。我是1933年7月到红三师的。护送抗日先遣队的时候,我正在红九军团。
你们问我红九军团护送抗日先遣队经过永安的情况,我已经尽其所知,在我的回忆录里写了。我今天给你们提供一份珍贵的日记。日记的主人也是福建籍的,他是武平人,名叫林伟。
当时林伟是红九军团司令部里的一个作战参谋。他的日记,从抗日先遣队写起,一直写到九军团在长征路上,过了草地,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止。现在我们要考察红九军团军史,他的这份日记是一份记叙比较完整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这份日记,是我推荐给出版社出版的。林伟是我的战友,生前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人民解放军通讯兵部副主任,1979年逝世。他的日记由他的爱人陈琦同志保管,征得陈琦同志的同意后,我向出版社推荐了林伟同志的这份日记。出版时书名叫《“战略骑兵”的足迹》。“战略骑兵”这个光荣的称号,是当时中央军委周副主席(周恩来)命名的。在反敌人围剿当中,红九军团作为一支机动部队,行动迅速,作战机警灵活,多次受到军委的嘉奖。周副主席就称红九军团为“战略骑兵”。
林伟的日记,基本上反映了红九军团伟大的征程,是红九军团的一部作战史。现在我们从林伟的日记来看看红九军团经过永安的情况。
先看1934年7月17、18、19日三天的日记。可以知道,7月19日,护送抗日先遣队入闽的红九军团经嵩口、燕塘(沙芜塘),进入了永安地区,19日的日记写道:“红七军团的主力已包围了永安城。城内有卢兴邦(福建的老军阀)之子卢舞旅一部据守。”可见,红九军团19日到达永安,并包围了永安城。再看20、21、22、23日的日记。红九军团急行军,从罗坊经安砂、九龙溪于22日1点钟到达永安城西北面大山,参加了包围战。这一段记得非常具体:“军团指挥所设在四六八高地,罗、蔡、郭、黄(罗炳辉、蔡树藩、郭天民、黄火青——访问者注)都在那里,用望远镜眺望周围地势和城里的动静,兴奋地眺望这座被包围的山城。两处枪声不断,十九师向城垛发躲重机枪点射的声音,在山中回声清脆……”
下午3点多,红九军团接替十九师阵地,十九师开始撤退,第二天,红九军团在八团的掩护下,安全撤离永安,到达西洋宿营。24日出了永安地界,到达大田桃源。
红七军团和红九军团,对永安的城围而不攻,什么原因呢?因为抗日先遣队的任务是“北上抗日”,“最高度地开展福建、浙江的反日运动”;“深入到敌人后方去,经过闽江流域,一直到杭江铁路地区及安徽的南部,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到其后方去。”红九军团的任务则是护送红七军团渡过闽江,所以在过闽江以前,我们两个军团都尽量避免和敌人作战,保存实力,完成任务。
红九军团和红七军团互相配合,交错前进,一直到了樟湖板。红七军团过闽江后,我们就回头,挑着大批缴获的火药、食盐,返回中央苏区。这时,部队的任务基本上是运输。经过永安时,林伟的日记也记得非常详细。8月25日到宁洋城,26日到小陶吴地,我记得小陶吴地还是苏区哩。进入苏区,就有民工来接,部队把大部分炸药交给民工挑运,一身轻松,行军速度也加快了。我们在苏区休息了一天,28日到姑田,将缴获的炸药和食盐交给兵站部,由长汀苏区来的搬运队继续送回中央苏区。到这时,红九军团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由于红九军团突破敌封锁线,打开一道缺口,敌人注意了,把这个缺口封住。另外,广昌战役失利,中央苏区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化。我们九军团回来就打了两场大战。一场是温坊战斗,一场是松毛岭战斗。这两场战斗,是长征以前最后的战斗。聂帅对温坊战斗的评价比较高,认为这是第五次反“围剿”中,一场靠运动战而不是靠阵地战打胜的战斗。当时永安、小陶也有发生较大战斗,目的是牵制东路敌军。红九军团没有参加永安、小陶的战斗。
(本文根据1988年访问涂通今同志的录音整理。涂通今,当时任红九军团师卫生所所长。)
詹出然大厝:1934年7月,红7军团与红九军团在永安小陶会合后,于20日进入西洋林田村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
詹仕润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