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盛 美
三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亲手缔造的新兴城市,为共和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成为海西腹地一颗璀璨的明珠。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三明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市场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会事业成果丰硕,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958年,国家建工部城建设计院和省设计厅联合协助三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又在原有基础上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87年,省政府批准三明市及永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并按照以市带县、以城带乡的思路,各县(市、区)有规划、有步骤、分片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紧接着,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三明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和住宅建设步伐,并强化三明中心城市区域辐射功能,发挥三明、永安、沙县“一主轴”的作用,带动南北两翼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明确、各具特色、多功能、多层次的城镇体系。2005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78.79平方公里。三明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20.10平方公里,比1993年扩大22.9 平方公里;人口达38.5万人,比1993年增加13.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2%。同时,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百镇千村”建设工程。至2005年,涌现出一批基础设施较配套、功能较齐全、环境较优美的新型集镇。西滨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示范镇;列西北山新村被评为省级新村建设示范村;徐碧村碧口自然村被评为省级村镇优秀住宅小区。
2015年,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557.89亿元,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130.22亿元,施工面积1417.2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36.03万平方米。市区已建成或在建的著名楼盘如上河城、阳光城、瑞云山水墅、时代锦园、时代颐园、宏宇花园、江滨豪园、滨江新城、水榭新城、吉祥福邸、美地大道、中央领域、海翼·左岸名都、山水御园、翡翠城、永星国际、碧桂园、五金机电城、碧水蓝天、水舞半山郡、万达广场、书香世家、永嘉天地、华融广场,一建西江悦、康城郦景、瑞泉花园等。同时,在东新六路市区北大门即原农药厂旧址上建成了新体育场馆和博物馆、规划馆、会展中心等造型新颖别具特色的建筑群,在蓝天碧水映衬下,尤显恢宏壮观。
作为工业基地的三明,曾被称为“工地城”,原有市政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发展缓慢。自20世纪80年代后,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展,三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重点抓好城市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人防工程、园林绿化和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便捷、市容市貌特色鲜明、建筑文化品位较高、整体景观现代繁荣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已初具园林城市的雏形。
1993年始,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1996年始,加强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噪声的治理力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综合整治。2000年始,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展以治理水泥业粉尘污染为重点的大气综合整治和以养猪业为重点的沙溪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全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失斑为逐年对象,把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宁化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突破。1998年,龙栖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1999年,宁化县牙梳山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泰宁猫儿山、三元格氏栲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1年10月,建宁闽江源、泰宁峨嵋峰、尤溪九阜山自然保护区相继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天宝岩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明溪君子峰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永安九龙竹海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2009年,尤溪闽湖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1年,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促进了域内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资源、水源涵养的保护,更加有效地维护了生态环境。
1993年,全市园林绿地总面积838.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824.9公顷。其中,市区园林绿地总面积48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5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2.6%。市政府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走向秩序化、法制化,促进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编制《三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三明市古树名木管理措施》。1995年始,全市新建城市公共绿地,在沙溪东岸新泉路口至沙洲路口(除中山公园外)段及东新公园至徐碧铁桥段,共铺设草皮9公顷,与原有的中山公园、江滨公园等连成一体,形成沙溪东岸绿色景观带。同时,三明市加大已建设的城市公园绿地管理力度,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成立公园绿地专业管理队伍,对公园绿地进行正常的浇水、施肥、修剪、卫生清扫、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制定《三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考评办法》,每月组织一次专业人员对公园绿地的养护管理进行考评;加大公园绿地维护资金投入,每年均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公园绿地内园林设施维护与树木、植被的补植,以维护景观稳定;成立园林执法队伍,制止发生破坏园林绿地的行为;及时改造提升,按照“以人为本”原则,对经常遭受破坏的地段进行改造提升,以满足市民游赏的需求。”
1998~1999年,全市大力拓建园林生态环境,营造秀美山水城市,美化群众生活,建设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1998年,三明市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1999年,市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36.2%,绿地率30.9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平方米;同年,三明市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2000年,按照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福建省政府《福建省园林绿化条例》的要求,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管理,成立三明市风景园林设计室(丙级)。同年,市政府制定《三明市区城市绿化损坏赔偿调整标准》。2002年随着三明市建设向“南拓北扩”发展,市政府感到原先编制的《三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要求,因此,聘请福建省怡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规划进行修编,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规划确定三明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象概括为“两岸青山,一溪碧玉,多块锦锈”。翌年,三明市风景园林设计室又升级为三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乙级),负责市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同时对居住区、单位等占地500平方米以上的园林绿化工程均要求要有相应园林绿化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设计,以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
之后,城市园林绿化的重点在提升绿化景观档次上下工夫,形成精品,更具特色。新建东新六路高速公路入口处面积1.2万平方米景观绿地,与连接线立交连为一体;改造沙溪两岸绿地“八景”中“幽篁风韵”(中山公园)、“碧波映红”(悬索桥东岸两侧)、“桂馨月明”(西江滨公园梅列大桥以北)等三个景区景观,做好园路、花坛、小品、雕塑的建设和植物配置,绿化、美化、彩化、亮化同步;改造麒麟山公园林相,增植植被4230平方米,乔灌木1.38万株,进一步增强公园植物多样性景观效果,全市狠抓园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档次;以改造沙溪两岸、麒麟山公园及城市主要节点绿地景区景观为重点,实施园林景观提升,加强园路、花坛、小品、雕塑等设施建设,合理配植乔、灌、花、草,拓展疏林草地,丰富公园绿地主体景观和绿量;结合市区路网改造,完成城市主干道工业路两侧2万平方米的绿地建设。至2005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1.09%。其中,市区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803.5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700.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202.8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42%,绿地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1平方米。全市共有园林绿化施工企业8家,其中二级园林绿化企业3家,三级园林绿化企业5家。
1993年,全市有公园28座。其中,市区有大小公园5座,总面积5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507公顷。此后,三明市委、市政府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建、改建、修建一批城市园林。1995年,新建沙溪东岸滨河绿地、三明广场;改造老干活动中心绿地。1996年,改建麒麟阁。1997年,改建西江滨公园、梅列小广场、三明市动物园、南城门绿地、列西铁路沿线绿地、徐碧大桥绿地、火车站绿地和新建陈大道口花圃。2000年,开始筹建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改造建成聚英园。2002年,改造建成南岭园,修建中山公园。2005年,全市有公园38座。其中,市区有大小公园14座,总面积约135公顷。2014年,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7199.8公顷。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4处,面积57790.07公顷,占全省总数的30%;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面积27972.2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947处,保护面积81437.53公顷。同年底,三明荣获“福建省生态市”称号。是年,在市区东侧虎头山麓一重山建成一条纵贯山城南北长约十几公里的半山绿道,沿途辟设驿站、廊桥、吊桥、亭阁、公厕、路灯等附属设施;绿道两旁遍植山樱桃、银杏、紫薇、罗汉松等珍贵树木和各类花卉,四季常青、鸟语花香,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待绿道第三期续建工程完成后,全线路将延长达二十几公里,它依山面城,宛如一条彩带飘挂于青山翠绿丛中。
2005年,永安—三明—沙县繁荣带建设模式基本形成;完成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策划融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开通市区到沙县公交线路,启动市区至沙县滨河旅游项目建设,规划物流园区,共建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抓好三明—永安工业走廊和莘口、贡川连接点规划建设,实施一批重要文体设施等项目,推动城市联盟取得进展。三明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2.1%,比200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同时,在推动中心城市建设中,建成徐碧大桥、科技会展中心等项目,抓好阳光城、上河城、列西龙岗开发,启动台江、徐碧新区、白沙片区建设,推进白沙路、西江滨路、长安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现域内已有鹰厦铁路、向莆高铁;尚在建设中的有南三龙铁路、兴泉铁路、浦梅铁路。公路已有国道205线,省道有204、205、206、208、304、306、307等干线;且有福银、长深、永武、永宁、建泰高速公路;在建的尚有厦沙、莆炎、漳永高速公路;并先后建成三明动车北站与三明汽车北站,同时开通一条由市区至北站和机场的快速通道,以便利于群众和旅客的出行。三明沙县机场历经波折后于2015年竣工,先后开通三明至上海、三明至北京、三明至广州、三明至西安等多条航线,圆了三明人民实现空中运输的梦想。从而使之形成了公路、铁路、机场综合立体的交通枢纽网络,更加便捷于山海之间以及与全国各地的互通连接,为加快三明新的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明市突出“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的工作主题,立足全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持续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以及旅游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强化城乡规划管理,提升规划服务质量,做好规划服务工作。不断加大宜居环境建设力度,于当年内落实各县市“三边三节点”整治提升行动项目的城市设计,实施山体周边、水边、主要干道沿线周边,城市中心节点、市民活动节点、交通枢纽节点重要项目。在工作中注重互相连通,突出打造城市景观走廊,合理布局“三节点”商业、文化、行政、展示休闲交通等功能,塑造城市“客厅”“门户”形象。并且进一步完善市区路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保障居民的安全出行。全市新建改造城镇燃气管网146公里、雨水管网119公里、污水管网178公里、供水管网165公里、市政道路181公里;建设绿道34条、170公里;实施7个城市停车场。三明市区共建设11个项目,完成投资约2531.18万元;完成市政设施维护2094.17万元。合计完成投资4625.35万元。同时,优化提升“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成果,对12个省重点扶持的历史文化名村暨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规划优化提升工作已全面完成;143个“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村庄规划也基本完成规划优化提升。
沧桑巨变新时代,城乡旧貌换新颜。日新月异发展前进中的三明,必然变得更加灵秀美丽,一座集文明城、园林城、生态城为一体的新三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方志委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