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生
原文锡,字伯躬,号简庵,明溪城关乡下汴原厝坑人。出生于清康熙年间,生卒年月无考。
幼年,原文锡在乡下私塾和社学里读过书。私塾是封建社会私人举办的学校,规模小,生源少,无一定的学习年限,属于启蒙教育。而社学起源于元代,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也就是地方办的乡学。私塾和社学大都学习儒家典籍。
当年的原厝坑据传有两所私塾和一所时办时停的社学。原文锡幼年入学以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爱读书,爱发问,爱思考。而其他学生放学后除了帮父母做些家务外,就是玩泥巴或打泥巴仗,或者在野外闲逛。虽然私塾里学的内容不多,社学又不正规,但原文锡还是长了不少学问,故后人称他“幼颖异”“学问渊洽,即天文、地理之学,亦无不触类旁通”。
然而,原文锡自幼坎坷。他12岁时,父亲得重病去世,他含悲忍痛,缀学在家,边助农耕和家务,边陪伴母亲。他前后事母四十年,爱敬如一日。长大后,总是对母亲问寒问暖,有好吃的,非要母亲先尝不可。每天出外来回都不忘向母亲请安,甚至扬喜掩恶博母亲高兴。原文锡的孝行乡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他有如此之德必有出头之日。
康熙六年(1667),广东海丰县进士黄易调任归化知县。黄易秉性朴直,廉明自矢,能听征民意。当时庠生原文锡见本邑科名寥落,几经思考,会同萧宸瀚、赖士洸、赖世澄、彭之初、汤学中、刘涵、张梦奎、黄诏擢、赖偀等诸生联名上书建议将城北圣学搬迁至龙湖龟山故里,祭孔祭杨相统一、有利于激励诸生员奋进。搬迁文庙学宫乃重大事项,然黄易识其要准行,至后任王国脉而续成。厥后,人文蔚起,科名鼎盛。可见,原文锡等庠生的远见卓识。而原文锡本人也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补科曾炳榜应吉中举。萧宸瀚则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6)考中乙丑科陆肯堂榜进士,还出了多位贡生。
嗣后,原文锡更加重视全县的公益事业。清康熙18年(1679)城隍庙毁。当时的人们认为城隍庙能庇护一城生灵,不可缺。于是孝廉原文锡会同岁荐蔩位中、魏百龄,国学孙道泮,庠士刘汉、黄之翰、汤学中,阴阳学胡明煌,耆老李星桥等共襄其事。不久,在知县王国脉主持下,复建而成。
再后来,原文锡又提议立社仓,造两北两关,“种种公益事,难以枚举”。其改革纳粮总责制,更为突出。原来的纳粮总责制是一大弊政。总负责者,即赔工又赔粮,甚至落得家贫破产。原文锡会同其他乡绅吁请知县王国脉改总责为“立单分比”完纳。
王国脉字均公,山西蒲州人,由官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升任归化县知县。其“秉性醇厚,杜绝苞苴”。在任期间,既完成了上任知县黄易未竟的文庙学宫搬迁龙湖大业,又听从原文锡等邑人对纳粮总责制的改革,受到民众称颂。原文锡的远见卓识再次利乡利民,民众皆称他“功于社稷”。
原文锡只是一名庠生、孝廉,他将才智用于民众公益事业。在位职官想不到的好事他想到了,别人懒于上呈的事他不厌其烦地做。而且,他的一些公益建议并非一次达成,而他总是反复上呈,足见其拳拳之心。
作为一个底层文人,有破除旧习旧制的远见,而且敢于向职官不断诉说。在方法上,能会同当地其他生员士绅联名上呈,造成一定的气势,似乎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真是有胆有识,难能可贵。
康熙十九年(1680)原文锡中举。康熙二十三年(1685)癸酉,谒选授广东琼州府感恩县知县。后因政绩突出,“各上宪嘉其勋,命摄崖州篆,旋复兼署陵水县”。琼州府即今海南省南端,感恩县、陵水县以及崖州均是海南省南端地域,也是中国最南端州县,还是黎族同胞生活区域,极其贫困落后,真可谓天远地荒。因此,一些受委任的官吏往往受职一阵子如无选调希望则辞官而去。于是当地民生凋敝,贼寇猖獗。
原文锡以举人之身委任为琼州府感恩县知县后,第二年夏天就去上任。只见田地荒芜,黎民流亡,学宫毁坏。他没有气馁,而是立即将一件事一件事抓起来。首先是指导开垦,引进犁耙,修渠开圳,按季节耕种。又采取奖励措施,召来一批批亡黎,充实了劳力。为了厚风俗,扶世教,又千方百计筹款,修复学宫。对当地一些旧规陋习,于引导中革除。仅仅一年多时间,面貌有了明显改变,引起上司注目。此时,附近陵水县原知县早已辞官而去,无人署理。州府调原文锡任崖州知州,兼署陵水县令,可感恩县上万民书恳其留职,仍然留不住。原文锡的才能和责任心被上司肯定重视,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可陵水县也是一片破败,必须从头抓起,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施政。几年后,积劳成疾,不久卒于陵水官署。
消息传来,归化震惊,乡民哀叹。对原文锡劳累而亡,因公殉职,不胜感慨。其乡行官绩,足为士庶楷模,而增光乡里,梓柩归来之日,黎庶不约而同到十里长亭迎接,下葬时又亲临送行。
感其原文锡生前迁学兴文之功,沐其分比疏累之德,归化县衙将其事迹列入《归化县志》以兹缅怀和留传后世。然原文锡少年时重孝,青年时关心公益,壮年时履职政绩突出。其事迹列入县志时,关联教义、乡行、循吏三个方面。据传编纂者认为收入“循吏”栏方为正理。因为那是到边远州县、黎族同胞生活区域和“蛮荒”地施政,非有为国为民之爱心,吃苦耐劳之意志和有胆有识之才能是作不出政绩的。为此,将原文锡列入“循吏”颂扬和传播,表达出邑人邑绅对原文锡的的全面肯定和敬重。
(本文作者系明溪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