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计划经济年代猪肉敞开供应“大好事”

e三明   阅读

19696月,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市革委会任命我为三明市商业局领导小组组长。当时,省革委会要求各公社商业、供销社成立综合服务部的做法正在各地推广,市商业局则撤销分公司,分公司成为商业局的一个小组,财务统一核算,各分公司政工组合并,连粮食局也划归商业局,成为粮食小组。商业局由行政机构变成营业公司,原分公司则成为行政指导,以致各小组领导过分依赖商业局,不能像过去分公司那样发挥独立工作的积极性,不能积极往外组织货源,影响了市场供应,花色品种减少,最为明显的是食品行业,尤其是猪肉供应,造成工作这样被动局面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当年实行军管,有些军队干部不熟悉地方工作瞎指挥的恶果。

当年,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匮乏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三明市区的猪肉供应大部分是靠用本地的竹木产品与外省互相交换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按计划由本市辖的各县上调来的,只有一小部分是市养猪场供应的。市区居民的猪肉都是发票定量供应的,根据货源情况,有时是每人一月一斤,有时是每人一月半斤。但三明地区军管会有些领导不懂得地方这些情况,不调查、不研究,错误认为现在形势大好,以致头脑发热,主观武断,擅自决定三明市区猪肉不要凭票、敞开供应。“军令如山倒”,我们只好逆来顺受,执行命令听指挥。结果,一敞开供应,市民不受月票限制,可以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吃个痛快,群众当然非常高兴。郊区农民得知市区猪肉可随便买,也纷纷进城赶来抢购;附近各县群众得悉这个讯息,也争先恐后赶来抢购了。这样,市区两天猪肉供应量比以前增加了四至五倍。三明市辖的各县反映异常强烈,非常不满,他们说:“我们县城居民每人每月一斤猪肉都供应不上,还要上调给你们市里,而你们却‘大方’搞不限量的敞开供应,打肿脸充胖子,我们再也无法上调给你们了!

                                              image.png

敞开供应不到半个月,冷库剩的猪肉不够每人每月一斤的定量,如不刹车后果不堪设想。市商业局和食品组领导紧急协商研究,经请示地区革委会管财贸的军代表同意,决定恢复以前定量供应。第二天贴出告示,猪肉货源紧张,外地猪肉调不进来,市区居民不能再敞开供应,要恢复以前按人按月定量供应。群众看后反映强烈,非常不满,纷纷向市(注:三明小市)、地领导告状。地区革委会领导听后觉得事情发生很突然,对恢复定量供应也很反感,说这是一起“政治事件!”决定次日开会解决。

第二天,地区革委会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这个事件。整个会场气氛非常严肃紧张,与会者都阴沉着脸,像出了一件“大事故”。会议首先责成市商业局汇报,我们汇报了市区敞开供应的情况和猪肉的库存量急剧减少以及外地货源紧缺,如不恢复定量供应,再过几天市区就没有猪肉供应,到时,我们对工厂高温、有毒岗位工人的保健肉、医院病号食堂、幼儿园都没法供应,我们无法向全市人民交代,这不是危言耸听,如到那样地步,那才真的出了一个“大事故”,地区革委会负责财贸的军代表不推卸责任,主动站起来说:“这件事商业局请示过我们,是我们同意他们恢复定量供应。应负什么责任,我们负责。”接着地区革委会派人去清查冷库猪肉库存量,与市商业局汇报的一致。与会同志听完汇报和发言,从内心上都觉得三明市区猪肉敞开供应不具备条件,唯一可行还是走定量供应这条老路。

地区革委会领导听完了三个方面的汇报后,紧绷的脸随之放松,这时,他也感到“敞开供应”的决定是不切合实际的,他态度很平和地说:“这是件大事,你们为什么不请示我们?为什么不广泛宣传而匆促执行?”我听后带有检讨性地回答说:“我们以为请示了军代表,军代表答应可以,肯定是经请示地区革委会领导同意的。今后,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次教训,按规定办事,尽力搞好商业供应工作。凡重大事情执行,一定要向市民广泛深入地宣传,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群众对政府的不满。”至此,开头那样乌云滚滚、雷鸣电闪、严肃沉闷凝重的会议,经过面对面的汇报、沟通、检讨,上下达成共识,取得谅解,就像雨过天晴似的结束了,定量供应继续执行。我们把事实真相告诉群众,取得了群众的谅解和支持。

总之,做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