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古树名木大观

e三明   阅读

   耀

 

古树名木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分为国家一、二、三级。据永安市林业局普查统计,属国家一级的古树有37棵,二级的有159棵,三级的866棵,名木一棵。永安市古树名木的树种多为香樟、榕树、红豆杉、闽楠、金钱松、长苞铁杉、柳杉等,登记入册的有1063棵。主要分布在各乡镇偏远山村,城区范围内的古树也不在少数,至今保存的有37棵。

现今二实小校园内的一棵古香樟,树龄381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原水电学院内的5棵古香樟,均在200年以上,明清时期此地是县治所在地附近,山上建有庙宇,故而得以保护。燕江北去,如今江滨公园,香樟大道依水的古榕树,现存3棵,树龄均在200年以上。历史上这里是渡口、妈祖庙旁,成为地标的古榕树至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江滨路一棵古榕树,居然挺立在大道偏左的街上,四周竖立警示标志栏,单向汽车与它擦肩而过。这是城市建设保护古树的范例。古时此处为“步虹桥”(浮桥)的渡口,印证了历史文化的沧桑变迁。龟山公园是1980年代开发的游人好去处,内中的“英烈王庙”在明清时期香火鼎盛,“寺临溪畔无多路/峰列门前倚远天”。如今的龟山庙就是在旧址上新建的,园内至今保存省级古树挂牌、树龄均在100年以上的香樟3棵,银杏1棵,榕树1棵。

永安市各乡镇的山村僻地,由于历史上人迹罕至,抑或出于风水的祖祠、墓葬、山场、寺庙等的考虑,都有种植树木,加以保护。族规中明文规定不允许砍伐。至今幸存的古树众多,如小陶镇中坂村的古香樟,树龄在1500年,如今老态龙钟,直径4.4米,内里空心,可摆放一张圆桌。《中国古树志》编委、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邹惠俞考察时称,为迄今所知最大最古老的樟树。小陶镇五一村甘乳岩山坡上的一棵含笑,树龄700年,高20米,每年5月开花,四周香气扑鼻。邹惠俞授称为福建省内最大最古老的含笑树。上坪乡上坪村的木笔树(辛夷),树龄331年,高13米,胸径0.4米,据称是清初从苏州引入。每年3月繁花满树如同雪花堆积。经过多年的普查,永安市各乡镇典型的古树(包括群落),均已列入福建省保护名录,挂上省级保护牌,现例举如下几处的古树(群落)。

 

长苞铁杉群落

 

 

“先世传家惟忠惟孝,后人赞绪宜俭宜勤”,这是永安市贡川镇双峰“教忠堂”李其洪祖祠柱上的楹联。双峰的洋峰村,是中国航空先驱李宝峻的故乡,其父在1920年代便在上海开设笋业商行,至今仍保留其故居。洋峰张坑山坡上,生长13棵茂盛的长苞铁杉,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期间有一穴古墓,据《陇西李氏族谱》记载,为闽越江王李元祥十五世孙其洪公后裔,小三公长房的墓地。

为纪念先祖的功德,选择当地生长的三个长绿乔木树种(红豆杉、长苞铁杉、柳杉)之一的长苞铁杉,栽种在墓地周围。栽种在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13棵长苞铁杉大小不一,平均胸围在3.18米,平均直径在1.01米,平均高度在25.5米左右。

古人在墓地栽树,既有风水的考虑,也有为形胜添景的用意。站在山坑平地上,仰望三十米外长苞铁杉群落,英姿勃发,如同画家笔下重彩浓墨的长卷。走进林间,差落的古树森然耸立,恰似卫士守护。俯视四周,针阔叶混交林绿浪簇拥,风光瑰丽。

就在距张坑不到一公里的山陇坡地上,又耸立着一棵雄伟壮观的长苞铁杉,走近前令人叹为观止。树龄据称在400500年间,胸围5.38米,直径1.71米,高度达31米,称得上林中的伟丈夫!长苞铁杉为松科,常绿乔木,生长在高山地带。(图为张坑200年的长苞铁杉落群)

image.png

下早安柳杉群落

当地余麟碧老人讲述,500多年前从大田桃源搬迁来的一户余姓,家境清贫,来到此地时无处安身,便在山腰偏地搭草棚落户。余姓,广种柳杉于后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后,余姓接连添丁,安居乐业,家境也渐渐好起来。

下早安后山仍保存17棵如盘的柳杉、南方红豆杉,其中一棵胸围7.25米,直径2.31米,高度35米。躯干笔直,中段分出两枝,枝干也粗壮直挺,十分壮观。另一棵在10米以外,内已空心,一根毛竹从树洞下破土而立,尾梢从上部的树洞伸出,摇曳着青翠枝叶,实为“树抱竹”奇特景观。(图为下早安的300年柳杉奇观)

image.png

 

 

生卿村闽楠

 

我国的楠木生长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尤以金丝楠珍贵,作为建筑材料,年久依然芳香扑鼻。林业专家在永安市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闽楠的身影,2014年被评为三明市十大树王之一的闽楠王,它的生长地在洪田镇生卿村。

坐落在名为邓家坊管氏祖祠后山的闽楠,以其高耸挺拔的身躯,展现出岁月留下的苍劲,据称树龄已达300年,胸围5.5米,直径达1.75米,高35米。至今依然朝气蓬勃,10米开外分两条粗壮的枝干,四向延伸的分枝绿叶浓密,撑起一方硕大的绿荫华盖。该村80%为管姓,几百年前从小陶石峰搬迁而来,老辈人说当初在这里开基立业时,这处叫邓家坊的山场就有此株大树。后来人丁兴旺的管姓,便在大树下方盖起祖祠。

雄伟壮观的闽楠王,如今更是与新村建设相得益彰。它与农户为邻,又与苍翠的竹林为伴。村民们越发敬重和保护,即便有不速之客欲以高价收买,也断然予以拒绝。

踏着几年前修复的石砌台阶,站在庞然大物般的闽楠王面前,四周的竹篱便足以说明村人对它的重视。(图为洪田生卿300年的闽楠)

image.png

 

 

天宝岩红豆杉

 

在永安市西洋镇的桂溪村,青水畲族乡丰田村、上坪乡的天斗山均属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桂溪沟墩坪沿山路攀登而去,在林中仰望古老而焕发青春的红豆杉,令人激动和景仰。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的红豆杉便有12株。最大的胸围4.9米,直径1.56米,高30米。它们散落在保护区内各个深山峡谷,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历经雨雪风霜的磨炼,在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倘若秋季进山,作为紫杉科的常绿乔木,此时小枝上二列式的叶片已变成黄绿色或红褐色,扁卵形晶莹红透的果实诱人,为浓绿的林间抹上了亮丽的色彩,充满诗情画意。与其毗邻的荆山村,其中一棵红豆杉树龄250年,高28米,胸围3.45米,刚劲笔直,树冠硕大,村人早在多年前便用围栏加以保护。

当地族人对树木的珍惜与保护,有实物佐证:清同治甲子三年(1804年)镌刻的《禁伐碑》至今留存,字迹清晰:“日后亲友等人,切宜自爱,切勿盗砍,如仍将荫木盗砍者,定必送究治,决不宽恕,勿谓宪之不早,谨此布。”(图为天宝岩300年的红豆杉)

image.png

 

渡口地标大榕树

渡口地标大榕树流经永安市小陶镇的文川溪,仅2公里外便与大陶洋的奇河相汇,两溪汇合的口岸上方坡地上,耸立一棵树龄310年,胸围10.38米,直径约为3.3米的古榕。它是2014年被三明市评为十大树王之一的榕树王。

山里并不多见的榕树,诚如渡口的这一株,躯体上盘着曲曲弯弯的气根,透过围栏,依稀可见永安市人民政府保护的标志牌,时间为1992年。在永安市电视台举办的《森林会客厅》电视录制片中,小陶镇大陶口村主任就如何保护古树名木,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对古榕树周围进行清理杂物,劈去杂草,用木板筑起围栏。小陶镇林业站还不定期进行管护,为古榕喷药杀虫,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其永葆青春。《榕树王“护卫”抗战空军后勤基地》介绍,渡口地标大榕树,还为“护卫”抗战空军后勤基地,再次证明古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还发挥作用。(图为大陶口三百年古榕)

image.png

 

井岗村木荷栲树

 

斗仔坑是永安市贡川镇井岗村偏远的一个自然村。高海拔的山村居住陈姓家族,为唐中丞雍公在贡川新发冲开基创业繁衍的后裔。村口路旁山坡生长着两棵古树,一棵名为木荷,一棵是栲树。村人把它俩比作长相厮守的老人。

躯干挺直、膀大围粗、枝条稀疏的木荷,胸围4.15米,直径1.32米,高29米,树龄290年以上。据《辞海》解释:“木荷、山茶科,常绿小乔木。”而这棵古老的木荷,居然高耸云天,令人费解。紧依木荷旁的栲树,为”山毛榉科,栲属,常绿大乔木。”它弯腰弓背,树皮粗糙,虬枝横斜,老态龙钟。比木荷稍矮,约25米,树龄却相近。不知何年何月,栲树的一根粗枝被风刮断,地上散落枯枝落叶。每当春季,栲树依然开出浅黄泛白的小花,一簇又一簇,造型优美,树冠硕大,枝叶浓密,十分罕见。

image.png

 

和平村的溪畔古榕

 

永安市小陶镇和平村山溪旁斜坡下的这株古榕,焕发着生机盎然的活力,翠绿的枝叶在雨中闪烁着亮光。它以奇特的身姿令人惊奇,横斜的虬枝跨越山溪延伸对岸,与稻田近在眼前;而另一侧的树干分枝数条,粗壮敦厚,分别或横或竖,枝繁叶茂,占领一席空间。走进古榕树下,盘根错节的地盘,有石墩数块,是盛夏村人纳凉的坐凳。在场的永安市林业局绿化办主任邓林富说,这株古榕造型优美,树冠硕大,枝叶浓密,十分罕见。据目测,这株古榕的树龄至少260年,胸围9.85米,直径为3.13米左右,树冠覆盖面积达1089平方米。

明清时期,这里属麟西堡,俗称麟厚,为宁洋县管辖。1956年宁洋县撤销,并入永安县。如今的麟厚包括和平村、新西村、西学村、团结村等6个行政村。以冯姓居多,祖祠和古墓均在和平村。冯氏自宋代从河南迁徒沙县浮流(今永安市),发脉麟厚的一支,到了清代成为旺族,至今仍保留数十座古民居。该地域盛产毛竹和林木,外出做生意的人多,本地生产的竹麻为连城姑田造宣纸的原料,故有“金姑田银麟厚”之称。和平村的这株古榕,是麟厚外出经商的人士从外地引种的。(图为200年的小陶和平村古榕)

image.png

 

 

 

吴仪手植香樟树

 

香樟,是永安市的市树,198711月永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同时审议通过的还有含笑作为市花。

如今,永安市燕江中路的街道树,以香樟树为主,间隔栽种香枫。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枝繁叶茂。入冬经霜,香樟青翠,枫叶似火,把燕江中路装扮得分外亮丽。至于广场、公园,香樟的身影随处可见,甚至还有一条以香樟命名的街道——香樟大道。

200491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陪同下游览风景名胜桃源洞。在优秀导游杨燕(已故)的引导下,生动解说引人入胜。随后,返程下山,兴致盎然,桃源洞口小憩,随即在绿化带手植香樟一株。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转眼间14年了,如今这株香樟英姿飒爽,朝气蓬勃,高约13米,胸围0.95米,中段分枝数条,枝叶茂盛。时值夏季,花圃红花簇拥,草地绿草铺毯,游客坐在圆台上既可纳凉,又可观赏桃源洞入口景致,不失为绝佳一景。

image.png

名木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吴仪副总理手植的香樟树,无疑属于纪念性质。

 

(本文作者系永安市客家联谊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