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县长”王天德

e三明   阅读

1988625日,王天德因患肺气肿逝世。追悼会开过后,永安小陶、洪田、上坪乡的几位老农自购车票来到三明悼念他。他们在王天德的遗像前失声痛哭,向王天德的家属诉说自己得到王天德生前关照的往事,哭诉失去了一个好县长的悲痛心情。

王天德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团县委书记、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三明市农业办公室主任、市人大常委,被群众称为“赤脚县长”、“文武县长”。他有哪些经历,做过哪些业绩?笔者走访了几位老领导,查看了相关资料,综述如下:

                                              image.png

 

一、出身贫民,二次逃难到永安

王天德,曾用名王明德。民国15年(1926)出生于泉州市贫民家庭。民国24年(1935)入小学读书,民国28年(1939)失学。因日本侵略中国,逃难到永安。其父在永安农场做工,因无法维持家庭生活,民国30年(1941)到南平开荒种地。民国33年(1944)又回到永安种田。17岁的王天德在农场加工厂做学徒。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农场遣散人员,王天德一家到龙溪龙塘乡租地耕种,因天旱无收,民国35年(1946)又逃荒到永安,向茅坪农场租地耕种,直到永安解放。

 

二、“父母官”被称为“赤脚县长”

王天德参加工作后,身患胃病仍坚持工作。195311月,王天德任上坪区副区长,山高天寒下大雪,区里召开大会布置生产任务,王天德胃病发作,汗水直流,但他硬忍着剧烈的胃病,坚持将生产任务布置完。1954年任区长,同年冬上坪发生山火,他率领群众上山灭火,奋不顾身而疲劳吐血,坚持将山火扑灭,受到永安地委的通令嘉奖。1958年秋,王天德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小陶公社党委第一书记。10月,连城姑田发生火烧山,他率领干部上山灭火,连续三天三夜不停地灭火,又因疲劳过度而吐血。196065日,小陶发生洪水,他带领公社干部抢救灾民和受灾物资。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目睹“一大二公”体制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非常困难,他在1961年允许一部分农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明显增产。他在县里开会时说:“集体种的稻丛只有一束筷子粗,包产到户种的稻丛有热水瓶那样粗。”1962年春,副省长许亚特地到小陶公社总结经验,认为包产到户有十大优越性,是集体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好形式。

19644月,王天德从副县长升任为县长后,工作繁忙,仍然长年奔跑于农村。他跑遍了全县100多个大队,经常和农民促膝谈心,下田劳动,被农民称为“赤脚县长”。由于他样样农活都熟练,农民又称他为“文武县长”。

image.png

 

三、兴修水利,抵御农田旱灾

永安县人民政府在王天德的主政下,把兴修水利当作农业的命脉来抓,加强了水利资源的调查规划,注重水利工程配套综合利用,先后兴建了一批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防洪工程。

195512月,王天德开始任副县长,分管农林水工作。1956年就开始在小陶镇兴建麟厚溪虱虫车圳引水工程,长2公里,可灌溉农田600亩。至1970年,共兴建灌溉500亩以上的引水工程14处,使全县引水工程灌溉面积达129750亩,占各类水利工程灌溉面积的96%

1957年,龙岩专署在永安埔岭召开兴建小山塘现场会,当年就建山塘19座。同年12月,王天德副县长亲任总指挥,在曹远乡上曹兴建永安第一座水库。他和民工一起住在草棚里,一起挖土、挑泥、打夯。他还深入到坑边、大湖等乡村,发动民工上场。经过艰苦劳动,水库终于在195811月建成,库容58.9万立方米,使坑边、大湖两乡的1150亩易旱田解除了干旱威胁。1958年至1960年,全县又建成18座山塘。至1966年,全县有蓄水工程68处,有效灌溉面积3544亩。

1964年,王天德升任县长后,为了解决吉峰、埔岭、茅坪、麻夷口片的易旱问题,和杨作堂副县长一道率领水利干部寻找水源,选择地址,和干部、社员讨论兴建水利方案,最后确定在洛溪等地建造2个水坝和两条20多公里的渠道工程。他亲自为该工程解决资金、材料、运输等一系列问题,保证工程按时完成,使1050亩易旱田变为旱涝保收田。1959年,王天德和水利干部在小陶公社发动群众,兴建简易水力动力站。当时物资紧缺,他发动群众就地取材,采用毛竹管代替压力管,用硬木制造轮机,每个动力站用水泥不超过5包,不到3个月,小陶普遍实现农副产品加工水力动力化。国家水电部召集13个省的代表在小陶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经验。

 

四、兴办综合林场,“鸭咀山”变“万宝山”

王天德在永安任职期间大抓造林、种茶、种果,永安的坑边至五里亭(今燕江水泥厂)公路两旁的山林,从下溪至下渡的茶山,还有永浆的果园、虎山的牧场等等,都是他亲自带领干部群众建成的。

1975年,王天德调任大田县委书记,一如既往地亲自抓农林水建设,大力推广高产水稻品种,获得大面积增产。他针对大田县山多林少的情况,作出公社办综合林场、大队办林业专业队的决策。经过实施后,全县林木茶果迅速发展起来。大田城关有一片山,以往年年造林不见林,群众称它为“鸭咀山”,王天德指派农林水部门组织专业队管理,几年后“鸭咀山”变成了“万宝山”。

 

五、关心群众比关心自己为重

1951年,王天德参加永安县委土改队,先后在建南乡和上坪区进行土地改革。他在上坪区土改时,被派到深山老林、土匪多的丰田泽三百寮村。他关心群众,下雪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送给村里的一个孤寡老人穿上,老人感动得流泪说:“共产党的干部比儿女还亲。”19526月土改结束时,由于工作出色,县委给他记三等功。

1977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大田县建设公社建中大队有一个农民的妻子在县医院病故,此时家家户户都在团圆过年,这个农民走遍了大田城关而找不到运遗体的汽车,只好向县委书记王天德求助,王天德立即替这位素不相识的农民找车,县委驾驶员过年不在,再找公安局驾驶员也不在,又到运输公司请了一个驾驶员来开公安局的车,帮这个农民把妻子遗体运回家。消息传开后,农民纷纷赞扬说:“王天德真是一个好书记,和我们亲如一家。”王天德调三明工作后,永安的一些农民遇到困难也请他帮助解决。有的农民到三明看病,到他家看望,他也腾出床铺让农民住在他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天德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经常被批斗。县城的“造反派”要打倒王天德,乡下的农民却以“勒令”他去农村劳动为名把他保护起来。坑边公社的农民请他去和水泥厂协商解决移民的遗留问题。小陶公社的“造反派”有一次举行“批判王天德大会”,由于农民拒不参加,“批判会”成了“座谈会”,农民和他讨论起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批判会”不批而散。农民还争着招呼王天德到他们家吃饭、住宿。

王天德在永安工作期间,带领群众兴修水利、造林、种茶、种果,使永安成为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植树造林绿化先进县。他在大田带领群众兴办综合农场,使大田县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绿化。王天德从政38年,一贯亲民爱民,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后世的楷模。

 

(本文作者系闽浙赣边区革命斗争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