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昌 平
早年在沙县后薛坊(现毫景酒楼处)立有一座忠壮祠,这座忠壮祠是为纪念三明籍的抗金英雄黄复而立。黄复(生年不详),字乾叟,沙县城关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黄复因博才多学,被朝廷赐进士出身,授予山阳县县尉。后在真德秀等人的共同举荐下,出任高邮军教练;不久,又转任兴化军兴化县知县、滁州通判。
绍定年间(1228—1233年),金军南下,进犯滁州。滁州通判黄复与太守陈广决心死守滁州。他们各带领一部分守城将士分守西门、北门两个要塞。黄复镇守北门,命令将士用箭射杀金兵数千人。金军久攻不下,改用炮火,猛烈轰城。陈广不幸中弹身亡。黄复便统领滁州政务,率领全城军民继续坚守城池誓死抵抗金兵进犯,滁州军民在黄复的领导下再次士气大振。黄复为表守城的决心,写下遗书称自己享受的是国家的俸禄,理应为国献身;表示誓与城池共存亡,虽死犹生的决心。金军围城强攻80多天,前后战斗数百次。因后援部队迟迟未到,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城池被金军攻陷,黄复与将士一起战死于沙场。
黄复的英勇事迹感动朝庭的大小官员,总制赵葵和饷臣吴潜向朝廷上报黄复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事迹,并为黄复请功。南宋皇帝宋理宗为表彰黄复为国献身的精神,敕赐黄复为忠壮侯,并拨专款为黄复立庙。淳佑年间(1241-1252年),在沙县儒学中立忠壮祠。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该祠迁至沙县后薛坊,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忠壮祠作为三明人报效祖国和爱国主义精神象征,自宋、元、明、清、民国以来一直是百姓朝拜的圣地,并由政府组织春、秋两季进行公祭活动。
黄复为保卫滁州城百姓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作为一名政府官员遇到国家危难时勇于献身精神和丰功伟绩,正如他遗书中所说“继之以死,虽死犹生”。而今,忠壮祠虽已不存,但他的精神却千秋永照,万古长存。
相关资料:
忠壮祠位于沙县后薛坊,始建于淳祐年间,是为纪念沙县籍的抗金英雄黄复而修建,据《八闽通志》、《延平志》和《沙县志》记载,忠壮祠由当时的沙县县令翁永年负责修建,原名为通判黄公祠,原址立于沙县儒学中,清乾隆十一年,该祠迁至沙县西门外后薛坊。由大街直入三栋五植木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周围各有该祠墙门,首匾《乾叟黄先生祠》悬挂在入口正门上方,正门左边二栋二植厢房,右边一栋一植厢房,两边是长廊,过了首门,是一个可容纳千人的露天祭祀广场,再往前走,上了十五级的台阶即到了忠壮祠的正殿——忠壮祠。正殿上方悬挂有《勒建忠壮祠》的牌匾,据称是理宗皇帝亲笔提字,祭祀正殿有六根直经约50多厘米的石柱,上方悬挂十几块历代君王、大臣的提词,其中有明朝南京监察御史、浙江右布政使陈崇德、季广的提词“名登进士,初尉山阳,庙堂献策,汀寇灭亡、滁州殉难、千古忠良,荣鹰特祀、万载馨香”。忠壮祠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现已毁。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公安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