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革命洪流中的三明人民 (下)

e三明   阅读

  

 

沙县、宁化建立较早的中共组织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北人民的斗争获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得到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从此掀开了三明革命史崭新的一页。闽西北地区早就有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活动。大革命时期,沙县一些青年学生到福州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些共产党人创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挑选八县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等160人参加学习,其中属于宁化、清流、归化的有54名。这些闽西北最早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在沙县、宁化先后建立了中共组织。他们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准备暴动,准备了革命火种。1927年至1928年,毛泽东、朱德在湘赣边界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并率红四军两次入闽,把闽西北的革命火种点燃了。

 

风展红旗如画

 

19301月,朱德率红四军一、三、四纵队进入清流,歼敌6000多人,进抵宁化城关,在县衙门前召开民众大会,他亲临演讲,号召工农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红军还把从土豪那里没收来的衣服、粮食分给群众。同时,毛泽东指挥红四军前委和二纵队经清流、宁化、归化向江西广昌进军,写下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11月,红军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后,谭震林、罗炳辉率第十二军再占宁化,并分兵直入清流、归化,成立了归化革命委员会、清流革命委员会。5月,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从江西向东横扫,五战五捷,在建宁歼灭敌刘和鼎师7000余人,开辟了建宁革命根据地,接着解放泰宁、将乐、宁化、清流、归化部分地区。7月,为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又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建宁出发,经泰宁、归化、清流、宁化,千里回师江西作战。随着红军反“围剿”的胜利,闽西北的第一块红色区域——宁、清、归苏区逐步形成了。193210月,周恩来、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军团东征入闽,进占建宁,发展了建、泰、将(乐)苏区,使建宁革命根据地与闽浙赣苏区连成一片,第二年粉碎了敌第四次“围剿”。闽赣省成立的条件成熟了。

 

宁化、建宁、泰宁大量农民参加红军

 

19345月,中共闽赣省委领导开辟了闽赣革命根据地,管辖今福建的三明、建阳和今江西的抚州、上饶四个地区共21个县,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闽赣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中央精神,积极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支援前方革命战争。苏区成立分田委员会,80%90%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宁化等地还开展了查田运动。广大青壮年农民积极参加红军。宁化全县先后参加红军的有1.3万人,其中禾口、淮土两区一次就有1200人参军,被誉为“扩大红军模范地区”,受到《红色中华》报多次表扬,称它是“最光荣的第一声”。建宁在一个多月内就有700人参军,泰宁参军的达300多人。翻身农民还积极支援红军战争。

image.png

毛泽东在建宁指导

建立“百口莲塘”

宁化、清流、归化、建宁等苏区人民积极发展生产,热烈支援红军战争。土地革命解放了生产力,苏区群众努力发展生产,开荒造田,兴修水利。1933年,闽赣苏区粮食单产比闽赣省成立前提高20%,其中建宁、泰宁两县粮食产量比上年提高20%,宁化扩种油菜,油菜籽产量达1.9万多石,比上年增长7倍。建宁盛产莲子,据说城西门有莲塘99口,毛泽东率红军攻克建宁后率当地群众再挖一口莲塘,合成“百口莲塘”,后建宁莲子又称“百口莲”。苏区各县还成立了家具、粮食、纸业等生产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

建宁群众在6天内就赶制出军服5000套。1933年夏至于1934年秋,宁、清、归苏区先后征集粮食12万多担支援红军。苏区的少年儿童参加儿童团、少先队,接受军事训练,站岗、放哨。各地创办劳动小学、列宁小学、夜校、识字班。每天早晨,儿童团员就在村口插上识字牌,凡路过的人都要会认得字才放行。

image.png

 

永安成为抗战进步文化中心

 

19377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我国。19385月,厦门沦陷,福州吃紧,国民党省政府机关内迁永安。永安成了福建战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批中共地下党员、爱国进步人士,特别是许多教授、专家、学者、作家相继云集。他们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出版和发行了大量影响广泛而深远的进步刊物和书籍。当年在永安各进步刊物发表作品和出版专著的著名作家、学者先后有100多人。他们当中有:郭沫若、马寅初、千家驹、巴金、王亚南、戈宝权、公盾、邓初民、艾芜、艾青、冯雪峰、冯牧、石西民、司马文森、羊枣等等。永安这座群山连绵、交通闭塞的山城,成了抗战时期我国东南半壁进步文化的中心。

抗战期间,永安共有出版社30家,印刷所20处,先后出版各类报纸12种,期刊129种,书籍800余种。较著名的出版社有著名左翼作家黎烈文任社长的改进出版社、东南出版社等,著名的刊物有《老百姓》、《建设导报》、《民主报》,为进步人士所掌握的官方报纸,特别是共产党员、著名评论家羊枣创办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其影响达到东南亚。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主持的宣传、研究马列主义的阵地——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左翼作家董秋芳主持下传播进步思想的省政府图书馆等,都促使永安以至我国东南出现了抗日文化高涨、进步文化繁荣的局面。

 

抗战歌声响彻永安大地

 

抗战时期,永安的歌咏活动、戏剧演出和教育工作,是进步文化活动的重要方面。这一时期永安先后创办过国立音专、福建大学、农学院、师专、医专分校等5所高等院校,还有永安师范(本来是福州的全闽师范学堂)、永安中学、永安体育师范等中等学校和小学。国难当头,青少年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以这些大中小学学生为主体,抗日歌咏活动广泛开展。1944年中秋节在永安体育场举行了大型的“万人歌咏大会”。当时,大中专学校都在农村,师生步行一二十里来参加演唱。歌咏大会由音专的陆华柏教授指挥,奥地利、犹太籍等外籍教授带着大小提琴、吉他等乐器参加伴奏。大会以250人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现国歌)拉开序幕。接着,各校音乐队用二重唱、独唱、管弦乐、打击乐,表演了《满江红》、《流亡三部曲》、《黄水谣》、《毕业歌》、《游击队员之歌》等抗日歌曲。最后,永安中学学生的女高音独唱《淡淡的江南月》(奥地利音乐教授用钢琴伴奏),使歌咏大会达到高潮。许多听众热泪盈眶,尽情鼓掌。会后,有的学生说:“今夜听君歌一曲,不破楼兰誓不还”,随后就参军杀敌。戏剧活动盛况空前,有话剧团、平剧团、音乐团、巡回团等10多个,经常在城里公演,还深入战场、乡村宣传演出。他们除主演抗日话剧外,还兼带电影放映、图画展览、体育表演、文字宣传、通俗演讲等。使广大群众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1944年,永安中学初二甲班学生自发响应冯玉祥将军在重庆白沙发起的“白沙献金”活动,捐钱捐物,各校热烈响应。学生们举行义演,或到车站、旅社打工,或手提竹筒上街募捐,所得的钱汇往重庆,支援前线。

image.png

image.png

 

林大蕃壮烈牺牲

 

抗战时期的著名革命烈士除了文化战线上的羊枣,还有军事战线上的林大蕃。林大蕃是大田武陵人。“九·一八”事变以后,积极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冬,林大蕃任大田县委书记。他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使闽北、闽中、闽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59月,林大蕃率领游击队执行上级指示的“夺枪”任务,夜袭大田县龙门乡保安队。22日深夜,游击队兵分两路,一路从侧屋进入,一路由林大蕃指挥从正面翻墙入屋,两面夹攻,保安队缴枪投降。不料第二天天一亮,游击队陷入敌人的重围。他们临危不惧,且战且退。林大蕃领兵左突右杀,退到永安西洋的内炉。930日,林大蕃在战斗中不幸负伤,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9岁。林大蕃曾写诗言志:“吃人历史几千秋,国碎民穷苦且忧。热血青年挥铁臂,敢将河水倒回流。”他为人民革命事业而英勇战斗,壮烈牺牲,表现了“热血青年”的宏大气魄。

 

三明人民迎解放

 

1949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以后,横扫千军,追歼残敌。在这大好形势下,中共福建省委指示各游击队全面出击,夺取武器,扩大武装,配合解放大军解放福建。中共闽西北工委与游击队利用解放军入闽的有利形势,加紧瓦解敌军,敦促他们起义。从19496月至19502月,三明各县相继解放,三明人民迎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19495月初,林志群领导的闽西北游击队与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五十七师在南平会师。6月,二野五十一师的部队同林志群率领的南平军分区警卫连,在沙县与当地游击队会合。16日,经两个小时激战,解放了沙县。

为了迎接全省解放,福州党组织派人到尤溪开展群众工作和策反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来,林志群又派人到尤溪进行策反。经多方努力,策反成功。77日,我军进驻尤溪。尤溪的和平解放,震慑了三明各县敌人。闽西北各县反动政权土崩瓦解了。

96日,我均溪游击大队解放了大田县,并在大田坚持斗争四个月,粉碎了以永春女匪苏玉英为首的土匪的反攻。

1024日、25日经多方努力,清流、宁化策反成功,两县和平解放。

1950128日,二野八十七师二六一团部解放了永安。28日,三元碧溪游击队在二六一团部的有力配合下,解放了三元县。31日,三野第二十八军的一个团解放了将乐县。22日,明溪和平解放。9日和11日,泰宁、建宁相继解放。至此,三明全境宣告解放。从此,三明人民迎来了历史的新时期。

 

(本文作者系永安一中退休历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