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志 忠
已经退休十多年的伍世才,原是福建三钢集团工会的一名政工干部。他中等个子,思路敏捷,为人耿直,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善于绘画,精通摄影。“文革”期间,年仅24岁的他曾任三明钢铁厂一·二八组织《卫东战报》版面编辑,参与企业制作过毛泽东像章。
回忆起那段往事,伍世才无限感慨,制作毛泽东像章成为他人生永恒的记忆。他告诉笔者:参与设计像章的经历难以忘怀,“文革”期间,他在三明钢铁厂参与设计制作过两枚毛泽东像章,图案、文字、肖像还历历在目,这两枚毛泽东像章至今还保留在家中。来到笔者办公室,伍世才兴奋地从他口袋里掏出两枚精美亮丽的毛泽东像章摆在我的面前,阳光下耀眼夺目。他说,这就是他亲手设计的毛泽东像章。
那是1968年10月,厂里革命委员会准备成立,各车间也在开展“抓革命,促生产”活动。一天早上,伍世才正在报社上班画稿,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去厂一·二八指挥部参加毛泽东像章敬制工作,接到这个光荣的政治任务,他是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当时领导居然把这么重要的工作让他去参与;害怕的是这项头等政治任务干不好怎么办?当时,也不许他想的太多,必须立即服从安排,前去报到。因为他擅长绘画摄影,又是厂一·二八组织《卫东战报》的美工和摄影图片的编辑,一·二八指挥部的领导就交给他像章图纸设计任务。
1968年至1969年,“文革”进入了高潮,全国人民对领袖的崇拜达到了顶峰,“早请示晚汇报”、“像章热”、“忠字舞”等形式为主要特征的向毛主席“献忠心”活动,风靡大江南北,像章制作遍及全国城乡,佩戴毛泽东像章成为时尚,三明也不例外。
伍世才回忆说:“文革”期间,三明的很多企业都敬制了毛泽东像章。三明钢铁厂制作了29枚(种)左右像章,其中一·二八指挥部设计制作了27枚,六·二四组织只制作了两枚像章,有一枚“新三钢”是参考省里派性组织制作的“新福建”而设计的,画面基本相同。当时,经我手设计的毛泽东像章只有两枚(如图),领导交代我只管像章画面背景设计,其他不用我考虑,也就是我负责像章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选题与设计。接受任务后,我认真查阅了当时各种时政报刊,受到忠字舞的启发,很快就构思出一枚“忠”字像章,画面的特征是一个钢水包正向忠字下面倒钢水,取意“钢水奔流”,象征钢铁工人永远忠于毛主席,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表忠心;章面还设计上7面红旗,象征七亿人民紧密团结在毛主席周围,章的背面刻有“福建三钢 一·二八”,直径只有5公分,这枚像章个头比较小,适合群众佩戴。在设计毛主席的头像时,我选择了毛主席穿军装的头像,头像周边采用当时流行的光芒线作为图饰,象征毛主席像太阳光芒四射,寓意毛泽东思想照耀全世界。设计稿完成后一送上去就被领导批准了。伍世才自豪地说,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另一枚:“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像章。这枚毛泽东像章正刻有图案是“三面红旗”与三钢高炉外景,还有光芒线加最高指示。这枚像章直径7.4公分,个头比较大,这个数字“七”代表七亿人民,“四”代表四无限,即无限热爱毛主席,无限热爱毛主席革命路线,无限热爱毛泽东思想,无限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枚像章有两个版别,背铭文分别是“福建省三明钢铁厂革委会成立 1958—1968 三钢一.二八制”;“ 福建省三明钢铁厂革委会成立纪念 1958—1968 三钢筹委会制”,表达不同制作部门。
伍世才想了想说,当时我负责像章画面构图设计,条件很差,都是靠笔、圆规手工绘制,倾注全身心的精力,政治挂帅,马虎不得,一丝不苟设计好。两枚像章定稿后立刻将图纸交给厂金工车间一位姓李的师傅那去刻模。这位李师傅雕刻钢模的技术水平极高,工艺也很精湛,他是厂里专门雕刻模具的能手,名气很大。厂里制作的像章大部分刻模都是他做的,刻模的工序很多很细,要求也高。模具刻好了,再交给冲床工人,用从南平铝厂调来的铝板片冲压成型,经过修边等工序,再送去电镀、磨光,最后是喷漆烘烤。像章正面上红色的漆是用最好的进口烤漆,喷漆时是借用医用的注射器,先抽好油漆,装上针头,对准像章的画面,慢慢地把红色烤漆注推到画面上,操作时要有耐心,还要格外细心,待像章的油漆干了才能移动。
伍世才所在的三明钢铁厂始建于1958年,2000年4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改制为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职工一万六千多人,是福建省最大型的国有骨干企业。该厂人才多,设备齐,条件好,自己有电镀车间。“文革”期间,该厂做了大量精美的毛泽东像章,寄往各地,流遍三明。他所设计的两枚毛泽东像章和三明钢铁厂其他人制作的毛泽东像章已入编《福建三明毛泽东像章图谱》一书,成为三明历史的记忆,红色的文化。
2016年12月底,三明市举办了首届“十佳”毛泽东像章评选,三明钢铁厂制作的火车头图饰毛泽东像章榜上有名,凝聚着广大钢铁工人的智慧和心血。如今,由伍世才等三明钢铁厂职工精心制作幸存到今天的一枚枚美轮美奂的毛泽东像章,已成为三明收藏爱好者寻觅的对象,成为全国广大藏友进行交流交换和学术研究的现代文物。
(本文作者系三明侨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