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城关民间庙宇管理

e三明   阅读

    

 

三元城关民间庙宇现主要集中在城关后山文笔山麓一带,在不足两公里的狭长地带,集聚了不少民间庙宇,发展出一套民间庙宇管理模式,安于一角,信者绵延,叩拜如常,与大环境和谐相处,成为一处与别处迥异、平时安静而逢节日或所祭菩萨神仙诞辰升天日热闹的景观。

 

庙宇概况

 

三元城关民间信仰历来比较风盛。1949年前三元城关人口稀少,不上五千人,然而拜神敬祖却相当殷勤,据《回忆三元的旧城关》(《三元文史资料》第三辑)载:“……前街后路与每条巷衔接外,共有16座庙宇和风雨亭,是劳动人民休憩娱乐场所……公共建筑方面,有其他地方少见的54座祠,如李氏宗祠、邓氏世昌祠、林氏宗祠等占地面积皆在1000平方公尺以上,连最小的祖祠占地也在300平方公尺左右。”这里且不说敬祖,单拜神方面平均每312人就拥有一座庙宇。这16座民间庙宇和风雨亭部分毁于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其中一些改作单位机关办公生产之用,内部菩萨和设施毁坏,庙宇外壳得以留存,但群众不能信仰、不能活动,具体毁与存情况现无考。

庙宇重建、再建和迁建以及民间信仰恢复于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使用庙宇的单位机关退出,三元城关群众整修后重新信奉,还有少数庙宇于原址重建。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元城关实行大规模城市改造,这些庙宇属拆迁之列,本地群众以之为全城关和自己坊堡的信仰所系,不同意拆毁,纷纷就近迁建于城关后山文笔山麓,于杂草树木遍生的荒坡野岭,劈地起基,建设庙宇。现存10余座,祀太保侯王、五仙姑等20个以上的神鬼,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简要分述如下:

飞凤殿:为城关最古老的民间庙宇之一,总面积260平方米,辅助用房80平方米,主祀五仙姑,侧祀齐天大圣、马宝夫人、千手观音、土地公、财神等。

image.png

圆通堂:亦为城关最古老的民间庙宇之一,面积100平方米,主祀观音,侧祀文殊普贤,两侧24诸天。

英烈庙(大)及文笔殿:英烈庙面积300多平方米,主祀太保侯王,侧祀元帅统帅和千里眼顺风耳,为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笔殿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五仙姑庙,面积80平方米,主祀五仙姑。

image.png

天后宫:面积300多平方米,辅助用房200平方米,主祀天后妈祖,侧祀孔子和关帝。

英烈庙(小)及民主庙:小英烈庙面积30平方米,辅助用房200多平方米,主祀太保侯王;民主庙面积10平方米,主祀民主公,即小城堭爷。

观音堂:主庙面积60平方米,辅助用房380平方米,主祀观音,侧祀张公等。

德胜庙:为城关最古老的民间庙宇之一,主庙面积80平方米,辅助用房200平方米,主祀三圣尊王。

观音阁:主庙面积30平方米,辅助用房150平方米,主祀观音,侧祀孔子等。

齐天大圣:面积80平方米,辅助用房120平方米,主祀齐天大圣孙悟空。

关帝庙:面积100多平方米,辅助用房160平方米,主祀关公,侧祀赵公元帅等。

 

经营管理

 

庙宇迁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本地信仰者带头,三四个七八个组成庙宇筹建小组(有的并无这个名称,只是由几个民间不识字的信仰者,甚至几个老阿婆,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班子),挨家挨户向城关本地人募集资金,延请民间艺人和工程队建设。尚留存的庙宇按原貌,利用原来拆迁材料,不足添补迁建,如上述英烈庙(大)。已毁庙宇依据现有财力、迁建实地情况仿记忆中的旧貌建设,如德胜庙等。除技术工种由工程队和特殊民间手艺人施工外,其它砍树挖土、搬运挑沙等杂工,均由自愿来庙献工献劳的三元本地信众担任。建设完毕,勒石碑竖立在庙里以示纪念,上刻各捐献者芳名和金额,以及献工者芳名和工日。

管理模式:由于这些带头人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后来成立以这些老年人为主的庙宇理事会或归于老年协会来管理庙宇,另有少数属半私人性质,由私人管理。上述庙宇中有圆通堂、齐天大圣、飞凤殿3个庙属于城关本地人全体所有的,成立庙宇理事会管理,占30%,德胜庙和观音阁2个属半私人性质,由私人管理,占20%,其它5个属于集体所有,由本坊(堡,类似自然村)庙宇理事会或老年协会管理,占50%。庙宇理事会和老年协会管理这两种类型占70%,属多数。最具代表性的是圆通堂理事会,该庙宇属于城关全体本地人所有,首先由原三元10坊(堡)民主选出理事各2名,其职能类似代议制度下的代表,另延请3名年长者(族老)为特邀理事,组成三元圆通堂23人理事会,由理事会经民主选举,选出理事长、副理事长、组长等若干名,组成常务理事会,由常务理事会负责日常管理。常务理事会聘请名誉理事长(族老)、延请住庙人,安排值班、主办和举办庙会以及民间文娱活动等,重要事项须提请召开理事会讨论。老年协会也是通过民主选举会长、副会长、委员组成。庙宇理事会或老年协会须延请具有一定解签能力、甚至有一定道士技能的人员,全天住庙,称住庙人。住庙人月工资每人八百至一千元(早年四、五百元)。庙宇理事会安排人员值班,由理事会、老年协会和私人管理者发动,当地信众(大多是城关本地人)自愿报名,按报名人数排班,或按灶户轮值,一天12人,时间从早上七八点到傍晚四五点,全年滚动,报名多的如圆通堂达200人左右,3个月才能轮一次,少的如德胜庙,全部仅有10多人,几乎一星期轮一次值班。庙宇办日常伙食(每人每天定额菜金35元,米则由庙里提供),中午供给住庙人与值班人员。半私人性质的庙宇由个人管理, 如观音堂,个人即住庙人,集解签、卫生、杂役于一身,又如大点的庙宇如德胜庙,仅安排值班,私人管理者和值班人员一起统包庙宇日常事务。

日常庙务:住庙人承担解签、解说民俗礼仪、清点喜奉、卫生、烧饭等庙务。如无住庙人,这些庙务则由值班人员承担。部分庙宇有为香客信士烧香盘,每日为其点一盘香,祈祷身体健康,四季平安,运气享通等,点香盘者需每月交1013元(各庙不一),年120156元,年头一次交清。由住庙人于每日傍晚布置香盘,次日早上点燃,可烧至下午二三点。大的庙香盘有120盘以上,年总盈利可达8000元。庙里有售香烛鞭炮给香客,方便香客求签问卜。由住庙人售给,当日记账,月月结算。上述两项盈利部分按五五至七三开不等,由庙宇和住庙人协商确定后分享,一方面增加住庙人工资,提高住庙人积极性,一方面作为庙宇收入。卫生杂务方面,由住庙人或当日值班人员担任。值班人员的职责主要有三项,如大英烈庙的值班职责:做好交接班;清点喜奉上交财务;做好安全消防及防止财物丢失。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第一项,即下班后把喜奉箱一把锁匙交给下一班值班人员;第二项即由值班人清点当日喜奉,庙宇菩萨前设的喜奉箱,两把锁锁住,一把锁匙由住庙人掌握,一把锁匙交由值班人传递,确保只有值班人员和住庙人同时在场,才能打开喜奉箱清点,清点后由住庙人当面开具三联收据,住庙人1联,值班人员带2联,其中1联并喜奉上交庙宇财务,1联值班人留底备查。值班人员自愿报名的是志愿,按灶户轮值的则是坊堡规定的义务,不领工资,如中午不在庙宇吃饭的话,每个值班人员每天有一定的中餐补贴,每个庙里年终还给不缺席值班的人员一个小红包(如100元)和一份小礼品(如一罐5升的食用油)。如报了名已安排值班而到时又未到,这是不允许的,庙里也制定了小措施加以控制,即扣除年终的小红包和小礼品。按灶户轮值的如不去值班,则没有尽义务,会受到坊堡管理者的批评,但一般都能自己请到人代替。值班人员向财务上交当日喜奉和收据时,当即由出纳付给每人中餐补贴。每月初庙宇理事会请的会计出纳到庙结上月账,小月30张收据,大月31张收据,账钱相符。可见这个操作办法还是相当严密的,确保喜奉入账。庙宇还在庙宇所祭菩萨神仙诞辰升天日举办庙会及开展民间文娱活动,由庙宇理事会或老年协会开会讨论研究,安排信众和本地年轻人外出取火、迎仙游神、龙舟竞渡等。

资金往来:庙宇经营管理一项重要事项是资金往来,资金流动则庙宇活动频繁,香火旺盛,资金萎缩则庙宇日趋颓垂,直至消亡。资金往来包括收入和支出两方面。

在收入方面,第一项是庙产租金。其一是庙宇管理者在庙宇边扩建的辅助用房,不是用来祭祀叩拜,几乎都是用来出租。因有租金收入,庙宇均大力建设辅助用房,有的辅助用房比主庙面积还大,形成倒挂现象,如上述观音阁、观音堂、小英烈庙等;其二是庙宇原址因旧城改造置换成店面或套房,现出租的租金仍归庙宇。第二项是香客喜奉。平时到庙求签问卜、许愿还愿的香客信士往喜奉箱里放进的钱。庙产租金和香客喜奉是庙宇的主要收入,一般占庙宇总收入的80%以上。如上述小英烈庙,据2008年统计,喜奉收入5万元,租金(辅助用房和原址店面)收入7万元,年达12万元,占全年收入的92.3%。如未有庙产租金或该项较少,则香客喜奉上升为庙宇主要收入。第三项是经营收入。即香客信士委托庙宇点香盘、庙宇出售香烛鞭炮给香客信士的盈利,该项一般占总收入的15%左右。第四项是其它收入,如存款利息、参加民间文娱活动奖金等等,这项收入最少,常常不超过总收入的5%。最后一项是专项资金余额收入,不常有的,如遇到修坪铺路、塑菩萨像、举办庙会而专门发起募集的资金,信士纷纷捐献,所得款项专款专用(不足时由庙里贴补)后还有余额入账,留庙里用。

在支出方面,主要有常态化支出和非常态化支出两部分,常态化支出有兴办庙会、工资补贴、日常维护,非常态化支出有较大的庙宇改建维修和民间文娱活动。庙会指本庙所祀菩萨神仙诞辰升天或本地地方民间节日时所举行的外出取火、道士诵经、迎仙游神和会宴宾客,每庙每年至少诞辰日举行一次,加上大年初一的普遍庆典活动,每庙每年共计有二三次以上的庙会不等。庙会支出往往是庙宇支出的大头,常占当年收入的70%以上。工资补贴包括庙宇理事会会长、副会长、会计、出纳补贴,延请住庙人工资、值班人员补贴和日常伙食。这项支出在平常年份约占20-30%。平常年份的庙宇小维护,这部分支出一般仅占总支出的不足10%。非常态化支出中,较大的建设因年份不同而差别较大,如遇到建设辅助用房、修路铺坪、添置钟鼓、塑菩萨像等年份,如没有专门发起募集资金的话,或募集的资金较少,这部分突高,可占当年支出的90%以上或倒贴,只得由往年积累的资金弥补。民间文娱活动,指由庙宇理事会(或老年协会)牵头主办或组织参加元宵踩街等活动,不是每个年份都有的,如主办这项活动,其支出所占比例约占当年收入的20%左右。在庙会和民间文娱活动支出中,会宴费用又常常占大头。

庙宇理事会聘请会计出纳,对资金往来进行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支出实施理事会(或老年协会)会长一把笔审批制度,重大支出须经理事会(或老年协会)全体人员讨论通过,实施一人一票完全民主多数决定,最后庙宇理事会或老年协会会长方可签字执行。季度、半年和年度实行例行财务公开,每次庙会及重大文娱活动亦进行单次财务公开,把收支结余情况写在纸上,贴在庙宇让大家观看,由大家监督。如圆通堂实行半年一次公开,六月十九观音诞辰日迎仙活动,进行单次活动财务公开。

信仰特点

 

驳杂性:和其它地方民间信仰一样,三元城关民间信仰亦非“一神”而为“多神”。从上述庙宇概况可知,三元城关民间信仰观音、太保、五仙姑、民主公、妈祖、三圣公等多个神鬼,可谓儒道释和地方神混杂。儒如孔子,道如千里眼顺风耳,释如观音,地方神鬼如太保、五仙姑、三圣尊王等,驳杂纷乱显而易见。地方神鬼亦儒亦道亦释,难归入明确系统,如张公等。

传承性:三元城关有十个坊(堡),早年已有归全体所有的庙宇和归各坊(堡)所有的庙宇。传承下来,以前全体所有的现仍归全体,如圆通堂;本坊(堡)所有的仍归本坊(堡),如小英烈庙归传柑堡所有;并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原为全体、集体所有但无人看管,或无此庙宇,因历史演变或某私人投入精力主管较多,并个人长期出资投入建设较多,逐步做大,产生一种新归属的庙宇——半私人所有。三元城关民间文体民俗活动在文革期间已几乎消失,但依托庙宇及其活动,一部分传统活动得以传承。三元城关民间文体活动如:举办传统元宵踩街活动,于正月十五元宵夜,发动组织各类民间节目到三元城关城区踩街,如白沙的水牛打架和公鸡相斗,城南的大旺鼓和花鼓,城东的划旱船和扭秧歌等传统节目;庙宇及辅助用房亦是大旺鼓花鼓演练场所,部分庙宇辅助用房成为大旺鼓花鼓储藏室,平时有一些村民在庙宇辅助用房演练大旺鼓花鼓技法,鼓声响彻林梢。三元城关庙会活动如:正月十五三圣尊王生日,三月三太保公生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三个生日,相关庙宇均设场作醮,举办庙会,分摊福首,并按城关民间传统习俗,抬出本庙菩萨按一定线路游神,沿途接受各坊堡群众迎香接拜、欢庆娱神等活动。这些庙宇还是三元城关民间传统特色节食的保留地,随着原三元城关本地村民纷纷住上城市套房,传统时节做糍粑白粿已无处可打,这些庙宇成为城关本地村民打糍粑白粿合适的场所。

平稳性:由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主流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强调阶级斗争,推行文化革命,民间信仰受到压抑禁止,几乎销声匿迹的对立状态;到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民间信仰相继恢复,大部分庙宇重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元城关大规模城市改造,庙宇纷纷迁建后山文笔山麓地带,民间信仰得到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上层提出和谐理念,民间信仰达到一种平稳状态。这个“平稳”,一方面指不允许新建庙宇,仅默许既成民间庙宇的存在和活动,如发现新建要被拆毁和禁止,一方面指百姓亦满足于现状,未因要新建庙宇或扩大民间信仰而发生矛盾,甚至对抗、冲突,而转注意力于现存庙宇的经营管理和开展活动。如若有所建设的话,亦是在庙宇旁新建一些无关信仰的辅助用房,用于出租增加庙产收入。庙宇的迎仙游神等大型活动也有个由当局限制到双方相安无事的过程。1994年曾发生一起菩萨迎仙游神堵塞交通,政府派警力协助解决,并限制在城关大街迎仙游神。2000年后城关民间庙宇举办多次迎仙游神活动,由于庙宇理事会(老年协会)汲取教训,事先沟通,并做好组织疏导,确保游行队伍不出现堵塞交通等事件,游行队伍通过三元主要街道,畅通无阻。

群体性:一个群体,老年人群体。庙宇的管理机构有一半以上是庙宇理事会和老年协会,所选举的会员大都由老年人担任;一些庙宇辅助用房成为本坊老年协会挂牌办公场所,如长安老年协会即挂牌在观音堂辅助用房;一些事关庙宇事务和老年协会事项,如资产管理、人事安排、活动商议等,亦在此进行;老年人日常娱乐活动亦常在庙宇及其辅助用房,诸如打牌、聊天、交友等;各坊堡均安排本坊堡为主的老年人值班,老年人视到庙宇值班为应尽义务,主动出时出力。二个群体,本地信仰者群体。由于是三元城关本地的庙宇,其信仰者70%为土生土长的城关本地人,外加30%的外地来三明的移民。另外庙宇信仰者也有一定的群体,本坊(堡)信仰者一般信仰本坊(堡)庙宇的神鬼,平常烧香和许愿还愿习惯到本坊(堡)庙宇里做,当然不排除少数到其它坊(堡)庙宇里去做。三个群体,民间信俗群体。这些庙宇仍然保存较多的民间信俗,如打爻、抽签、解签、问神等项目,庙宇管理者所雇的住庙人,一般具有一些民间信俗技艺,或是道士,可开设辟邪、安位、看风水、讲礼仪等民间信俗活动。

游宴性:三元城关民间庙宇也是乡间乡俗的游宴交谊、往来酬祚场所。庙宇厢房里有大灶,庙前有大坪,有不少面积的辅助用房,还有归属庙宇的圆桌、长凳、碗筷、石臼、木杵等用具,而城关本地庙宇管理者、信仰者,均住上城市套房,因此城关本地人之请客宴饮,如不选择酒家饭馆的话,可选择在庙宇举行。而且自利用大灶场所,自请厨师,自安排人员排桌、舂糍、送菜等各项,比之在酒家饭馆请客,更沟通人情,合本地习俗,更热热闹闹,其乐陶陶。乡间游宴大致可分三类,必然的游宴,即在每次庙会、文娱活动后,常选择在庙宇里会宴,这就是前述的为什么逢庙会、文娱活动“会宴费用又常常占大头”的原因。或然的游宴,即某坊某姓氏一族于每年一度扫墓祭祖后,借某庙宇举办的会宴,当然由于不是全体都来,支出只能由某姓氏自己凑份。又如村委会或村民代表选举,为取信选民或答谢,候选人自出资在庙宇里请本坊(堡)有选举权人的客。偶然的游宴,某老人寿辰、某人逢喜事、某人还愿,或纯粹是几个值班人员凑份子同乐,亦借庙宇场所条件会宴。这必然、或然、偶然三类乡间乡俗游宴,加起来在庙宇举办的会宴,便变得相当多,每个庙宇几乎都一月一大宴,半月一小宴。

民主性:十分有趣的是,三元城关庙宇在当前衍生出一种新的功能——这些在人们印象里封建迷信落后的地方,却是现代性自由民主进程和培养村民民主意识的萌芽地、实践地和训练地之一。选举庙宇理事会,各坊堡老人选举老年协会,以及讨论、开会、表决通过庙宇、老年协会资产、庙产管理、处置,甚至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组长、各级村民代表选举等,有相当部分在庙宇及其辅助用房里进行,实行一人一票完全民主或代议制的民主,成为农村民主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基层民间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系三元区政协办公室)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