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难忘 知青岁月

e三明   阅读

  

 

19681222日,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作为老三届的我家两兄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沙县首批知青,经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知青岁月。

image.png

激情的憧憬

我们插队的地方是沙县南阳公社西坑大队,等待我们的命运如何还不知道,但毕竟是沙县当地人,过去每年农忙季节都少不了下乡支援双抢,一干就是个把月,在家里也是砍柴、挑水、种菜、种地瓜……少不了干粗活,下乡应该是没问题的。因此,谁也没有把下乡当为难事,倒是充满憧憬,满怀希望。

头天晚上,因为激动,睡不着,几位同学聚在我家里谈起了下乡的事。也是巧合,我们这一队16人,就有三对兄弟。我是68届高中,我弟弟廖允鸣是68届初中,谭秉纲与我同班,他弟弟谭秉夷是66届初中,连金儿是66届初中,他弟弟连木儿是我弟弟同班同学。还有张晓平、林辉等,因住得近,经常互相往来。谭秉夷是个善于幻想的人,他觉得我们都干过农活的,且能写会画,能拉会唱,应该在农村大有作为,在劳动之余,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特长,建设美丽的新农村。我们几个也你一言我一语,满口附和,对未来充满憧憬。

下乡第一天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集中到水南车站,车站早已人山人海,有整装待发的知青,有前来相送的家长,可能是本县下乡的缘故,没有多少悲壮的色彩,多的倒是欢声笑语,好似现在准备去旅游一般。时间到了,县知青办负责人作了动员讲话后,组织人员招呼我们上了汽车,一辆辆挂着红旗的车子徐俆开出车站,往各自目的地开去。而我们这一队知青有16个人,队长是我的同学陈守政,除了已经介绍过的,还有林梁儿、江振华、刘玉林、陈信生、祝振成、马兰英、胡淑梅。车子先是往南平方向,快到茅坪时拐岔路往南阳公社,快到南阳时停了下来。我们问:怎么不开了?司机说,这里到西坑大队还没有公路,只有小路。于是我们把铺盖等搬下车,由于不懂得车子没有到村部,没有几个人带扁担,虽然行李不多,但手提十几里还是很困难的,因此,一个个傻眼了。正在我们为难之际,却见十几个人带着扁担过来,满脸堆着笑容问我们:“请问,你们是到西坑大队插队的知青吗?”我们连忙说:“是的,是的。”于是,他们不由分说,抢过我们的行李挑上肩就上路了,而我们全都变成两手空空。这一来,我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一路上几次想抢过来挑一程,好让他们休息休息,可他们就是不让。于是,我们一路上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到了知青点,他们放下了担子,我们正要再表感谢,队长进来了,说:用不着谢他们,这些都是四类分子(指讲阶级年代时农村评定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我们一听都懞了。队长问我们干什么来了。我们自豪地说:“建设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了。”不料队长却说:“你们知道吗?我们大队人多地少,其实并不希望你们来。”我们一听又都傻眼了。队长又说:“来都来了,过完年再干吧。”

文革时期,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忠心,大家都有早请示晚汇报的任务,如今我们下来插队了,自然也不能少了这一程序。我们知青点是旧仓库。虽然很破旧,但客厅、厢房、天井都有,厢房住人,我们两两一间,住了八间,客厅正好可以画“三忠于”的画。我从小爱画画,陈守政的字不错,于是这成了我们俩的任务,趁着中午,我就干开了。我先在下面画了向日葵,右边画井冈山,左边画延安,当中画天安门,然后,陈守政在上面写上美术字,其他人有的帮忙,有的在边上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还好,大家都表示满意。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下午是开欢迎知青大会,先由农民代表忆苦思甜,然后由大队代表讲话,讲话的是妇联主任,她可能是请学校老师写的稿,抄时把峥嵘二字的偏旁分太开了,她有板有眼地念道:“忆往昔,山争山荣岁月稠”。我们禁不住想笑,可这是忆苦思甜会,笑场可是态度问题,一个个只好捂着嘴巴装成咳嗽的样子,惹得队长恼怒地瞪着我们。会后是吃忆苦饭,队里用的是苦菜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菜煮饭,米很少,主要是菜,吃起来基本上是苦味,可我们老三届都经历过困难时期,吃忆苦饭根本不在话下,所以一个个表现都很好。见我们一个个狼呑虎咽地吃着忆苦饭,队长便表扬我们觉悟高。

image.png

农村过好革命年

既来之则安之。第一个春节要在农村过。好在农民虽然不太欢迎我们来,但还是尽了一些地主之宜,送了一些鸡蛋、猪肉、海带、蔬菜什么的。我们知青一个月有8块钱生活费,所以大家凑了一些钱,买了一些年货,又上山砍了柴,作好了过年准备。因为是年后才出工,大家闲来无事,便在知青点附近开了一小片荒地,种下一些冬天的菜,诸如花盆菜、小白菜、波菜、大蒜、香葱、韭菜等。并安排好值日表,规定两人一班轮流煮饭、种菜,柴火则大家砍。

既然是插队知青,要做好长期打算,粮食是定量供应,可能不够,于是我们又约好去开荒地种地瓜。到了山上,我们发现一片开阔地,长满茅草,开出来种地瓜肯定不错。于是,大家决定开这块荒地。开荒地先要烧荒,把茅草烧干净,才能挖土。于是,我们按农民吩咐的先在周围劈出近2米宽的防火带,然后从下面烧起火来。不料,风助火势,火苗一直往上窜,虽然有2米多的防火带,可是坡陡火旺加上风助,下面的火苗一窜就冲过防火带,烧着了上面的權木,顿时,荒地上面也成了一片火海。再上面是大片的松树林,如果着了,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农民闻讯赶来了,我们急忙与他们汇合,在他们指导下一边开防火道,一边扑火,整整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火扑灭。农民告诉我们,烧荒要从上面烧起,火势较小,且防火道越烧越宽,才不易着火。看来农活也大有学问,马虎不得。

经历了这件事,我们都中规中矩的,不敢再由着性子来了。不过,过好革命化的春节,倒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到了年三十,我们一大早就在知青点站前贴上队长陈守政写的春联:改变旧面貌战天斗地经风雨,建设新农村执锐披坚壮人生。接着,我们分头行动,到成分好的孤寡老人家去慰问、帮忙。下午,我们凑到一块煮年夜饭。有的包水饺、芋饺,有的杀鸭子,有的洗菜、熬肉,各尽所能,谁也没闲着。我们在家都是大人煮的饭,当知青一个月,也算是得到了初步的煅炼。还别说,晚上年夜饭还吃得有滋有味。

吃完饭,我们这里就热闹了。我们拿出了二胡、笛子、口琴、自制的扬琴、简易单簧管(竹子做的,上安塑料簧片)等,演奏起了文革期间时兴的革命歌曲,马兰英音色甜美,歌唱得好,唱了一支又一支,其他同志也拿出了看家本领,有的唱歌,有的朗诵毛主席诗词,有的念顺口溜,尽量参与表演,虽说比不上专业水平,却也像模像样。当地农民平时很少接触到这种情景,当然也来看热闹,一时间,把个知青点围得水泄不通,那一晚大家是尽兴而归。

 

(本文作者系三明市客联会副秘书长)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