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人民惜别许集美 ——记原三明地委副书记许集美在三明的日子

e三明   阅读

  

 

 

原三明地委副书记、后任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于2016423日凌晨十二时二十五分逝世。消息传到三明,曾在许集美身边工作过的许多领导选写文章,深情缅怀许集美同志,称他是党的好干部,我们的好领导,三明人民怀念他。

image.png

image.png

 

许集美在三明

 

许集美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时,到团中央参加会议,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他在颐和园散步时,谈到一批干部要下基层,培养接班人,鼓励他下去锻炼。1964年,福建省委在漳州召开会议,会上宣布要在省里调一批干部充实地市。省委书记叶飞原想让许集美到龙溪工作,三明地委书记张维兹听到了这个内部消息后,向叶飞书记提出,三明是重工业基地,迫切需要有知识、懂科学的干部。叶书记听后说:“很赞成,我也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吧,将许集美调到三明怎么样?”张维兹书记说:“这样安排很好。”当年,许集美就调三明,任地委副书记。张书记回三明后,交代地委行政科,将旧衙门修缮好,让新上任的许集美住。许集美从福州来三明,张书记派秘书林其福带车到火车站接许集美。他对林说:“他不久要到南安搞社教,地委工作由许集美负责。”(图为原三明市(地)委书记张维兹与许集美(右)合影)

image.png

许集美任三明地委副书记时,据他身边工作人员和在地委机关工作的领导回忆说,许集美同志是一位有见识,能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有分析能力,是卓越不群的领导者。他使用干部,实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使用中,考核干部。如明溪县盖洋公社有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群众检举他有生活作风问题。地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调查,多数领导的意见,调查要回避县委副书记吴瑞全,由地委直接派人调查,理由是这位劳模是吴任盖洋公社书记时培养的,生怕他袒护。许集美提出不同意见,他说,应把检举信转给县委,指名吴瑞全负责调查,并由他将调查报告报地委。吴瑞全是三明地区比较年轻的干部,也是对他的一次考验,同时也要相信吴有这样的党性。张书记听完意见后,说,就按老许意见办。后吴副书记认真调查后,如实向地委报告,没有发现这位劳模有什么问题。“文革”前夕,这位劳模作为代表,参加三明地区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70年代,吴调清流晋升为县委书记。

许集美同志工作作风深入细致,他常走基层,开座谈会,调查研究。三明市是全省重工业基地,又是军工企业的重要地方,企业生产好坏,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和军队的武器来源。他深入重点企业和隐蔽在群山峻岭的军工厂,对工厂下马后的遗留问题和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分别与厂领导、技术人员、老工人座谈,察看工厂设备。他还到郊区农牧业基地查看了农牧业生产情况,他跑遍了全地区“五县一市”的农村,调查摸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生猪存栏数等,为全面恢复工厂生产后勤保障做准备。由于他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工业企业、农牧业生产的第一手材料,在三明市(县级市)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冯德明市长请他作报告,他只用了一个小时的准备,亲自动手,拟了讲话内容提纲,把如何学大寨,发展农业生产,支援三明工业再上马等问题,竟讲了三个小时,获得全场热烈掌声,经久不息。会后,许多听他报告的干部说,许集美的报告,语言严谨,准确生动,符合实际情况,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还有的干部这样评价他:“别以为他分管工业,单纯考虑工厂的生产,农牧业也很在行,是一个比较全面的领导干部。”

许集美在三明工作,凡是接触他的人,都感到他待人很温和,很客气。有的跟他工作有联系的干部说他很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人,与老同志、南下干部和睦相处。他敬重范元辉副书记,说范老1928年参加革命,经历丰富,工作稳重,很值得学习;他尊重南下干部,与侯林舟专员相处很好。“文革”初期,侯林舟生病在省住医院,许集美受张书记委托到省汇报三明“文革”情况,他还抽空到省立医院看侯林舟,询问病情,有什么需要帮忙解决?他俩不仅工作相互支持,生活上也互相关照。

许集美担任副书记时,很敬重张维兹书记,说张是好“班长”,有大胸怀,海纳百川。称赞他有战略眼光,城市规划建设有前瞻性。他赞同三明市规划和建设布局,顺应山区地形走势和河流流向,以沙溪河为核心,沿河两岸构筑带形城市,东西两端布局重工、轻工业、行政区、生活区是可行的。沿河建几座大桥,江滨辟为公园,造林种草。这座城市相当美丽,不逊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来三明工作,看见三明产、城相结合,重、轻工业配套,工、农业配套,工业和服务业配套。沙溪两岸现代化工厂烟囱林立,现代化生产生活生机勃勃,赞叹不止。他还说:“张书记有人才观,很会招人,用人。三明城市比福州、厦门虽小,但人才配备不落后,有很多一流专家。”

许集美同志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他坚持真理,勇于担当,1967年初,党中央针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决定各地成立军管会。许集美即写信给当时的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表示坚决支持。韩先楚将许集美的信发给全省,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当“文革”进入了高潮时,张维兹书记被迫在地委机关干部大会上做检查和检讨,许集美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不怕引火烧身,在会上鲜明地说:“地委过去决定的事情,都是经过地委常委集体讨论研究的。”许集美的这番话,为张书记分担了责任,让在场的全体机关干部肃然起敬。

许集美同志在三明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优良作风,领导风范和崇高的品德给三明的干部和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道德风范;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受三明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许集美同志是我们党的好干部,好领导,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许集美心系三明老区人民

 

许集美同志离休后,担任省老促会副会长、会长。他说:“老促会工作,关键是感情问题。”他还说:“三明是全省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三明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但有一段时间,由于领导认识不足和行政区划变化等原因,三明老区的地位和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没有得到相应认可和重视,在政策扶持上损失很大,老区群众反映很强烈。我曾在三明工作四年多,那是个特殊时期(文革阶段),没突出抓老区,对不起三明老区人民。”他当老促会会长后,站在全省老区建设的高度,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宣传老区问题,多次私下对三明参加会议的同志讲:“你们三明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改变人们对三明老区的看法,不断提高三明老区的知名度。”此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市老区“五通”工作会议和全市老区工作会议,对老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市委还成立老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连续十二年开展苏区调研办实事活动,实施老区扶持跨越发展。使老区发展进入快车道。许集美看到三明各级领导对老区的关心重视感到十分欣慰,还在不同场合表扬三明老区工作做得好。三明乡村公路,每公里补贴五万元,其他地方只补1-2万元,说明三明领导重视老区发展。

许集美对三明老区的发展一直牵挂在心。他时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三明老区发展情况,并多次亲自到三明老区调研。200518日至18日,许集美陪同中国老促会会长王作义到三明老区考察调研。深入到宁化淮土乡寒谷村,当看到走访的几户烈属、“五老”人员及失散红军后代,吃的是拇指大的地瓜,喝的是带黄泥巴的水,住的是漏雨的房子,盖的是破旧的棉被时,他与王会长都感到心情沉重。在向省委汇报调研情况时,他如实讲了宁化老区群众生活情况和宁化无国道、无高速、无铁路、无航空等“四无”现状,建议省委、省政府对老区采取特殊政策,改变老区落后面貌。同时,他还积极建议省委、省政府将宁化县水土流失治理列入国家水利部计划盘子,省政府采纳了许集美的意见,很快形成了《关于请求将宁化西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列入国家专项治理项目的函》。得到国家水利部的支持,从2006年起,水利部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宁化水土流失治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和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经过宁化老区人民的奋斗,宁化就通了高速公路,老区人民盼望已久的兴泉(宁化至泉州段)铁路也正在建设中。

许集美对老区群众的困难,特别是革命“五老”人员的困难,总是挂在心上。2005年全省老区办主任会议上,他对与会的同志讲:“如果我们不能尽快改变老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岂不是愧对革命先烈,亏对老区人民。”他多次与省老区办协商,提高革命“五老”人员的补助标准,解决“五老”人员看病难。现在,全省革命“五老”人员每月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870元,革命“五老”看病就医也有了保障。

image.png

2010年,三明老区几个县因连续遭受“3·5”特大冰雹,“6·13”特大暴雨洪灾。时隔一年,灾后重建工作进展如何?许集美时常牵挂和关心。2011967日,他和省老促会几位会长一行15人,在时任市委书记黄琪玉、代市长邓本元等领导和市老促会会长郜治才等的陪同下,对农村住房灾后重建等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到泰宁、将乐灾后重建走访考察,他对这次大规模的农村住房灾后重建,称赞:“创造了福建灾后重建的奇迹。”回省后,他将调研报告向省政府汇报,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此后,全省灾后重建工作以此为样板,形成了长效机制,实现了常态化、可持续,他为老区人民又办了一件大实事。

许集美同志认为,老区之所以还比较贫困,主要是人才缺乏,文化教育比较滞后,因此,他除了积极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老区人才培养外,还想法为老区培养人才尽心尽力。他与爱国华侨朋友黄仲咸老先生联系,请他支持老区教育,得到了黄老先生的赞同,设立了“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从2002年开始,资助全省老区贫困家庭的革命“五老”和革命烈士后代品学兼优的在校中学生完成学业,每人每年500元,2014年增加到1000元。每年资助三明市高中阶段学生1680名,资金84万元。14年来,三明市共有17652名学生受到了资助,资金共1008.6万元。许多受到黄仲咸基金会资助的老区学子,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勤奋学习,考入了理想大学,成了国家有用人才。如将乐县至2015年,全县共有1612名学生受到黄仲咸基金会资助,发放奖助金98.6万元,受助的各年段高三学生588名,被录取本科、大专院校498名。自2009年起,受助的高三学生已连续7年高考录取率达94%以上。又如,建宁县14年来共有1878人次受到资助,金额达133.9万元,这些受助学生中已毕业615名,考上大中专以上院校的有401名。泰宁县自2002年开始,至目前全县受助的累计达1902名次,共发放奖学金120万元。许集美同志为老区培养人才,功德无量,三明老区人民永远记在心里。

image.png

 

 

许集美一生革命,半世蒙冤

 

许集美同志于19248月出生在晋江县,1938年至1941年在安海养正中学读书,积极参加学生革命活动,1939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担任养正中学学生党支部书记,晋江安海区特派员、晋(江)、南(安)、惠(安)边区工委书记、挺进工作队队长、厦门市工委书记、中共闽中地委委员兼泉州中心县委书记、闽中司令部戴云山纵队直属支队指导员,政工队长、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泉州团队指挥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晋江县委第一副书记兼县长、泉州市长(县级)、人大主任。泉州法院院长,泉州市政府党组书记。晋江地委委员,统战部长,地委秘书处秘书长、宣传部长、党校校长、专员公署专员。19638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19648月至196810月调任三明地委任副书记。19701月至19757月先后任莆田县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莆田地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莆田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处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832月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198510月起任第五届、第六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199812月离职休养。许集美在职时曾当选为省委二届候补委员。

许集美同志15岁投身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安海抗敌剧团”,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晋江、泉州一代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发展壮大2000多人的抗日武装。抗战胜利后,组织上派他到厦门、漳州一带开展工作。他很快打开局面,建立了中共厦门工委并任书记。1945年,泉州地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闽中特委调他返回泉州工作,任命他为泉州中心县委书记。他和县委一班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扩大党的队伍,使党员的数量从原有的242人,迅速增加到2000多人。他正确贯彻党的统战方针,加强统战工作,成功策反三个国民党少将和“辽海”轮起义,筹集100两黄金给闽浙赣省委。

解放前夕,他又策反国民党军警人员投诚起义多达15起,并带来兵员武器2110多人枪、粮食1.2万斤,军服10000套,大批档案材料和其他物资。他组织群众,建立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下辖4个大队,拥有脱产游击队员2146人枪,还有不脱产的民兵二万多人。在闽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反清乡、挖蒋根”的斗争中,先后发动70多次大小战斗,攻打安海等,摧毁敌乡镇公所数十个,缴获各种武器1000多件,破仓分粮数万担。还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60多人,基本上控制了广大农村,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截击南逃之敌,解放泉州所属地区扫除了障碍。1949831日,解放泉州时,他率领游击队进入泉州,为解放军进入泉州起了前导作用。泉州解放后,他向党移交所属地下党员2232名,正规武装626人枪,脱产武装2647人枪,为党奉献了一份宝贵的财产。许集美被称为杰出的地下工作者。

泉州解放后,许集美先后担任晋江县县长,泉州市市长,晋江行署专员等职。在支前,剿匪、土地改革、镇反,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8年,福建搞起所谓“反地方主义”,把原闽中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黄国璋、林汝楠、许集美、王一平打成地方主义反党集团的首要分子,许集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出党籍,下到企业当普通工人监督劳动。1961年,省委根据甄别小组的调查,给予平反,决定撤销“开除地方主义分子黄国璋、林汝楠、许集美、王一平党籍的决定;取消对他们的处分决定。”恢复职务和名誉后,许集美安排在共青团福建省委担任副书记,1964年调任三明地委任副书记。“文革”十年,许集美又被打成“走资派”、“三反分子”、“叛徒特务”。1970年,因查无证据,安排他工作,先后担任莆田县委、地区副书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在清查“四人帮”在福建的代理人,许集美又被当成反革命分子,与黄国璋等一些原地下党干部关进所谓的“学习班”、“守法班”进行批斗后,当查不出黄国璋、许集美一伙同“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什么牵连时,又炮制出黄国璋、许集美等人有“严重政治问题”,后原省委于83日决定成立“四〇五专案”领导小组,审查原闽中地下党及其领导人的所谓“严重政治问题”,诬称原闽中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完全被国民党特务所控制,主要负责人黄国璋、许集美、林汝南等人都是“叛徒、特务、内奸分子”。197793日,对许集美拘留审查;197887日正式逮捕,以“反革命罪”判处许集美17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5年,关进监狱。

许集美被判刑后,海内外亲属多次写信、上京要求对许集美案件进行复查处理。在胡耀邦及中央组织部长宋任穷、中纪委副书记王鹤寿、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等中央、省委许多领导的重视下,中央决定由中组部、中纪委、最高检、法院组成一个30多人的“中央联合调查组”,由中组部秘书长兼干审局长何载带队到福建,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认为原闽中地下党主要负责人的“四〇五专案”是典型的冤假错案,应予平反。19825月,福建省委常委会议,正式听取“四〇五专案”的汇报。会议还正式决定:无罪释放黄国璋、许集美同志,恢复其党籍、公职和工资级别,待下步作出组织结论后再分配许集美工作。1983128日,作出《关于许集美同志复查结论》,认定:“经复查,许集美政治上没有问题。”从拘留审查到恢复名誉,先后达6年之久。

许集美平反之后,在接受《项南传》作者胡少安采访时说:“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这些开国元勋都受了冤屈,比起他们,我的案子算什么。”在省委召开的全省庆祝建国60周年大会上,许集美第一个发言,阐述了自己的感受,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他说:“今年是我入党70周年。70年的风风雨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回顾几十年的革命历程,我感受最深的一条体会,就是要始终坚持革命信念,革命的理想信仰永远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我们才能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而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地奋斗,才能身处逆境而荣辱不惊,忠心向党,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经受住战争洗礼和历史考验,才能不论身居何位,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才能在有生之年持续发挥余热,服务人民,造福桑梓。”许集美的这个发言,得到了参加大会省委领导和大家的热烈鼓掌,获得各方面同志的好评,他的发言稿还被刊登在第二天《福建日报》上。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闽浙赣边区革命斗争史研究会秘书长)

image.png

image.png

省委书记尤权、省长于伟国等省领导参加缅怀悼念活动,沉痛送别许集美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