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勤
经过一年的协作征编,《三明记忆——我们的老照片》终于在一年一度的“两会”与大家见面了,衷心感谢市住建局、市文明办、三元区政协、梅列区政协、市档案馆、市艺术馆等部门、单位的鼎力支持,向关心本书征编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和摄影爱好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书原名《三明城市旧貌变新颜》,部分征编单位和摄影爱好者积极提供了大量新照片。可是后来发现,展示三明城市新姿的精美画册已有多部,省政协2013年出版的《福建城市变迁》也收录了我们市政协编辑的《三明城市变迁》专辑,为了避免重复耗资印刷几乎雷同的新照片,我们才突出现在这个老照片主题,旨在让读者多看看三明过去的样子。
我们收集到的老照片内容比较全面,不仅记录了城市建设发展史,而且记录了光秃、贫瘠、荒芜的三明原始风貌。图片的建筑文化和人文文化比较丰富,三明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各种生产、生活方式几乎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影子。
如果无人整理这些老照片,珍贵的影像资料也许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所以,我们政协文史工作者坚持遵循“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职责,尽量将散落在民间的老照片结集出版,既给老一辈三明人一个回眸,又给新一代三明人一个记忆。可想而知,本集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拥有不可替代的文史资料的价值和作用。
时过境迁,昔日百业待兴的三明老城,如今已经变成了安居乐业的热土。读三明老照片,忆三明旧事,谈三明往事,令人回味无穷,一幕幕难忘的往事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解放后,两岸局势紧张,时值“深挖洞 广积粮”。毛泽东1958年提议在福建建设一个钢铁厂和一个化肥厂,中央和省委就选址在三明规划建设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调集“干军万马”开赴三明,开创了建设三明工业重镇的历史壮举。来自祖国各地的80多支大军浩浩荡荡进军三明,做工人潮潮涌三明这个河谷盆地。
1958以来的三明,钢铁、机械、化工、纺织、印染、建材、食品和电力等产业异常发达。三明汇聚了号称“十万”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工人、厂矿职工和大学生,来了很多上海人、浙江人,还有闽南、莆田、福清等地的民工。三明顿时产业繁荣,人丁兴旺,加上本土人口,沙溪一河两岸当时已有10余万人。三明这座“移民城市”从此开始诞生。
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十分困难。多种副食品停止放开供应,物资供应全面不足,粮食定量每人平均减少了5公斤,干部定量只有11公斤,工人定量18公斤。可是,那时来三明做工依旧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三明饿死病死的人相对比较少。一位当时举家迁徙三明的福清人对此依旧念念不忘,他曾经说:来三明做工有大米吃、有柴火烧、有花生糖和饼干吃,还有“咖啡”喝、冰棒吃。
三元城关当时是三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火车站与城关之间没有大桥,只有浮桥,每逢洪水暴发,就得拆断浮桥,后来改用钢丝滑轮拖平板木船过渡,安全隐患极大。1968年,钢丝绳被沉重、超载的渡船拽断,船随着退却的洪水翻去,20多人被洪水吞没,1971年才开始建造城关大桥。
三明农药厂的选址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工厂建在依山傍水的205国道旁,而且位于城市北部的上风口,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在威胁着这座城市,进出城的人都得先尝一口农药的气味。1971年,这个厂的乐果车间果然爆炸,全城一片危机,6条生命被夺去,100余人中毒。2000年,工厂排放有机磷高毒污水,毒死了沙溪河里的大量鱼虾,省渔政管理部门曾向省高院诉该厂赔偿4544余万元。市里最后下决心让这个厂“退城入园”,还老百姓一个安全的家园。
曾经值得三明人骄傲的还有三明食品厂,谁都忘不了“花生蛋白糖”。几乎所有办喜事的情侣都要来厂里批发花生糖,小两口结婚固定会发三明花生糖。此外,鹅牌咖啡茶、巧克力酥心糖、威化饼干都是这个厂的省优产品,畅销20多个省、400多个县城。这家1960年从上海迁来的“三星糖果厂”带来了上海做糖、做糕点师傅,当年建厂当年投产,经济效益一直很好。
小时候最爱去的地方是三元城关、列西老街、列东老街,三明好玩的就是这3个地方。每逢过年过节,城关的游园会和灯谜会非常热闹,男女老少,人山人海。列西老街铺满被踩得发亮的花岗岩石板路,街道两侧是成片的乡土民居,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几乎和现在的丽江古城一样;有打铁、做木匠和弹棉花的;土布麻布、手工布鞋、锄头、扫把、草帽等样样有卖;好吃的东西很多,芝麻肉葱烧饼、炸油饼、酸枣皮、地瓜糖、椎子最令人难忘。
以前,能够拍一张黑白照片都很幸运。每逢过年,父母亲才领着我们上照相馆拍一张穿新衣服的黑白“全家福”,几乎过年才照相。以前,拥有照相机的人寥寥无几,有照相机的人可以称得上“土豪”了,摄影师更是了不得。现在,彩色代替了黑白,数码取代了胶片,拍照成了家常便饭,人人手中有相机,可以随时随地拍拍,拍照成了新时尚,日新月异的摄影手段可以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瞬间留存在磁盘里,随时浏览阅读欣赏。
如果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没有出现几名摄影师,这本集子未必编得成,三明城市发展的记忆将是空白。所以,我们要衷心感谢林年华、林平这个摄影世家,感谢手持黑白相机的老摄影人,是他们用镜头留住了城市记忆,是他们登高望远付出了艰辛的拍摄劳动,是他们用真情和汗水为我们积累了一笔城市精神财富。
摄影和拍照不仅是休闲娱乐,不仅是艺术创作,而且是在撰写历史。摄影和拍照是富有历史性质的,你今天拍的照片经过几十年以后就会变成珍贵的老照片,变成有历史意义的文史资料。拿起你的相机手机,多留意多留神,多拍拍多记录,让我们共同留住这个山水之城的美好记忆,用你的镜头“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
诚然,我们这本书并非完美,好多老照片未能尽收眼底,有的老照片比较单一,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而且,书中配上的零星新照片未必都拍得好,画质未必令人满意,质量无疑参差不齐。也许,三明的老照片还可以出好几集,甚至编成《三明老照片大全》,只能留点遗憾了。对于本书的不足之处,恭请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领导、委员、专家、学者和同仁批评指正,以便今后改正。
(2014年12月30日于三明。本文作者系政协三明市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三明市委主委、三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