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项南同志 ——陪同省委书记项南视察三明点滴回忆

e三明   阅读

      

 

孟秋时节,天高气爽,晨雨过后,山城连城有点凉意。我们祖孙三代一行,穿过苍松翠竹,登高望远,独赏这边好风光,我仰慕已久的项南纪念碑就在此山中。

项南纪念碑包括清气亭和诗碑,坐落于冠豸山南麓,冠豸山森林深处,迎客松苍劲挺拔,古柏云松蔽天;石门湖、九龙湖、丹霞溪涯环绕;冠豸山山峰居高临下,这里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景宝地。

image.png

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赵朴初纪念项南的诗碑,哀辞情深意切,高度概括项南同志崇高的思想品格和革命生涯许多令人难忘的事迹,以及两位友人43载的深厚感情。

诗碑:“古刹脱虎口,令行众愿酬”,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赵朴初一行来到漳州南山寺视察,僧侣带着他们看南山寺后面的动物园,动物园占用寺庙一部分建筑,园里养了老虎,每天老虎吼叫,常与寺庙的晨钟暮鼓一起响起,严重影响着僧侣正常生活,寺庙多次投诉未果。赵朴初先生将此事向项南同志汇报,项南同志惊讶不已,立即给漳州市委书记打电话,退回动物园占用的寺庙建筑。举一反三,督办福州鼓山涌泉寺、福州西禅寺和厦门南普陀一并归还寺庙财产。赵朴初深受感动,对项南同志重视宗教和办事风格,留下深刻印象。

image.png

 

清气亭的对联“天地有正气,江山不夕阳”是希望后人仰慕前贤,在天地间弘扬正气。我们一行游览冠豸山,谒拜项南碑,看到游客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瞻仰碑亭,无不深受教育。不少游客歇足膜拜,寄托他们对项南同志无限怀念。有位古稀老人,携儿带孙,在诗碑前沉思良久,口出有词:一身布衣,两袖清风,好人早走,可惜呀!是的,项南同志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发扬光大。

我阅读赵朴初先生写的碑文,触景生情,不禁想起许多与项南同志有关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1983年项南书记莅临三明视察。当时,我在三明地区经委工作,地委办公室通知我,要我同地委书记邓超、邓超的秘书林爱国(后晋升为宁德地委书记)一起陪同项南书记一行视察。项南书记在三明市区的工厂调研了几天后,邓超书记召开地区党政科级以上干部大会,请项南书记作报告。项南书记思维敏捷,口才流利,离开讲台,讲了三个多小时,会场鸦雀无声。今天回忆起他讲话的内容,主要讲福建如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讲改革开放,重点讲开放,谈了亚洲新兴国家、亚洲“四小龙”如何发展经济。讲日本经济复兴是借助国外经济技术合作。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引进技术,自我吸收消化创新,实现了经济起飞。新加坡从港口航运中心转向新型工业国家,它向美国、英国、日本引进资金,通过利用外资,新加坡获得资金、技术、原材料和国际市场,成为制造、装配和销售中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日本,位于亚洲第二。新加坡人口300万人,80%以上是华人,“闽”字在门内是条虫,在门外是条龙,著名的企业家孙炳炎是福建人(注:厦门集美孙厝人,曾任新加坡同安同乡会会长)。同样是福建人,在国外生龙活虎,创造人间奇迹,在国内却缩手缩脚,甩不开膀子,这是为什么?我们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发展经济首先要问是姓“社”还是姓“资”,旧的经济体制捆绑着人们的手脚。台湾上世纪70年代初经济起飞,蒋经国向沙特贷款,力排众议,举债搞建设,建高速公路、高铁,发展核电,利用人口优势,办出口加工区。晚年,建新竹硅谷,发展高科技。台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新加坡。到会同志深受教育,大开眼界,打开“死结”,进一步解放思想。

项书记一行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分别到省属企业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三明重型机械厂、永安水泥厂和军工企业,听取各厂党委汇报,到车间看望工人,召开各种座谈会,在三明市和永安县还分别召开市、县属工厂厂长座谈会,认真听取厂长关于政府简政放权的意见。不少厂长反映,厂长没有权,条条框框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要求政府让他们有生产经营权,下放企业内部干部任免权和生产奖励权。项书记和随行人员认真听取意见,一一做了记录。

项书记这次三明之行,为全省工业企业改革找到了政府对企业松绑放权的突破口,厘清了“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1984年初,全省55位厂长写信给省委诉说旧体制捆绑了他们的手脚,要求松绑放权,项书记批准了这封信登载《福建日报》头版头条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转载,这封信及项南书记的批示轰动全省乃至全国。此举践行了项书记的极大热情和决心支持改革开放,是福建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项书记在三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还考察了生产一线的干部,发现三明的工业企业培养了不少人才,经过省委组织部再考核,从三明地区精选出一批人才到省、地市重要领导岗位。如三明化工厂党委书记施性谋晋升为省化工厅厅长,以后升为副省长;三明化工厂厂长毛涤生调厦门经济特区任管委会副主任,以后提为厦门市副市长;三明化工厂党委副书记梁祥基调任三明地委副书记,以后调省化工厅任副厅长;三明市(县级市)市委书记袁启彤晋升为福州市市委书记,以后晋升为福建省委副书记;三明钢铁厂党委书记林少顷升任省总工会主席、厂长洪永世升任福州市市长,以后调任厦门市市长、市委书记。

这批我熟悉的三明工业企业领导干部,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急需用人的年代,也遇到识马的伯乐,才能使他们在全省各重要岗位上施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这不能不追溯到项南同志的人才观,项南同志知人识才,是现代伯乐,而尤于伯乐,由此也看出项南同志重视从基层选拔干部。

1985年,我调到厦门,适逢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我在市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工作。可能是我来自工业城市,由我起草工业生产领域体制改革方案。我查阅了中央扩大厦门特区的批示,及市政府有关文件,惊讶地发现厦门特区扩大,竟然源于项南书记的建议。19842月,项南书记等省、市领导陪同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项南书记向小平同志汇报厦门特区面积实在太小,束缚了手脚,建议把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将厦门变成自由港。项书记思想开放,眼界高远。曾几何时,福建有人提出闽粤边界筑置铁丝网,防止广东资本主义之风渗透福建,福建领导人两种思想差异如此之大。

厦门人民不负众望,经过30多年努力奋斗,项南同志提出的人员自由往来,货物自由进出,早已实现。货币自由兑换,自从中央批准厦门成立自贸区以来,境内关外,货物进入自贸区,用人民币结算。项南同志的名字已载入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史册。

1986年,我调到厦门市人大财经委工作,听到晋江陈埭的假药案炒得沸沸扬扬,项南同志也因此离开福建。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一次,我听经济学家童大林作关于改革开放的报告,他说到项南主政福建,根据福建东南沿海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华侨多,港澳台地缘近的特点,大力支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他的扶持下,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派生机景象,晋江和石狮的纺织服装鞋帽成为全国生产销售中心,小商品大市场,石狮的服装款式新颖,质优价廉,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已跨越国界,进入俄罗斯、东欧各国,繁荣不衰。

若干年后,听说项南同志重返晋江,有的地方群众感念项南,以满街鞭炮夹道欢迎他。人民公仆受到人民的爱戴,项南同志无愧于福建人民。

怀念项南同志,想起鲁迅先生一句名言,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活在人民心中。项南同志已经离世多年了,他还活在人民心中。

 

附赵朴初诗文:

四十三年前,与君初相识。意态惊英发,言辞喜真挚。及君主闽政,我偶访福州。相见辄欢喜,劝我南山游。游归道所见,为我解烦忧。古刹脱虎口,令行众愿酬。岁月去如飞,我已称耄耋。病身托医院,不意君亦至。朝夕相过从,谈笑如昨昔。知我念家乡,太湖贫困邑。为筹千万元,周济饥寒急。忠爱与友情,众我咸感泣。君年少于我,体魄亦魁梧。方期百岁宴,同倾甘露壶。孰知噩耗传,君竟挥手别。岂惟亲友悲,闽民同泣血。君生有自来,世代传功烈。尊翁为革命,铁骨甘百折。山路任漫漫,登攀无断绝。君今逢盛世,且为尽心力。一瞑应无憾,千载留勋绩。

 

(本文作者曾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三明市(地)委办公室干部)